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956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docx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

正常人的生命体征相互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呈比例、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当机体在致病菌因子作用下,一般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首先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

因此,监测并及时正确地记录生命体征,为临床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及护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依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

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

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

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

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一)正常体温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

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

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

正常值:

口腔舌下温度为37℃(范围-℃),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所谓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

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昼夜因素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之间。

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

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

  4.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疾病、药物与其它因素(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

  

(一)发热

  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

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

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引起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2.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

  

(1)低热体温。

如结核病,风湿热。

  

(2)中等热体温38-℃。

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3)高热体温,如急性感染疾病。

  (4)超高热体温℃41以上,如中暑

  3.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

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所致。

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病人表现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

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

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渐退型为体温逐渐下降。

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如果体温突然下降,脉搏、呼吸增快,全身症状加重,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若是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正常。

  4.热型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图8-1)。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

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

  (3)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39℃以上,且伴畏寒,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有规则热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支气管肺炎等。

图8-1 常见的发热类型

  

(二)对高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1.卧床休息高热时,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保暖发热早期,病人常伴畏寒,皮肤苍白,应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给热饮料。

  3.心理护理病人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护士应体贴、安慰病人,及时有效地解除躯体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4.降温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时,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作大动脉冷敷(见第十三章)。

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5.密切观察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博、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症。

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体温。

  6.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病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

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7.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引起口腔炎、舌炎和粘膜溃汤,应在晨起、睡前的饭后协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防止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

  8.保持清洁在退热过程中病人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以防着凉。

  (三)体温过低

  体温在℃以下称体温过低。

常于早产儿及全身营养衰竭的危重病人。

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因末稍循环不良,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中,如保暖措施不当,极易导致体温不升。

  若发现上述情况,除及时报告医生外,应设法提高室温(24-26℃为宜),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等,对老人、小儿及昏迷患者,应注意防烫伤,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三、测量体温方法

  

(一)体温

  1.水银体温计的种类及结构

  

(1)种类①口表:

盛水银的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

②肛表:

盛水银一端呈圆柱形,用于直肠测温。

  

(2)结构水银体温计是由一根有刻度的真空玻璃毛细菅构成。

其末端有贮液槽,内盛水银。

当水银槽受热后,水银膨胀而沿着毛细管上升,其高度和受热程度成正比。

体温表的毛细管下端和水银槽之间有一凹缩处,可使水银柱遇冷不致下降。

  体温计和刻度为35-42℃,每1℃之间分成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在相当于℃和1℃的地方用较粗且长的线标示。

在37℃处则染以红色(图8-2)

图8-2 体温计构造及种类

  2.电子体温计(充电式)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测得的温度直接由数字显示,读数直观,测温准确,灵敏度高。

使用时只需将探头放入外套内,外套使用后丢弃。

注意探头须插入外套顶端,置探头于病人的测量部位,如舌下热窝处维持60秒,即可读数字。

  3.化学点状体温计此体温计内有若干化学单位,在45秒内能按特定的温度来改变体温表上点状的颜色(图8-3)。

当颜色点从白色变成绿色或蓝色时,即为所测的体温。

该体温表用后即丢弃,可避免交叉感染。

  

(二)测量方法

  1.用物体温计放入盘内(垫纱布)或体温篮内,纱布,记录本,笔和手表。

  2.操作方法测量前,先清点体温计总数,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备好用物携至病床边,对初诊或新入院病人给予解释,以取得合作。

  

(1)口腔测温适用于成人,清醒、合作状态下,无口鼻疾患者。

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舌系带两侧),嘱病人紧闭口唇,勿用牙咬(图8-4),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看明度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回容器内,记录结果。

  

(2)腋下测温常用于昏迷、口鼻手术、不能合作病人和肛门手术者、腹泻婴幼儿。

消瘦者不宜使用。

解开病人胸前衣扣,轻揩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图8-5),必要时托扶病人手臂,10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看明度数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回容器内记录结果。

(3)直肠测温常用于不能用口腔或腋下测温者。

有心脏疾患者不宜使用,因肛表刺激肛门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

嘱病侧卧,屈膝仰卧或俯卧位,露出臀部,体温计水银端涂润滑油,将体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cm,3分钟后取出,用卫生纸擦净肛表,看明度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入消毒液内浸泡,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记录。

图8-3 可弃式化学体温计使用方法

图8-4 口腔测量法

图8-5 腋下测量法

  (三)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目,甩表时,勿触及他物,以防破碎。

  2.凡给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及危重病人测温时,应用手扶托体温计,防止失落或折断。

病人睡眠时应唤醒后再测温。

  3.病人进冷、热饮食、,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方可口腔测温;沐浴、酒精擦浴应隔30分钟后,方可腋下测量;灌肠、坐浴后30分钟,方可直肠测温。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守护在病人身旁重测,必要时可同时作口温和肛温对照。

