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1236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doc

2003年浙大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PASS模型:

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中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P4012.投射实验:

是以Freud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性。

常用的投射测验有:

主题统觉测验和夏洛可墨迹测验。

P4443.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动机是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被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P3214.Weiner的动机归因理论:

Weiner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果一个新结果与过去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

这种归因使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出现情绪反应。

Weiner的动机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P3345.结构优势效应:

即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作用,这种效应与人的知觉组织有密切关系。

包括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字母优势效应、结构优势效应等。

R646.特征整合理论:

由Treisman和Gelade提出的,涉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

他们区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Treisman和Gelade认为:

特征是有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子系统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以平行方式进行,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R1017.启动效应:

是指人在信息加工活动中,自身的知识、经验、期望以及上下文对加工活动产生影响,当人们产生某种期待时,这种期待将易化随后进行的加工。

启动效应又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重复启动即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

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所差别。

启动效应的实验为激活扩散模型提供了有利证据。

R1838.问题空间:

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包括对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如何由问题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

R281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意识的概念及表现水平P170答:

意识就心理状态而言,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精神实体。

  其表现水平有:

睡眠,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等。

  2.简述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P381答:

Izard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Izard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3.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P245答: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由想象表象的参与

(2)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的共同作用,使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远距离联想的能力

  4.简述减法反应时分析法与加法反应时分析法的异同R6

  答:

(1)减数法:

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是有唐德斯首先提出的,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优点:

减数法的反映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作业反应,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

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时局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缺点:

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

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个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2)加因素法:

斯顿伯格推出加法原则,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实验逻辑是: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效应分别独立,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特点:

①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不止一个)。

②这些因素又可分为二类:

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因此,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缺点:

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加因素法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5.简述知觉研究的三种主要导向:

假说考验说、直接知觉(刺激物说)、格式塔心理学答:

(1)假设考验说人物:

Bruner&Gregory观点: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种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而形成各种假设。

  

(2)刺激物说人物:

Gibson观点:

主张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想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3)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的组织性是刺激本身的自然特点,是人的先天的完形倾向,与过去经验很少有联系。

  6.脑成像、脑电测量等大脑神经活动测量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回答问题

  1.试述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阐述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20分

  2.试述关于人格发展动力的几种不同观点。

15

  3.你如何看待知觉和表象的功能等价问题。

20答: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现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

心理学将表象看作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

Neisser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将表象看作是由相应的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

Kosslyn将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者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

这些观点都强调表象与知觉的等价机能。

  其不同点在于:

①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

②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易变动。

③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4.什么是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反映选择理论)?

什么是内隐加工?

两者的关系怎样?

  答:

(1)反应选择模型人物:

多伊奇观点:

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刺激的反应。

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果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

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又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原来的重要性标准,作出另外的反应。

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浙江大学2005年普通心理学真题

名词解释:

  

  1.意识2.侧抑制和感受野3.前景理论4.格式塔心理学5.模式识别6.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7.STROOP效应8.空缺9.现代人格三层次理论10.回馈抑制11.变化盲12.几何粒子

  

  大题:

  

  1.试结合实例分析知觉是对输入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2.试阐述和评述智力三元论

  

  3.试述脑电测量技术和脑成像技术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

  

  4.试评述几种主要的注意选择理论

  

  5.试述10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并阐述其主要事迹

  

  6.试阐述减法反应时和相加因素法范式的典型实验及特点并说明其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看了2002经济学家卡尼曼(kahneman)的前景理论,有很多感受,和大

家分享一下。

1,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

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

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

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

的钱呢?

实验表明:

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

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因为人们很容易被表象迷惑,所以麦当劳的冰淇淋是螺旋式上升的,看起

来很多,肯德鸡的薯条,包小,但装得很满;可口可乐的杯子上画一条表

示满的线,要不人们总觉的给的可乐量不够。

2,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

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

如果你看到另外一

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

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

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

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

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3,在为人处事上也用得到,常言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就

是说一个人做好了20件事,只要有两、三件做错了、没做好,另外一个人只

做了10件事,但都做好了,别人对第二个人的评价往往比对第一个人高。

4,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

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

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

你是否还会去听

这场音乐会?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

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

在你马上要出发

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

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

 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

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5,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元,B是50%可能性赢2000元,50%

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大部分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

风险规避的。

6,有两种方案,X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Y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

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

大部分人选择方案B。

所以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

结论:

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

成了冒险家了。

概括来说,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

(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

(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奚教授讲到了最早由Thaler提出的四个原则:

(a)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

比如假定今天

你老板奖励了你1000块钱,而且你今天在一家百货商店抽奖的时候还抽中了

1000块钱,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这样的话她会开

心两次。

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

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兴程度。

   (b)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

比方说如果你

今天钱包里的1000块钱丢了,还不小心把你妻子的1000块钱的手机弄坏了,

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

因为根据前景理论,两个损失结合起

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

  (c)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把这两个消

息一起告诉别人。

这样的话,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

淡,负面效应也就少得多。

   (d)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

两个消息。

这样的话,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

人们还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看上去很美

实验一:

现在有二杯冰淇淋,一杯20克放在16克的杯子里,看上去快溢出(2.5元/杯);一杯25克放在30克的杯子里,看上去未满(2.5元/杯),你会买哪一杯?

