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1381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doc

18北大金融考研零基础前人考生的逆袭经历

内容来源:

凯程考研集训营

先说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吧,我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

初试成绩分别是:

英语66政治69数学147专业课123。

本科期间,虽然修过经济学和统计学,但是风格与光华可以说是完全不对路,专业课可以说是几乎从零开始的。

(没有耐心的可以直接跳到考研时间表)

我最后决定报考光华的金融硕士项目是9月中旬开始的,之前一直准备的是五道口,所以我说我是半路出家的。

在这之前,我对光华金融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对北大开设金融的四大学院更是一无所知。

我最初接触光华金融是从光华金融经验贴开始的,那段时间当我纠结于五道口的专业课时,我女朋友给我找了一份经验贴合集,建议我或许可以换个院校。

在这里,我想建议大家的是,考研不能全凭一腔热情,更不能觉得某个院校名声很大就盲目报考。

我希望我的前车之鉴可以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痴迷于五道口的巨大的师资,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周小川、吴晓灵等人的学生,我在2009年3月初,决定报考五道口。

之前只是听人说道口的专业课很变态,但是由于过分自信,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我买齐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教材,开始了漫长的道口专业课攻坚。

道口的专业课总的来说偏文片宏观,这对我这种记忆力差,学理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在最煎熬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可是,盲目的固执多半是自掘坟墓,在女朋友的建议下,我又咨询了几位学长,他们建议我报考光华金融。

第一次看到光华的专业课真题,我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向来很喜欢这种偏数理计算的试题,这也正是光华的风格。

啰嗦这么多,主要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同时,又要充分了解各个院校相同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特点,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嘛。

早点确定自己的现实目标,远比“中途变节”要好得多。

我的考研时间表

我的复习基本可以说是从4月上旬份开始,由于大三下学期还有课,我还带了两个家教,还有一个专业实习,所以到7月份初这段时间比较零碎,我利用这段时间主要是背单词和过数学课本(当时没看概率部分),把近10年的英语真题的阅读和完形做了一遍,基本把复习全书大题过了一遍(除了概率部分),只做例题,没有做习题。

有人问我,数学课本后面的习题有必要做吗?

我觉得因人而异吧,反正我基本上是一题也没做。

复习全书上的题型和解题方法总结得很好,如果你基础特别差的话也可以做课后的习题过渡一下。

这段时间平均一天的学习时间最多也就5个小时左右吧(有将近2个小时在看道口的专业课)。

7月初到8月底,基本上是从早8点到晚5点半,除掉吃饭和午休时间,平均一天有7个小时,晚上打球或是健身等娱乐活动。

(总感觉暑假别人都回家了,自己比较委屈,所以就把晚上时间拿来娱乐了)。

这期间基本上是上午做数学,把复习全书又看了一遍,把所有的习题仔细过了一遍,包括前一阶段没有看的概率部分。

英语基本上是每天做三到四篇阅读理解,保持一下阅读的感觉,偶尔拿出一天把单词巩固一下,阅读和记单词是互补的。

当然,这期间还做了很多无用功,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看道口的专业课(就考光华而言吧)。

8月底回家一个周,这七天什么都没做,虽然拿了好多书回去。

9月初到11月底,这三个月可以说是考研的黄金时间吧,每天基本上是早8点到晚10点,除去吃饭时间和洗澡时间及偶尔的体育运动,每天基本可以保证10个小时吧。

我9月15号开始改光华,当时不知道改统计,首先看的是罗斯的公司理财,前十八章看了大约两遍吧,课后习题都做了。

后来觉得微经占90分,就开始看微经了。

刚开始看的是平新乔的十八讲,买了一本金圣才的课后习题答案,这本书的习题真的不错,强力推荐。

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讲义,所以有些地方讲得比较简略,太偏重于数理推导了,可能有时候经济学思想显得不够突出吧(个人观点),前十五讲基本看了两遍。

然后,开始看范里安的现代观点,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废话特别多,这可以理解,因为是西方的教材嘛,数理推导的东西基本放在后面的附录上。

但是整本书的架构体系特别好,经济学脉络清晰可见,尤其是后面的案例,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很有启发性,这直接对微观解题很有帮助。

