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789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题干

答案

地质大循环:

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多元重复补偿:

指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或者说在生态网络中有多个组成成分处于相同或相近生态位上,这样在外来干扰使其中一个或几个组分破坏的情况下,另外一个或多个组分可以在功能上给予补偿,从而相对地保持系统的稳定。

这种现象叫。

辅助能:

是指人类为满足系统平衡和提高系统生产率的需要而额外投入到系统内的除太阳能以外的能量。

化感作用: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立体农业:

是利用立体空间进行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能值:

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的能量的数量,称为能量的能值。

农业生态系统:

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农业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从而进行合理调控以保证系统持续发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群落的时间结构(季相):

群落中的物种由于物候更替而引起种类组成结构和个体数目的周期性变化称之为群落的季相,也叫群落在时间上的成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新的物种出现,出现了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的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生态对策:

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繁殖和发育、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选择、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

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期内和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态失调:

是指生态系统偏离平衡态而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现象。

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生态优势种:

在决定整个群落的特性和功能上,并非群落中所有的种群同等重要,而是只有一个或几个种群以它们的数量多、生产力高、对其它种群影响大而在群落中处于统治地位,将这些种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某个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物的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物)生产力的土地总面积(陆地和水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各种化学元素沿着特定的途径在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间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或物质循环。

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在对天然湖泊和实验室水族箱的研究中发现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在10%左右,将之称为。

食物链:

指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组分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就像一条链索一样,将这种链索关系形象地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原始协作:

两个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种间结合主要是植物的一种表现形式。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

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其增长是有限的,往往是开始很快然后逐渐减低最后平稳,这种增长方式叫。

二、选择题

题干

选项

答案

()提出了着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谢尔福特

D.李比希

B

1865年,()提出生态学一词。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首先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A.Reoter(勒特)

B.坦斯利

C.Odum

D.海克尔(Haechel)

A;D

1866年首先提出生态学概念的学者是(),1929年首先讲授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是()。

A.海克尔

B.阿兹齐

C.

D.奥德姆

A;B

1971年美国生态学家()改进生态学概念。

1942年美国()提出着名的“食物链”概念。

A.

B.Lindman

C.Tansley

D.海克尔

A;B

关于演替的正确说法是()。

A.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一种群落取代另一种群落的顺序过程。

B.演替是指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无规律性。

C.演替是指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无方向性。

D.演替以先锋物种为发展顶点。

A

两个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这属于哪种种群关系()

A.互利共生;

B.原始协作;

C.偏利共生;

D.中性作用

B

农业资源利用中,因地制宜原则是由农业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A.有限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可变性

B

社会资源不包括()。

A.化肥

B.资金

C.土地

D.劳力

C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途径主要包括:

()。

A.农艺节水

B.生物节水

C.工程节水

D.管理节水

A、B、C、D

相比较,我国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流域,而水资源最紧张的区域是()流域。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海河

B;D

小麦每亩茎蘖数超过30万后,穗子变小,粒重减轻的现象属于()。

A.随动调控

B.冗余调控

C.反馈调控

D.程序调控

C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A.SO2

B.CO

C.CO2

D.NnOx

C、D

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系统存在输入与输出

B.高的物质生产量

C.生物多样性

D.完善的食物链

A

三、判断题

题干

答案

次级生产为初级生产提供产品,次级生产产品和副产品的种类、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畜禽、鱼或其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转化效率。

()

错误

次生演替一般是从它被破坏的阶段的阶段开始()

错误

地质大循环事实上是在五大自然圈中进行的,这五大自然圈是指大气圈、海洋圈、土壤圈、岩石圈、淡水圈。

()

正确

高度梯度和纬度梯度的规律是一致的,即随纬度和高度增加,温度降低、降水减少。

()

错误

环境因子在生物的各个生育期的影响效果是等同的。

()

错误

秸秆燃烧后的养分与原秸秆总含量相近,因此还田草木灰的效果与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基本是一样的。

()

错误

经常可以发现,在自然界中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的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这可能是有其它重要因子在起作用。

