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设计.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91263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PT 页数:228 大小:9.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8页
书籍装帧设计.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籍装帧设计.ppt

《书籍装帧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籍装帧设计.ppt(2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籍装帧设计.ppt

书籍装帧设计,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借助文字、符号、图形,记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叙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书籍装帧作为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书籍装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形成巍然壮观的书籍设计艺术。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书籍装帧设计包含了书籍所需的材料与工艺的总和。

它是书籍设计者以情感与想象来创作与表达,把握、反映书籍内容的特殊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书籍的功能主要是记述史实和保存知识,书籍装帧设计的工作仅限于美化、保护书籍。

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装帧设计始于工业化时代,书籍在传播文明的同时,自身形成了一个造就全球性阅读空间的流通产业。

书籍既是思想意识的结晶,又具有商品流通的一般功能性。

设计师除要考虑书籍的开本、材料、形式、字型、印刷形式等一系列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如何使图书畅销。

一、书籍设计的历史回顾.我国书籍装帧的历史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书籍的设计与制作也有着丰富的历史。

书籍产生的前提必须有文字,文字是书籍产生的基本条件。

远古时期,人类除语言传递信息外,还用结绳来记载事情,即把绳子打成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结,代表不同的事情和含义,用以传播知识,交流思想。

结绳可以传到几里以外的部落,也可以传给后代。

易经里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此外,人们还在陶罐纹饰上涂有规则的符号,也是最早的记事方法。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上的钟鼎文,都是最初的书籍形式(见图11)。

但它主要是记载当时统治阶级的情况,而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著作,因此还不能称其为书籍。

最早具有书籍属性的,应该是从中国的简策和欧洲的古抄本开始。

图1-1甲骨文,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

(1)简策中国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

简策始于商代(公元前14世纪),一直延续到后汉(公元2世纪),沿用时间很长。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大竹竿截断劈成细竹签,在竹签上写字,这根竹签叫做“简”,把许多简编连起来叫做“策”;把树木锯成段,剖成薄板,括平,写上字就为“牍”。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图1-2版牍,新竹容易腐朽或受到虫害,必须先在火上烘干,去掉水分。

简的长度,一般有三尺、一尺半、和一尺三种。

编简成册的方法是用绳将简依次编连,上下各一道,再用绳子的一端,将简扎成一束,就成为一册书(见图13)。

汉代时的简,书写已经十分规范,先有两根空白的简,目的是保护里面的简,相当于现在的护页,然后是篇名、作者、正文。

一部书若有许多策,常用布或帛包起,或用口袋装盛,叫做“囊”,相当于现在的书盒。

但是,由于简策有分量重,占地方,使用不便等很多缺点,就逐渐被一种更轻便的帛所替代。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图1-3竹书、汉简,

(2)卷轴装春秋时期,私人著作逐渐增多,对书便于携带的要求加强,于是出现了在丝织品上写的书。

丝织品当时有帛、素等。

帛柔软轻便,携带和保藏都很方便,帛书的左端包一根细木棒做轴,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束,便为卷轴。

卷口用签条标上书名(见图14)。

但帛造价昂贵,不利于广泛使用。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图1-4卷轴装,东汉以后,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掀开了新的篇章。

文字依附的材料,渐为纸张所代替。

纸书的最初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帝王贵族采用珍贵的材料来做轴,如琉璃、象牙、珊瑚、紫檀等。

卷子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露在卷外,为保护它另用一段纸或丝织品糊在前面,叫做褾。

褾头再系上各色丝带,用作缚扎。

从装帧形式上看,卷轴装主要从卷、轴、褾、带四个部分进行装饰。

“玉轴牙签,绢锦飘带”是对当时卷轴书籍的生动描绘。

卷轴装的纸书,从东汉(公元2世纪)一直沿用到宋初(公元10世纪)。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3)经折装和旋风装经折装和旋风装产生于唐后期(公元9世纪),是从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过渡形式。

卷轴装的书,如果要查阅中间某一段,必须从头打开,舒卷、查阅都十分不便。

这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需要根据版的尺寸来确定页面的大小。

于是,原来卷轴装中的长卷纸就被反复折叠,首尾粘在厚纸板上,有时再裱上织物或色纸,作为封面,这种形式就叫做经折装(见图15)。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图1-5经折装,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展示了旋风装的形制。

该书共有五卷,凡二十四页,除首页是单面书写外,其余二十三页均为双面书写,所以共有四十七面,每面三十五行(部分三十六行)。

其装帧形方式,是以一比书页略宽的长条纸作底,除首页因系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底纸右端外,其余二十三页因均系双面书写,故以每页右边无字空条外,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在首页的末尾的底纸上。