现代观点在这期间看了有三遍吧,整个考研过程中看了有5遍吧,真的是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建议大家多看几遍加深理解吧。

从10月初开始到11月末,这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放在微观上的时间大约是每天4到5个小时吧。

此外,我还参考了尼科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

基本原理与扩展》,这本书的例题跟光华的风格很像,我基本上只简略的看了一遍,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多花点时间看一看。

蒋殿春的高微,简单看了某些章节,如博弈论那部分,很多同学建议说他的课后题不错,11年微经难度可能加大,大家还是准备一下高微吧。

张维迎的博弈论也是主要参考书目,不过后两种博弈考试不做要求,可以不看。

至于统计学,我整个10月份貌似只上了一次网,那天上光华人发现有人发帖说改考统计了,所以真正复习是从10月底开始的,刚开始看的是那本指定的安德森的《商务经济与统计》。

这本书实用性很强,理论讲得不够系统,许多公式直接给出,没有证明,而且前几章基本上是概率那部分的知识,数学三完全够用,所以这本书看的特别快,基本上是一天看一章,公式很多,不好记忆。

大约在11月上旬的时候,我开始看茆诗松那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本书有很多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和前一本可以互补一下,单从应试的角度这两本完全可以应付。

有人还看过计量经济学,不过貌似今年没有涉及,不太清楚。

政治是从9月初开始复习的,刚开始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一,每天基本上看1到2个小时,第一遍看的比较慢,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看了一遍。

哲学部分比较繁琐,有的部分胡涩难懂,建议大家早一点开始,以便能加深一下理解吧。

后来,我又把凯程通看了两遍,总体感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参考书都差不多,最好用一本书多看几遍,不要看一会这本,又换另一本(我又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最后说一下这段时间的数学复习。

这段时间大约用了1个月的时间,又把复习全书的主要题型和知识点又过了一遍,把李永乐的线代讲义过了一遍,然后开始做2000以后的真题,基本上是上午做(数学是上午考嘛,早点让自己的大脑适应上午处理数学),然后对答案,再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真题比较简单,一般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完。

之后又买了本400题,这些题很综合,而且计算量非常大,我基本上没有当成模拟题来做,一般是把一份题分成两到三部分来做,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受打击,又可以锻炼自己的连续答题能力。

我觉得这份题对我帮助还是很大的,一来做真题时的沾沾自喜被赶得无影无踪,使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二来面对陌生的题目,我不再慌张,从容应对。

其中,比较经典的题目做了有两到三遍吧,我觉得志在考光华的同仁们还是有必要好好做一下400题的。

12月这一个月,可以说是考研的疲劳期,加之有很多同学开始找工作了,所以整个人开始变得浮躁起来。

我觉得这段时间最好的方法是做题,通过做题让自己安静下来。

这期间做了光华金融历年的经济学真题,还做了CCER的作业题,又把十八讲后面的重点习题做了一遍。

晚上比较累的时候,会看一会现代观点,这样,这个月又把现代观点过了一遍。

英语基本上还是每天做几篇阅读(主要是真题),研究一下历年真题,整理一些写作常用的句型和词汇。

翻译和排序等题型也找了一些模拟题,重点进行了演练,还是以真题为主,模拟题跟真题相差比较大。

我做了大量的政治选择题,张俊芳那本多少题,任汝芬的序列二,还有好多同学考研班发的题,总之尽可能把能搜集到的题做一下。

时政也在这段时间开始准备,用的是徐之明的那本,还有任汝芬的序列三。

这时候,我在网上下了一份风中劲草的知识要点资料,总结得非常不错,最后基本上是用这本复习的。

个人觉得赵宇的那本十八金鉴也不错,分了十八个专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数学又把复习全书,从头到尾过了一遍,并把重点题目又做了一遍,还重新做了400题中的一些题,买了本《超越135》,个人感觉不是很好,做了一部分。

12月底买了一份启航的数学模拟题,好像是最后五套吧,在最后15天的时候开始做的,隔天做一份,严格控制时间,并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个人觉得效果不错。