()

正确

农业生产上的作物种类种植的多样性属于多元重复补偿的一种类型。

()

正确

农业生产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原因。

()

错误

农业生态系统是比自然生态系统更开放的系统。

()

正确

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全封闭系统。

()

错误

农业生态系统是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双重制约的。

()

正确

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给自足型的生产,系统内部物质平衡,是更封闭式的系统。

()

错误

农业资源总体特性包括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和潜力的有限性。

()

错误

生态优势种与顶极种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

()

错误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二者之间的范围称为耐性范围,生物一般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耐受范围很窄。

()

正确

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该特定环境即为该生物种的生境。

()

正确

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三个不等雨量区即丰水区、少水区和干旱区,植被类型也相应分为三种类型即森林植被、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

()

错误

物质循环根据物质所经历的路径不同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而根据循环过程中大量贮存的形态又可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

错误

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周转率越高,周转期就越短,物质循环效率就越高。

()

正确

一般情况下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

()

错误

在一个因子处在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

()

正确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利用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远离“目标”。

()

错误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不同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

错误

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均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

错误

在人类的科学调控下,农业生态系统虽然结构较为简单,但也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的。

()

正确

农田作物的空间分布类型一般属于成群均匀型分布。

()

正确

高度梯度和纬度梯度的规律是一致的,即随纬度和高度增加,温度降低、降水减少。

()

错误

1929年意大利的(阿兹齐或教授正式讲授农业生态学课程。

()

正确

四、填空题

题干

答案

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危机、()危机和()危机、臭氧层破坏、自然灾害加重等。

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污染

稻田养鸭是利用了种群间的()关系,生产中作物接种根瘤菌是为了利用种群间的()关系。

原始协作;互利共生

对农田污染严重的五大重金属有()、()等。

砷;镉

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的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农药、()、农膜和酸雨等。

污水;化肥

根据取食方式的不同,食物链可分为三种类型:

()、()、()。

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

根据植物对光的喜好不同分为喜阳作物与喜阴作物,而植物光合路径的不同产生了C3、C4作物的分化,其中()作物生产力一般较高。

C4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从()、光强、()三个方面形成不同效应。

光质;光照时间

旱生演替系列可以分为()、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等5个阶段。

地衣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立体农业的类型可以分为()、山坡(地)型和()三种。

平原型;水域型

农田中钾素的主要损失途径是(),而磷的损失主要是()途径。

淋失;土壤固定

农业氮的来源有()、()和闪电固氮三种途径。

化学固氮;生物固氮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能量传递、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价值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中经营者直接调控主要有()、()和农业生物组分与结构调控。

生境调控;输入输出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和本能调控。

反馈调节;多元重复补偿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是()、()及农业增产明显。

能量流动途径为“双流道”;能量传递效率提高

农业生态学产业的外因主要是(),内因主要是()。

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资源根据来源分为自然资源和();根据性质分为()和不可更新资源。

社会资源;可更新资源

群落的分布往往受环境梯度的制约而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地带性。

纬度;高度

人工辅助能包括有机能和无机能两类,有机能如(),无机能如()。

畜力;化肥

森林群落的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地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和乔木层四个层次。

地被层;草本层;灌木层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能量传递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所遵循的规律是: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单向流动;有效能的逐级递减规律

生态系统失调的主要表现:

()、()、环境支持系统严重破坏、各种灾害加剧。

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

水稻、旱稻的分化所反映的生态适应性现象为()。

生态型

水稻出现了“水”稻和“旱”稻之分,也有了早稻和晚稻的品种之分,这是生物随环境变化发生了()适应,生态学中将由同一物种分化后产生的物种类群称之为()。

趋异;生态型

碳素最大的贮存库是(),全球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左右。

岩石圈;3%

桐粮间作主要是利用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复种、轮牧是利用群落的()结构特征。

垂直;时间

纬度梯度主要是形成温度、降水等因子的梯度变化,基本规律是北纬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下降()℃,全年积温减少150℃。