予以复查。

  5.当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吞下水银时,应立即口服大量牛奶或蛋白,使汞和蛋白结合,以延缓汞的吸收,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服大量精纤维食物(如韭菜)或吞服内装棉花的胶囊,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并增进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6.病人体温过高或过低,应及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四、体温计的清洁与消毒

  

(一)目的保持体温计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二)常用消毒液1%过氧乙酸,3%碘伏,1%消毒灵等。

  (三)用物备3个内有擒攀夹层并带盖的容器(盛体温计和消毒液用)。

  (四)方法

  1.体温计先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全部浸于消毒容器内,5分钟后取出,放入另一盛有消毒液容器内,30分钟后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于清洁的容器内备用。

  2.肛表、腋表、口表要分别清洗与消毒。

  3.切忌将体温计放在40℃以上的温水中清洗,以免爆破。

  消毒液和冷开水须每日更换,体温计及盛放的容器应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和消毒。

  五、体温计的检查方法

  体温计需定期检查其准确性。

  方法:

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测试过的40℃温水内,3分钟后取出检视。

若读数相差℃以上或玻璃管有裂隙的体温计不再使用。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脉搏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动脉有节律的搏动称为脉搏。

由于心脏周期性活动,使动脉内压和容积发生节律变化,这种变化以波浪形式沿动脉壁向外周传播形成脉搏。

  

(一)正常脉搏

  1.脉率即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

成人在安静时,每分钟脉搏为60-100次。

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当脉率微弱难以测得时,应测心率。

  2.脉律即脉搏的节律性。

正常脉搏的节律是有规则、均匀的搏动,间隔时间相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功能。

  3.脉搏的强弱它取决于动脉的充盈程度、动脉管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

正常时脉博强弱一致。

  4.动脉管壁的弹性正常的动脉管壁光滑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二)生理性变化

  脉搏可随年龄、性别、情绪、运动等因素而变动。

一般女性比男性稍快。

幼儿比成人快,运动和情绪变化时可暂时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二、异常脉搏的观察及护理

  

(一)频率异常

  1.速脉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速脉。

常见于发热、休克、大出血前期等病人。

  2.缓脉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缓脉。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等病人。

  

(二)节律异常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发生不规则的变化。

可分为: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图8-6),发生机制:

主要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于下一次窦性搏动前发出冲动,使心脏搏动早出现。

  

图8-6 间歇脉

  间歇脉多见于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也可见于少数无心脏病的健康人。

  2.二联律、三联律是有一定规律的不整脉。

即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

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三联搏。

  3.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其特点为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输出量少的搏动只发生心间,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因而,造成脉率低于心率,这种现象称为“脉搏短绌”或“绌脉”。

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

脉搏短绌越多,心律失常越严重,当病情好转,“绌脉”可能消失。

若遇此病人,应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三)脉搏强弱的异常

  1.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大有力,称洪脉,见于高热病人。

  2.丝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

见于大出血、休克病人。

  3.交替脉节律正常而一强一弱交替改变的脉搏。

这是由于心肌受损,心室收缩强弱交替所引起,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病人。

  4.奇脉吸气时脉搏显著减弱、甚至呈消失现象,称奇脉。

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搏出量减少之故。

心包填塞时,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使肺循环血容量增加,但因心脏舒张受限,体循环向右心室的回流量不能相应增加,使肺循环流入左心的血量减少,左心室搏出量则减少。

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

  (四)动脉管壁弹性的异常

  动脉硬化时,管壁粗硬,失去弹性,且呈纡曲状,用手触摸时,有紧张条索感,如同按在琴弦上,中医称为弦脉.。

见于动脉硬化病人。

  (五)异常脉搏的护理

  1.遵医嘱给药,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

  2.协助做各项检查,如心电图等。

  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一)测量部位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图8-7)。

常用的有桡动脉,其次有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

(二)用物手表或秒表、笔和记录本。

图8-7 常用诊脉部位

  (三)操作方法

  1.触诊法

  

(1)诊脉前,病人情绪应稳定,避免过度活动及兴奋。

  

(2)病人手腕放于舒适位置。

  (3)诊脉者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指端轻按于桡动脉处,压力的大小以清楚触到搏动为宜,一般病人计数半分钟,并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每分钟的脉搏数。

异常脉搏(如心血管疾病、危重病人等)应测1分钟。

当脉搏细弱而触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诊。

测后记录结果。

  (4)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两人同时开始,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测1分钟(图8-8)。

以分数式记录。

记录方法为心率/脉率,如心率为100次,脉率为76次则写成100/76次/分。

  2.特殊仪器检测法

  

(1)脉搏描记仪检测法用脉搏描记仪记录动脉搏动,称为脉搏曲线图。

临床上利用观察脉搏波形,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资料。

  

(2)血压、脉搏监护仪一般用于危重病人,特别是对心脏病、手术期间与手术后病人的脉搏可起自动监护的作用。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定脉搏的上、下限,越限时仪器会自动发出光、声报警。