实验表明80%的人购买前者.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定时,并不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评点:

把两种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总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是靠不住的,聪明的商人常用"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实验二:

有两套餐具都在清仓甩卖,一套8个碗8个碟8个盘(60元/套);另一套比前一套多8个杯8个茶托,但有5个茶托是破损的,其余完好无损(50元/套)你会买哪一套?

实验表明95%的人购买前者.

心理学家认为:

这是"完整性"概念,一套餐具再多,破了也得归为次品,商家往往采用这种手段抬高物价,反而好卖了.

钱和钱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舍不得花,而如果是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用掉.这就是"心理帐户".

比如说今晚有一场音乐会200元/人,但你出发时发现你刚买的200元电话卡丢掉了,你还会去听音乐会吗?

结果大多数人回答不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等于用400元去听了一场音乐会)

心理学家认为:

把不同的钱归入不同的帐户,这就是赌徒的口袋永远是空的道理.输了当然没什么好说的,反正是不劳而获!

从积极方面来讲,不同的帐户可以帮助制订理财计划(比如:

教育基金,房屋基金,旅游基金等),从心理上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

人人怕风险,人人是冒险家

有两个选择:

A是肯定赢2000元,B是50%的可能性赢5000元,50%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你回选择哪一种?

(85%的人选A,这说明人是规避风险的)

有两个选择:

A是肯定是损伤2000元,B是50%的可能性损矢5000元,50%可能什么也不损矢,你回选择哪一种?

(90%的人选择B,这说明人是风险偏好的)

仔细分析以上二个选择,你会发现它们是一样的.

心理学家认为:

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而面对损失时,都成了冒险家."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的痛苦要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

①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②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③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四个原则:

①如果你有几个好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②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③如果你有一个大大好消息要发布,有一个坏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④如果你有一个大大坏消息要发布,有一个好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

利用这个原则可影响他人对所关注的人或事的高兴程度.

2006浙大基础心理试题(只是部分)(由cnky网友poyexyp提供)

名词解释:

陈霖的拓扑实验研究及意义

智力多元理论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生态心理学

视觉搜索

论述题:

试述工作记忆的模型

试述推理中出现的常见偏差

什么是推理加工和自动加工?

A.treisman认为它们在知觉中的作用是什么?

试述LTM的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什么是图灵测验?

通过图灵测验的智能体至少具有哪些认知能力?

测验的设立体现了哪些心理学倒向

图灵测验50年

                                      

图灵测验50年

罗伯特·弗兰奇著李建会苏平(译)

  图灵测验,最初是作为智能的一个简单操作性定义而提出的,现已陪伴我们整整半个世纪了。

可以肯定地说,计算机科学中没有其它哪篇文章,甚至一般地说,科学中几乎没有其它哪篇文章,能引出如此多的争论。

本文就图灵的经典文章发表至今围绕其进行的评论和论战做一编年史研究。

过去50年对于图灵测验理解的不断变化是与科学共同体对于人工智能态度的不断变化相似的:

从60年代的过度乐观到现在认识到前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我做出的预言性的结论是:

图灵测验仍将很重要,它不仅仅是智能机发展历史中的一块里程碑,而且与未来世代人们的生活真切相关,那时的世界,机器的认知能力将比现在有巨大的进步。

  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无疑会列为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成就之一,这些成就将最终和印刷机的成就相匹敌甚至超过。

在这个发展的正中心是阿兰·马西逊·图灵做出的三个根本性的贡献。

第一个在本质上是理论的:

为了解决数学中的一个著名的问题,他发展了通用计算机器的简单数学模型(今天被称为图灵机)。

第二个是实践的:

他积极参与建造第一台电子的、可编程的数字计算机。

最后,他的第三个贡献是哲学的:

他提出了一个精致的关于思想的操作性定义,这个定义在许多方面使人工智能(AI)的整个领域行动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只关注这最后一个贡献,即模拟游戏,这是他1950年发表在《精神》上的一篇经典文章中提出的。

  模拟游戏

  在回顾关于图灵文章的各种评论前,我想简短地描述一下图灵所说的模拟游戏(今天称为图灵测验)的内容。

他从描述一个室内游戏开始。

他说,设想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两间隔开的房间里,并且只通过一台电传打字机和一个提问者相联系--50年代等价于今天的电子"聊天"的情况。

提问者必须正确识别出男人和女人。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可以问能被电传打字机传达的任何问题。

那个男人试图让提问者相信他是个女的,而那个女人则试图表达她的真实身份。

在游戏中某一点那个男人被一台机器所取代,如果提问者仍不能区别机器和女人,机器就可以说通过了测验,并且我们就会说机器有智能。

(我们这里看到为什么图灵选择通过电传打字机来通讯--也就是说,图灵感到对于认知来说并非是必要的身体特征的缺少因此将不会对机器不利。

  图灵测验,正如它迅速在文献中和在今天被普遍描述的那样,被说成用任一性别的人代替了那个女人。

它也经常被描述为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包含有一个人或一台机器,提问者必须确定他是正在与一个真人还是与一台机器进行通讯。