我国粮食总产约为()亿吨,人均占有量400kg,我国总耕地面积1.2亿公顷,人均耕地()公顷,每年耕地以近()万亩的速度减少,人口则每年增加1000万左右。

5;;1000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亩,人均水资源()M3,其中黄淮海地区人均仅400M3。

;2000

现代农业、常规农业的负效应主要有:

()、()、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

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紧缺

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具体指:

减量化原则、()、()。

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演替发生的外因主要有()、土壤性外因演替、()、人为演替等几种类型,牧区草原退化的外因属于()。

气候性外因演替;生物性外因演替;人为演替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常利用()迅速达到“目标”,如达到一定的种群密度、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等。

正反馈机制

植物理论上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在(),但由于环境等影响利用率多在%-3%.我国高产农田的光能利用率一般在()左右。

1%-5%;%

种内关系一般可分为()、中性关系、()和同类相食四种类型。

种内协作;种内竞争

种群的关系特征可分为()关系、()关系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三大类。

种内;种间

种群的空间静态分布包括随机分布、()分布和成群分布,其中()是最常见的分布类型。

均匀;成群分布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本能调控主要指:

()、随动调控和()等。

程序调控;最优调控

五、简答题

题干

答案

不同物种群对空间分散与共同利用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分散利用空间的意义:

一是调节种群密度能保证食物的需要

二是保证有生殖地和隐蔽所从而保护幼体。

共同利用空间的优点:

一是能够改变(改善)小气候

二是充分利用空间

三是协同捕食或防御

四是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

简述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1)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

(2)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没有生产量的积累,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3)如无外来干扰,可自我延续下去。

简述对生态优势种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1)一定的生态优势种会造就一定的群落,特别是决定群落的外貌方面。

因此确定群落中的生态优势种意义很大,能帮助我们尽快了解群落特点。

这也是我们根据生态优势种命名群落的原因。

(2)生态优势种一旦确立后在功能上会对整个群落以至所处环境有深刻影响,如受破坏可能导致整个群落的破坏。

(3)群落中的生态优势种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人工优势种必须由外部投入维持,否则不能存在。

(4)群落中有时生态优势种不仅有一个,可能有几种并存,但数量不多。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调控途径。

(1)人工辅助能的合理投入

(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方向的调控

a扩源

b强库

c截流

d减耗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在于协调农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自我稳态之间的不协调性或矛盾性。

因为: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为控制下,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不一致性。

不一致性是导致生态失调的根本原因。

调控原则

•按照生态系统的“最适收获(捕捞、开采)量小于净生产量或可更新量”原则,“用而有度”“适度开发。

•按照生态系统的反馈原理,保护和培育农业系统的自我反馈机制。

•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系统的物质能量以及残留。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系统。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的主要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流动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碳素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流向作物

2碳素自作物流向土壤

3碳素沿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体流动,然后由人畜粪便及其遗体等重新进入环境

4土壤向大气排放CO2

5土壤向大气排放CH4

6人为施入土壤中的碳量/有机肥和化肥(尿素)

7作物收获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量。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的主要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流动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8碳素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流向作物

9碳素自作物流向土壤

10碳素沿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体流动,然后由人畜粪便及其遗体等重新进入环境

11土壤向大气排放CO2

12土壤向大气排放CH4

13人为施入土壤中的碳量/有机肥和化肥(尿素)

14作物收获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量。

15碳以CO2形式经作物、人、家畜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简述农业资源总体特性与利用原则。

(1)整体性与综合利用原则

(2)有限性与适度开发原则

(3)资源的可更新性与合理利用原则

(4)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其有效利用原则

(5)变动性与因时制宜原则

(6)地域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7)资源投入的报酬递减与适度投入原则

简述农业资源总体特性与利用原则。

(1)整体性与综合利用原则

(2)有限性与适度开发原则

(3)资源的可更新性与合理利用原则

(4)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其有效利用原则

(5)变动性与因时制宜原则

(6)地域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7)资源投入的报酬递减与适度投入原则

简述群落旱生原生演替的基本过程。

地衣群落阶段。

在光秃的岩石表面,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没有土壤,非常干燥,温度的变幅大。

这时最先在岩石上面出现的是地衣植被,地衣改善了岩石表面上的生境,特别是小量土壤的形成,为能耐旱的苔藓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