其测量结果较为迅速、准确、客观。

脉搏数据均有数码显示。

  (四)注意事项

  1.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20分钟后再测。

  2.不可用拇指诊脉,以免拇指小动脉搏动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3.偏瘫病人测脉应选择健侧肢体。

第三节 呼吸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呼吸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呼吸运动是外呼吸的一种综合表现,包括吸气与呼气两个过程。

  

(一)正常呼吸正常呼吸表现为胸壁自动,频率和深度均匀平稳,有节律的起伏,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

成人在安静时每分钟16-20次,呼吸率与脉率之比约为1:

4。

  

(二)生理性变化呼吸可随年龄、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频率和深浅度的改变。

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老年人稍慢;劳动和情绪激动时呼吸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此外,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还可受意识控制。

  二、异常呼吸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疾病、毒物或药物的影响,可使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发生变化。

  

(一)频率异常

  1.呼吸增快呼吸频率增快,成人每分钟超过24次,称呼吸增快或气促(图8-9)。

见于高热、缺氧等病人。

因血液中二氧化碳积聚,血氧不足,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呼吸每分钟增加约4次。

  2.呼吸减慢呼吸频率减少,成人每分钟少于10次,称呼吸减慢。

见于颅内疾病、安眠药中毒等。

这是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所致。

图8-9 正常与异常的呼吸频率

  

(二)节律异常

  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氏(Chyne-Stokes`s)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

  特点:

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快加深,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而后呼吸暂停数秒(约5-30秒)后,再次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其呼吸运动呈潮水涨落般的状态,故称潮式呼吸(图8-10)。

  发生机理;当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时,呼吸减弱至停,造成缺氧及血中二氧化碳潴留,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由弱到强,随着呼吸的进行,二氧化碳排出,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再次减弱至停止,从而形成周期性呼吸。

见于脑溢血、颅内压增高病人。

  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氏(Bior`s)呼吸。

其表现为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特点:

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暂停呼吸,周期长短不同,随后又开始呼吸。

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图8-11)。

  发生机理:

同潮式呼吸,为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但比潮式呼吸更为严重,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

见于颅内病变、呼吸中枢衰竭病人。

  (三)深浅度异常

  1.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氏(Kussmanl`s)呼吸。

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图8-12)。

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2.浮浅性呼吸若呼吸浅而快,见于胸壁疾病或外伤;若呼吸表浅不规则,有时呈叹息样呼吸,见于濒死病人。

图8-10 潮氏呼吸

图8-11 间断呼吸

图8-12 库斯莫氏呼吸

  (四)音响异常

  1.蝉鸣样呼吸即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多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进入发生困难所致,常见于喉头水肿、痉挛、喉头有异物等病人。

  2.鼾声呼吸由于气管或支气管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使呼气时发出粗糙的鼾声。

多见于深昏迷病人。

  (五)呼吸困难

  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可见呼吸用力,张口抬肩,鼻翼扇动,辅助呼吸肌也参加呼吸运动,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也有改变,可出现紫绀。

根据表现临床上可分为:

  1.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明显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者。

  2.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长于吸气时间。

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和呼气均费力,呼吸的频率增加而表浅。

多见于肺部感染和肺水肿、胸膜炎、气胸、心功能不全。

  (六)异常呼吸的护理

  1.调节室内空气,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根据医嘱给药,酌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与不安。

  三、测量呼吸的方法

  

(一)操作方法

  1.在测量脉搏之前或之后,护士的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以转移其注意力,避免因素紧张而影响检查结果。

  2.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吸一呼为一次,观察1分钟。

  3.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一分钟后记数。

  

(二)注意事项

  1.要在环境安静,病人情绪稳定时测量呼吸。

  2.在测量呼吸次数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及气味等变化。

第四节 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血压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血压是指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临床上所谓的血压一般是指动脉血压。

机体内各种不同的血管,其血压不同,动脉血压最高,其次为毛细血管压,静脉血压最低。

由于心脏交替收缩和舒张,因而动脉压也随之波动。

当血液射入主动脉,此时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压力降至最低位,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压力差称为脉压。

平均动脉压为舒张压加1/3脉压,它与各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直接相关。

动脉血压与心输出量、血液粘稠度和外周阻力成正比,与血管壁的弹性成反比。

  

(一)血压正常值血压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

正常成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2-18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12kPa(60~90mmHg),脉压为4~(30~40mmHg).。

  

(二)生理性变化正常人的动脉血压,经常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恒定,但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1.年龄和性别对血压的影响动脉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新生儿血压最低,小儿血压比成人低。

中年之前女性血压比男性偏低,中年以后差别较少。

  2.时间和睡眠对血压的影响一般傍晚血压高于清晨。

过度劳累或睡眠不佳时,血压稍有升高。

  3.环境对血压的影响受寒冷刺激血压可上升,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下降。

  4.精神状态对血压的影响紧张、恐惧、害怕、兴奋及疼痛等精神状态的改变,易致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无变化。

此外,饮食、吸烟、饮酒等也会影响血压值。

  5.其它,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