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外表仍是卷轴装,但打开来翻阅时,“除首页全裱于底纸上不能翻动外,其余均能跟阅览现代书籍一样,逐页翻转”。

这种装帧形式,既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时不够方便的矛盾,可谓独具风格。

大概因为一书长期卷舒后,书页很象空气分成若干层朝一个方向转动而形成的旋风,所以称做“旋风装”;又因其书各页看上去错落相积,好像龙鳞,所以又称“龙鳞装”。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旋风装,是一种卷轴装的改进形式。

先选择一张长条的卷子纸作底纸,然后将单页单面写字的首页粘裱在底纸的右端,从第二页开始按照页码顺序逐张粘贴,先把第二页的右边空白处粘于首页左侧的底纸上,粘好后从左向右翻开,亮出底纸,再把第三页像第二页那样粘到前一页粘缝左边的底纸上,贴好后仍然将两页同时向右翻开,继续亮开底纸以此类推,直至粘完最后一页。

这样就形成了书页逐页相错的形态。

1图-6旋风装,(4)蝴蝶装印刷术的发明,给书籍形式带来很大的变化,书籍从卷轴形式转变到册页形式。

册页是现代书籍的主要形式。

蝴蝶装就是册页的最初形式。

一个版就是一页,书页反折,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并将折口一起粘在一张包背的硬纸上,有时用丝织品作为封面面料,很像现代的精装书籍。

由于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此得名。

蝴蝶装的书籍在书架上陈列时,书口朝下,书根向外,与现代书籍陈列方式不同。

蝴蝶装起始于五代(公元10世纪),盛行于宋代,至元代(公元13世纪)逐渐衰落。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蝴蝶装早期的册页形式。

会出现两个连续的空白页。

(5)包背装包背装大约出现于南宋,经过元朝,一直沿用到明朝中叶,甚到到了清代,一些官印书籍仍采用包背装的形式。

包背装与蝶装很相似,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把有字的一面向外折,版心朝左向外,书页左右两边的余幅,齐集于右边书脊。

折好的数十页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戳齐,在右边余幅处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而后用一张硬纸粘于书脊,把书背全部包起,再把书边修理整齐,一册包背书就算完成了。

这种装帧主要是包裹书背,所以称作“包背装”。

包背装解决了蝴蝶装翻两次才能看一页书的问题,但如果经常翻看则极易散开。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线装慢慢出现了。

(6)线装始于明代中叶(公元14世纪),盛行于清代。

它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将前后分开为封面和封地,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一册(见图18)。

一般用四眼订法,也有用六针眼和八针眼的,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

线装书的结构为:

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序、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

与现代书籍次序大致相同。

由于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的封面都是软面的,只能平放,不能直立,插架和携带都不方便,所以有的书又在外面加函套来装盛书籍,材料用硬纸板或木材,有纸盒、夹板、木盒等形式。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图1-8线装书,线装它是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是古代书籍装帧走向成熟的标志。

古籍书册各部位名称,二、现代书籍设计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发起以英国设计家威廉莫里斯为代表人物。

莫里斯十分注重书籍设计,他主张从植物纹样和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书籍设计十分优雅,简洁美观。

且讲究工艺技巧,制作严谨。

莫里斯的努力唤醒了各国提高书籍艺术质量的责任感,刺激了其他国家在类似途径上的探索。

在英国、德国和美国产生了一批私人的小印刷所,其目的主要是为一些书籍爱好者生产精美的书籍。

他们致力于美观的字体、讲究的版面设计、良好的纸张和油墨,以及漂亮的印刷和装订。

各国的艺术流派也为现代书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最大的是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光效应艺术、照相现实主义等。

各艺术流派在书籍的版式、插图及护封设计上都注入了新的内容,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形成了现代书籍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在中国,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束缚,书籍的生产和艺术表现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公元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采用欧洲的印刷技术,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初,现代的机械化印刷术才取代了1000多年来的手工业印刷术的地位。

由于现代印刷术的影响,书籍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

书籍的纸张逐渐采用新闻纸、牛皮纸、铜版纸等,原来的单面印刷业变为双面印刷,文字也开始出现横排。

这样,更有利于书籍生产和阅读。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鲁迅设计,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文化上出现了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书籍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鲁迅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的倡导者。

他亲自进行书籍设计,介绍国外的书籍艺术,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封面外,鲁迅先生还对版面、插图、字体、纸张和装订有严格的要求。