苔藓群落阶段。

在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苔藓生长并形成群落,在干旱时它们强以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等到温暖和多雨时又大量生长。

它们具有丛生性,能成片密集生长,比地衣有着更强的聚集土壤的能力,因而使生境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草本群落阶段。

当土壤有了一定厚度,并具有保水保肥能力的时候,蕨类和一些矮小、耐旱、耐瘠的一年生、二年生植物逐渐出现并迅速生长,直到取代苔藓群落,并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成了草本植物群落。

此时土壤的光温湿条件都受到植被的较大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活动增加。

灌木群落阶段

木本群落阶段。

在该阶段,开始以阳性灌木为主,形成“高草木”群落,以后形成阳性乔木为主的森林,阳性乔木林冠下形成的林下荫蔽环境,使耐阴的树种得以定居并逐步取代苗期不耐阴的树种,于是由阳性乔木、耐阴灌木和草本植物一起形成了多层次复合的森林群落。

简述人类对N、P循环有哪些方面的干扰。

(1)工业固氮加强(1亿吨),抑制生物固N,另一方面使土壤库局部氮素富集并流失。

(2)农田耕作使土壤中有机N分解加速。

(3)含N有机物的燃烧产生氮氧化物的污染。

(4)人类对磷矿的开采量不断加大,增加了土壤表层有效磷量。

(5)局部磷量过高引起水域库存增加造成污染。

(6)生活污水引起水域污染。

(7)水土流失带走磷

简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扰

A围湖造田等减少地表淡水贮藏库库存;

B农业灌溉等减少地下水库存及径流中断;

C蒸发面的减少可能带来的降水的减少;

D全球变暖造成的冰雪融化及海平面的上升;

E工农业、生活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可扩展。

简述生态系统中的种间生态关系。

中性作用:

竞争:

农作物和杂草的关系

寄生作用:

捕食作用:

偏利共生: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要求简单描述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2、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3、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4、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5、生态因子的部分补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

6、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结果取决于相对量最低的因子

简述述生态位理论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内涵:

(1)生态适应性强的物种,其基础生态位越广,反之亦然。

(2)生态位重叠与竞争:

同一生境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生态位完全孤立开来,而是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

重叠的部分必然发生竞争和排斥作用,根据种的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实际生态位。

(3)生态位排斥:

在同一环境中,如果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为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灭亡或被取代。

(4)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从而使得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在农业中,应该从水平、垂直、时间、营养及物种、数量等多方位进行系统组分的合理组配,以充分利用和拓展系统生态位,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简述土壤的作用

(1)土壤的支持作用

(2)土壤的营养作用,它是地质大循环中一个重要物质库,自然陆地生态

(3)系统中只有这一环节中的矿质元素才能被生物体利用。

(4)正如“落叶归根”所云,土壤是有机物质归还的场所,因而也就是绝大多数分解者栖居的场所。

在物质循环及毒物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述我国农业水资源现状及节水技术对策

状况: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时间分配不均;

(4)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5)水域污染严重。

对策,采用:

节水耐旱品种;

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覆盖技术;

节水耕作技术;

节水栽培农艺措施;

工程节水技术;

简述我国纬度梯度与相应的环境梯度和植被变化。

?

包括区域

大于0度积温℃

降水量mm

自然植被

主要农作物

北温带

东北最北部

小于2000

500

针叶落叶林

马铃薯、黑麦一熟

中温带

海河以北

2000-3500

500-600

针阔叶混交林

大豆玉米、高梁、水稻一熟

南温带

淮河以北

3500-4500

600-800

落叶阔叶林

冬小麦玉米、棉花甘薯两熟

北亚热带

长江以北

4500-55000

800-1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