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229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

6 《理想》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2.难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

①作者:

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

②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

缀zhuì连脊jǐ梁可望不可即jí洗濯zhuó寂寥liáo

玷diàn污扒pá窃碌碌lù终生诅zǚ咒

②解词: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

靠近、接触

濯——洗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②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

——第1节讲的是“理想的意义”,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任务导学】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

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

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检查“预习1、2、3”

三、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矫正字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2、3)

(二)理想的意义

(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8、9、10、11)

四、研讨与赏析

1.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

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

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

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

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任务导学】

一、检查作业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

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作用是什么?

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

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

为什么?

——提示:

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修辞训练(参见课后“研讨与练习”2)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预习部分】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

①作者:

②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连脊()梁可望不可即()洗濯()

寂寥()玷()污扒()窃碌碌()终生诅()咒

②解词:

可望不可即——

濯——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部分】

一、展示“预习1、2、3”成果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2.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3.课堂发言,展示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研讨与赏析

1.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

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第四课时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一、展示作业

二、研讨与赏析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

什么是“大写的人”?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作用是什么?

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

为什么?

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2.修辞训练(参见课后“研讨与练习”2)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

1.“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的意思是。

2.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具体说说下列“色彩”的含义,给人以怎样的情感:

绿:

红:

黑:

(二)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生命比作,裁剪的结果是。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生命比作,击落后的结果是。

2.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3.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对的形象描绘,是他心情的间接表现。

4.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句押韵,韵脚是。

⑵第二节是句押韵,韵脚是。

5.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6.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学习反思】

 

7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2.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布置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

贪婪lán堕duò落点缀zhuì雏chú形玲珑剔tī透

②解释词语: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来的事物更美好。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第一次真好》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检查预习2

疏通、识记字词

三、朗读课文、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

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因为有污染,快乐是因为制造清新的空气,迎来光明,献出浓荫,造福人类。

3.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自己的家,离开了原始森林,流落街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我条件大大跌落了,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

试分析说明?

四、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

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

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

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

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

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

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

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

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

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

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语言,以求达到对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讨论。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指风土人情,作者所见的树旁有人家,可见南国风土人情,故称“风情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十分恰当。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略)

⑤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

如舍己为人等。

⑥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越多,经历越多。

感受越丰富,生命自然就越多姿多彩。

三、拓宽与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

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

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

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

啊,重见天日了。

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

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

好黑 好冷 温暖 惊呆 微笑 安静 无悔 

2.《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的修辞手法是__拟人 __,两文不同点是_人称__。

3.“她似乎无悔”是因为__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______。

四、小结:

据说西红柿最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

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

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吧。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

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教后反思】

 

7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预习】

1.布置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材料。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贪婪()堕()落点缀()雏()形玲珑剔()透

②解释词语:

点缀——

繁弦急管——

具体而微——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

②《第一次真好》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③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2

二、朗读课文、研读课文

1.自读,发现问题

独立阅读,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

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三、研讨与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