鲁迅先生不但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因此,他设计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特点。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陶元庆设计,随后,许多画家也参与了书籍的设计和插图创作,如陶元庆、丰子恺、陈子佛、司徒桥、张光宇等,他们的研究与探索都为我国的书籍装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书籍设计相比,我国的书籍设计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反映在设计观念滞后和技术手段落后两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化的浪潮促使市场出现了大量的书籍设计作品,其中不乏平庸、媚俗之作,但正是在这种书籍设计已达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使一部分设计师重新审视书籍设计的任务问题。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幼稚园读物封面,90年代以来,我国一批书籍设计家们一方面虚心学习先辈们的经验,一方面大胆更新观念,创造崭新的书籍设计理念。

这其中以吕敬人先生最为突出,他提出书籍设计的形态学概念,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

他的设计作品温文儒雅,有着浓厚的传统风味,同时又体现着简约的现代风格,广受国内外的欢迎。

家吕敬人,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三、对书籍设计的认识书籍设计是一项整体的视觉活动,它的目标有四个:

促进阅读;保护书籍;美化书籍;提高附加值,促进销售。

书籍装帧设计包含了书籍所必需的材料与工艺的总和。

从书籍装帧的历史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装帧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书籍,其对书籍的美化是受限制于当时的伦理思想和审美标准。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书作为一个整体,书稿内容是最重要的文化主体,故称之为第一文化主体,而书籍设计则成为书的第二文化主体。

一本书的装帧虽受制于书的内容,但决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表包装,设计家应从书中解读作者的意图,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都是书籍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书籍设计家张守义先生曾说过,书籍装帧艺术家是与“作家同台演戏”,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它已经把设计放到了第二文化主体的位置。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总之,好的书籍设计要传达以下几个方面的美的信息:

1.要提高书籍形态的认可性,使读者易于发现主体的传达。

2.要提高书籍形态的可视性,为读者创造一目了然的视觉要素。

3.要提高书籍形态的可读性,便于读者阅读、检索。

4.要掌握信息传达的整体演化,即全书的节奏层次,剧情化的展开延伸。

5.掌握信息的单纯化,即传达给读者正确的主旋律。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6.掌握信息的感观刺激传达,即书的视、听、触、闻、味五感。

视觉美(来自书籍设计的吸引)触觉美(纸张的肌理、质地、翻阅的手感等)阅读美(知识的美的享受)听觉美(翻阅的声音)嗅觉美(油墨、纸张的自然气息)总之,当代书籍形态设计将是用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法构筑成完美周密的,又使读者不得不为之动心的系统工程。

第一章书籍装帧设计概述,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一、开本的概念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时,遇到的第一课题就是确定书籍的开本。

书籍的开本是指书籍的幅面大小,即书的尺寸或面积,通常用“开”或“开本”来做单位,如16开,32开,64开等,或16开本、32开本、64开本等。

开本的大小是根据纸张的规格来确定的,纸张的规格越多,开本的规格也就越多,选择开本的自由也就越大。

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1.开本的认识目前常用的全开纸张有四种规格:

7871092mm,8501168mm,8801230mm和8891194mm。

将一张全开纸裁切成多个幅面相等的张数,这个张数被称为书籍的开数或开本数。

例如,将一张全开纸裁切成幅面相等的16小页,称之为16开,开切成32小页,称之为32开,其余类推。

近期最常用的书籍开本幅面比较(单位:

mm),由于各种不同全开纸张的幅面大小差异,故同开数的书籍幅面因所用全开纸张不同而有大小差异,如书籍版权页上“78710921/16”是指该书籍是用7871092规格尺寸的全开纸张切成的16开本书籍。

又如版权页上的“85011681/16”,是指该书籍是用8501168规格尺寸的全开纸切成的16开本书籍,为了区别这种开数相等而面积不同的开本书籍,通常把前一种称为16开,后一种称为大16开。

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近期其他全开纸张的常用书籍开本幅面比较(单位:

mm),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书籍开本,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二、书籍开本设计开本的确定,除纸张因素外,还要根据书籍的不同性质、内容和原稿的篇幅及读者的对象来决定。

1.书籍的性质和内容从国内出版现状来看,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类书籍的开本,由于文字较多,放在桌上阅读,一般采用大32开本和16开本为多见,以便减少书页和书背的厚度。

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通俗读物类或文字较少的稿件,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一般采用32开本、36开本和48开本即可,主要是为方便读者携带。

画册、画报和图片较多的书籍,则采用16开本、大16开本或8开本,以便更好发挥图片的作用。

图28/开本设计,图29/开本设计,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字典、词典、辞海类书主要以字的容量来决定开本,往往以32开本、大32开本和36开本、64开本为多见,也有16开本和仅128开本的字典等。