这些变化确实与图灵关于模拟游戏的原始定义有一点不同。

在原先的测验中不论是代替男人的计算机,还是作为女人对手的男人,都是"不合个性地游戏的"(就是说,他们都依赖于女人是什么样子的理论)。

这个测验的现代描述只是使一个房间里的一台机器与另一房间的一个人相对。

一般认为这个变化没有改变图灵的智能的操作性定义的本质,虽然它当然几乎使测验变得更难让机器通过。

关于图灵测验经常被误解的重要一点是通不过测验什么也没有证明。

许多人无疑会通不过,如果他们被放在计算机的角色上的话,但这当然不能证明他们没有智能!

图灵测验的目的只是要提供一个智能的充分条件。

  重申一遍,图灵的中心主张是:

没有理由否认能够完美地模拟一个人的无限制谈话的机器拥有智能。

图灵的文章无疑比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其他任何文章引起了更多的评论和争论,并且在任何领域,没有哪篇论文能产生这样持久的反应。

在图灵文章出现仅仅13年后,安德森已经数出有1000多篇关于机器能否思考的论文发表。

半个世纪以来,图灵测验的引述经常出现在人工智能刊物、哲学刊物、技术论文、小说和通俗报纸之上。

在任何网络浏览器中键入"图灵测验",你将会得到几千条纪录。

可能这个高记录部分原因是我们竭力想建造能模拟人类所为的机械装置。

但是,看起来人们特别着迷于把我们的思维能力机械化。

把思维机械化的思想至少可回溯到17世纪莱布尼兹的单子,并且在拉美特利、霍布斯、帕斯卡、布尔、巴贝奇及其他人的著作中得以扩展。

计算机的进步意味着,第一次有了一个现实的机会可以实际地达到把思想机械化的目标。

正是这种持续地对于把思想机械化的着迷使半个世纪以来图灵测验一直处于关于AI的争论的最前沿。

  图灵测验的价值和有效性

  图灵测验对于实际研究的指导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它的价值,人们的观点很不相同。

一些作者坚信,恰恰是智能的操作定义是我们躲避试图定义"思考"和"智能"严格意义的哲学泥潭所需要的。

相反,有一些作者相信,图灵测验说得好听一点是过时了,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一个真实障碍。

海依斯(Hayes)和福特(Ford)声称,抛弃把图灵测验作为一个终极目标,是"几乎任何宣称自己对认知或精神活动的任何特定部分感兴趣的理性研究计划的需要"。

他们并非没有理由的观点是:

研究时间最好花在发展他们称为"认知的一般科学"的事情上,这个"认知的一般科学"会关注认知的更加限制的领域,如比喻、洞察力、归纳和分类能力等。

他们接着说,"从实际的观点看,为什么每个人想要建造能通过图灵测验的机器呢?

人类认知,甚至高水平人类认知,并不缺乏。

这样一台机器能提供什么额外的功能呢?

"

  从历史的观点看,惠特比(Whitby)描述了对图灵测验的兴趣发展中的四个阶段:

  1950-1966:

所有涉及AI的灵感源泉;

  1966-1973:

AI研究的一些更有前途的方向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1973-1990:

到这时主要是哲学家而不是AI工作者关注的源泉;

  1990以后:

交给历史。

  我不是很确信惠特比的"交给历史"指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他指的是"遗忘",我个人怀疑会是这种情况。

我相信在300年的时间里,人们仍会讨论由图灵在其论文中提出的论证。

甚至可以说,图灵测验在未来几个世纪将显得更加重要,那时它可能作为一个新世界的一个道德标准,在那个世界里,机器将像我们一样到处走动,将使用自然语言,并将在今天几乎无法想象的许多方面和人类相互作用。

简言之,未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很可能是:

"在毁坏或毁灭机器成为不道德之前,在多大程度上他们确实像人一样行动"。

图灵测验的真实本质就是我们对机器在多大程度上像人一样行动的判断标准。

  图灵测验理解中的变换

  容易忘记的是人们曾经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实现抱有多高的乐观主义。

1958年,仅仅在图灵文章发表后8年,那时电脑仍在其婴儿时代,甚至高级编程语言也刚被发明,西蒙和纽厄尔,两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创建者,写道:

"现在世界上有了能思考、能学习和能创造的机器。

而且,它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将迅速增长,直到不远的将来,它们能处理的问题的范围将会与人类思想已经应用到的范围一样广泛。

明斯基,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的负责人,1967年写道:

"一代以内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将被彻底解决。

"

  在这个开始的乐观主义时期,大多数写作关于图灵测验的文章的作者都持和AI创立者相同的观点,即在看得见的未来可以实际建造一台机器,它能够通过图灵测验。

因此,争论几乎是唯一集中在图灵关于无躯体依托的智能的操作定义上--也就是说,通过了图灵测验是否构成智能的一个充分条件?

随着AI研究者渐渐明白产生人工智能是多么的困难,关于图灵测验的争论的焦点变换了。

到1982年,明斯基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