儿童读物,图文并茂,插图较多,选用字体又不宜太小,通常采用正方形开本,如24开本或28开本,并用硬皮精装,以方便儿童翻阅和避免损坏等。

图210/开本设计,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2.原稿篇幅书籍篇幅也是决定开本大小的因素。

几十万字的书与几万字的书,选用的开本就应有所不同。

一部中等字数的书稿,用小开本,可取得浑厚、庄重的效果,反之用大开本就会显得单薄、缺乏分量。

而字数多的书稿,用小开本会有笨重之感,以大开本为宜。

图212/开本设计,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3.读者对象读者由于年龄、职业等差异对书籍开本的要求就不一样,如老人、儿童的视力相对较弱,要求书中的字号大些,同时开本也相应放大些,青少年读物一般都有插图,插图在版面中交错穿插,所以开本也要大一些。

再如普通书籍和作为礼品、纪念品的书籍的开本也应有所区别。

图211/开本设计,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三、书籍装订装订是书籍从配页到上封成型的整体作业过程。

其中包括把印好的书页按先后顺序整理、连接、缝合、装背、上封面等加工程序。

装订书本的形式可分为中式和西式两大类。

中式类以线装为主要形式,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简策装(周代)缣帛书装(周代)、卷轴装(汉代)、旋风装(唐代)、经折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最后发展至线装(明代)。

现代书刊除少数仿古书外,绝大多数都是采用西式装订。

西式装订可分为平装和精装两大类。

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1.平装平装是我国书籍出版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装订形式。

它的装订方法比较简易,运用软卡纸印制封面,成本比较低廉,适用于一般篇幅少、印数较大的书籍。

平装书的订合形式常见的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无线胶订、活页订等等。

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

(1)骑马订又称骑缝铁丝订,是将配好的书页,包括封面在内套成一整帖后,用铁丝订书机将铁丝从书刊的书背折缝外面穿到里,并使铁丝两端在书籍里面折回压平的一种订合形式。

它是书籍订合中最简单方便的一种形式,优点是加工速度快,订合处不占有效版面空间,且书页翻开时能摊平,缺点是书籍牢固度较低,且不能订合页数较多的书(见图213)。

图213/书籍装订/骑马订,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

(2)平订是把有序堆叠的书帖用缝纫线或铁丝钉从面到底先订成书芯,然后包上封面,最后裁切成书的一种订合形式。

其优点比骑马订更为经久耐用,缺点是订合要占去一定的有效版面空间,且书页在翻开时不能摊平(见图213)。

图213/书籍装订/平订,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3)锁线订从书帧的背脊折缝处利用串线连结的原理,将各帖书页相互锁连成册,再经贴纱布、压平、捆紧、胶背、分本、包封皮、最后裁切成本的一种订合形式。

锁线订比骑马订坚牢耐用,且适用于页数较多的书本;与平订相比,书的外形无订迹,且书页无论多少都能在翻开时摊平。

不过锁线订的成本较高,书页也须成双数才能对折订线(见图214)。

图214/书籍装订/锁线订,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4)无线胶订是指不用纤维线或铁丝订合书页,而用胶水粘合书页的订合形式。

常见方法把书贴配合页码,再在书脊上锯成槽或铣毛打成单张,经撞齐后用胶水料将相邻的各贴书芯粘连牢固,再包上封面。

它的优点是订合后和锁线订一样不占书的有效版面空间,翻开时可摊平,成本较低,无论书页厚薄,幅面大小都可订合,缺点是书籍放置过久或受潮后易脱胶,致使书页脱散(见图214)。

图214/书籍装订,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5)活页订是在书的订口处打孔,再用弹簧金属圈或螺纹圈等穿锁扣的一种订合形式。

这种订合形式的最大好处是可随时打开书籍锁扣,调换书页,阅读内容可随时变换(见图215)。

图215/活页订/M&CO/美国,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2.精装精装是书籍出版中比较讲究的一种装订形式。

精装书比平装书用料更讲究,装订更结实。

精装特别适合于质量要求较高、页数较多、需要反复阅读,且具有长时期保存价值的书籍,精装书分硬精装和软精装两种。

精装不同于平装之处,除了书芯一般都用锁线订外,主要的区别在封面(包括封面、书脊和封底)的用料和制作上。

精装书壳有硬背装(方背起脊)、柔背装和腔背装之分。

硬背装书的书架放置效果较好,但打开后不能完全放平;柔背装书打开后可放平,但书架放置效果欠佳;腔背装书不仅书架放置效果较好,而且打开后可放平。

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精装书壳又可分为整料书壳形式和配料书壳形式两种。

(1)整料书壳由一张完整的封面材料如:

麻、布、纸或塑料、皮革等面料制成。

它包括前封、后封和背脊衬3部分。

整料书壳制作工序为:

首先在所选用的面料涂布胶水,复上前封、后封纸板及背脊衬,然后包折好面料的4个边,压平、干燥。

(2)配料书壳由前封、后封、背脊衬3块面料拼合而成。

前封、后封大多采用纸板或软而厚的纸张,背脊衬多的布条上涂布胶水,然后将前封、后封的纸板粘贴在布条上,再粘上背脊衬并包折上背脊的布条边。

最后把涂有胶水的封面纸贴上,包折好4个边,压平,干燥。

图216/装订设计/约翰科尔/英国,图218/布面缝订式/凯斯勒克瑞默/荷兰,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精装书的书籍封面,可运用不同的物料和印刷制作方法,达到不同的格调和效果。

精装书的封面面料很多,除纸张外,有各种纺织物,有丝织品,还有人造革、皮革和木质等。

精装书的订合形式也有活页订、铆钉订合、绳结订合、风琴折式等。

(见图219至223),图220/风琴折式/布瑞塔穆勒/荷兰,图223/铆钉订合/TakaakiMatsumoto/美国,第二章书籍开本及书籍装订,图221/法式折式/米勒汉默/荷兰,图222/绳结订合/艾尔玛布姆/荷兰,图219/绳结订合/格瑞斯戴尔布朗尼亚斯/荷兰,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则,书籍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部分是正文,它是书籍设计的基础,正文前面的扉页,扉页前面的环衬页,以及具有保护书籍功能、传递信息的封面和护封等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都必须和正文以及整本书籍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

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一、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内容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与书打交道,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说出书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

作为书籍装帧设计师,认识和了解书的各个部分有助于设计工作的展开,有助于对书籍整体设计的把握。

书的组成部分有:

封面、护封、书前封、书后封、书脊、勒口、订口、切口、飘口、环衬页、扉页、版权页、目录页、序言、参考文献、版心、环套、书盒等。

1.封面封面可称为书籍的外貌。

狭义解释的封面指书籍的首页正面,广义解释的封面指书籍外面的整个书皮,即前封、后封、书脊等。

封面有平装和精装之分,平装书的封面除了保护书籍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和促销功能;而精装书又有是否套以护封之分,套以护封的精装书,其封面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书籍,而把传递信息和促销的任务交给护封来完成,没有套以护封的精装书,封面的功能和平装书基本相同。

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图31/封面设计/格特冯德利希/德国,2.护封护封是精装书书壳的外皮,除有保护书壳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书的信息,也起到装饰作用和宣传效果。

护封包括前封、后封、书脊、勒口四大部分。

护封的前、后勒口是要分别沿前、后内封的外口折转进去,所以护封封面上的满版插图或色块要向勒口方向多留出去一些,把书壳的厚度也计算进去(见图32)。

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图32/护封设计,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3.书前封(封面)前封指书脊的首页正面。

大多数平装书的前封上印有书名、著作者名和出版机构名称。

也有少数书籍前封上无著作者名,或无出版机构名。

书名大都位于前封的主要位置,且较醒目,而著作者名和出版机构名一般都位于从属位置,且字较小(见图33)。

图33/封面设计/格特冯德利希,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图34/封面、封底设计/柯鸿图,4.书后封(封底)后封上通常放置出版者的标志、系列丛书书名、书籍价格、条形码及有关插图等。

一般来说,后封尽可能设计得简单一些,但要和前封及书脊的色彩、字体编排方式统一(见图34)。

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5.书脊书脊就是书的脊背,它连接书的前封和后封,常常展示在书店、图书馆、自家书柜的书架上。

书脊的厚度要计算准确,这样才能确定书脊上的字体大小,设计出合适的书脊。

通常书脊上部放置书名,字较大,下部分放置出版社名,字较小。

如果是丛书,还要印上丛书名,多卷成套的要印上卷次。

设计时还要注意书脊上下部分的字与上下切口的距离(见图35至图37)。

第三章书籍装帧的语言及其设计原理,图35/书脊设计/格特冯德利希/德国,图37/书脊设计/诺斯/英国,图36/书脊设计/格特冯德利希/德国,6.勒口比较考究的平装书,一般会在前封和后封的外切口处,留有一定尺寸的封面纸向里转折,前封翻口处称为前勒口,后封翻口处称为后勒口。

勒口的宽度视书籍内容需要和纸张规格条件而定。

勒口上通常可放置作者简介、书籍内容提要等文字内容和相关图片(见图38)。

第三章书籍装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