因为之前真题中的部分题目在复习全书中出现过,所以做真题的时候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考研中是不可能有做过的题目的,所以考前适当做一些模拟题,可以让自己在面对陌生题目时从容应对。

最后十天,我基本上是以政治和英语作文为重点的,因为投入产出比高嘛。

重点背了几个英语写作模板,把市面各个机构出的政治最后几套模拟题基本上都做了,有备无患。

这十天中又把专业课真题过了一遍,算是给自己一些信心吧。

各科复习资料汇总

微观经济学:

平新乔《十八讲》,范里安《现代观点》,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

基本原理与扩展》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统计学:

安德森《商务经济与统计》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英语:

张剑《历年真题解析》凯程单词书《凯程长难句子》胡敏《讲故事背单词》胡敏《考研作文写作》

数学:

李永乐《复习全书》李永乐《线代讲义》李永乐《400题》李永乐《超越135》

凯程《历年考研真题》启航《最后五套模拟题》

政治:

《大纲解析》任汝芬序列一二三张俊芳《基础理论过关两千题》《风中劲草总结讲义》风中劲草最后四套题《20天20题》肖秀荣《最后五套预测题》赵宇《十八金鉴》

几点个人感受

1.有人制定了非常详尽的复习计划,甚至精确到每天每个时间段的计划。

我不太喜欢制定计划,我的复习策略基本上是当某一门我看不进去的时候,就开始复习另一门课程。

我觉得两三天之内必须把所有的课程都要碰一下,任何一门课程(尤其是数学),长时间不看的话容易生疏。

当然,如果某一天我对某一科(如经济学)特别有热情,我就会多看一会,没有必要非得每天严格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来,给自己的复习多一些弹性,一切向效率看齐。

当然,在一个长时间段里,各科的复习时间要合理安排。

2.当我效率低下的时候,看哪一科都效率不高,我会选择去打篮球或健身,让自己适当放松一下。

当你选择放松的时候不要去想学习的事,更不要有负罪感。

有的人明明效率已经很低下了,有时甚至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在那硬撑呢。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使考研事半功倍。

考研不是什么苦大仇深的事,要始终保持一个愉悦放松的心态,还是那句话效率是第一位的,熬时间是不必要的。

3.行百里者半九十,我觉得在考研还剩下一个多月的时候,才刚刚过了一半。

这一个多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许多人前面复习得不错,最后这一个多月崩溃了。

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高效率的复习。

4.我时常告诉自己,光华每年招20多个人,报考人数接近上千人,我不一定非得考上啊。

心态一定要平和,这么多人竞争,为什么非得是你上啊?

考场上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今年分数这么密,我觉得可能前100名的实力都是非常接近的。

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考光华确实是需要一些运气的。

我觉得,考上的同学没人敢保证再考一次的话,自己一定还能考上。

所以,考前一定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心理压力,考光华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有不确定性是必然的。

我们所能做的是积极备考,然后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就可以了。

5.光华的专业课到底有多难,对于跨专业的考生多长时间才能准备充分,我想这是很多想考光华同学的疑虑,我当初也曾有过这种顾忌。

其实,你可以简单算一下,如果微经是4学分的话,需要64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按45分钟计算的话,总过需要48个小时,加上老师上课会讲很多题外话,真正留给你的学习时间应该不超过30个小时,所以即使本科学过微经的话,优势也不会很大,你完全可以用三到四天的时候来弥补一下这部分时间。

专业课是需要一定的悟性的,如果你对经济学悟性很高,10月份开始看足矣,如果稍微差一点可能要早点复习,这都是因人而异的。

有些事你不去做,只听别人说,是永远不知道到底有多难的。

我可以告诉你,今年考上光华的同学,有好多专业课复习时间不超过6个月,有好多甚至只用了3、4个月。

所以不要再为这种问题伤神了,你足够优秀的话,三个月专业课复习时间足矣,你所要做的是赶紧开始着手准备。

6.考试那两天的休息和三餐很重要,我又一次成了反面教材。

第一天上午,早餐只吃了一个威化,中午吃了几口米饭而已,下午考英语的时候直接低血糖了,头晕的要命,挣扎着把卷子答完了,过后对英语一点印象也没有。

7.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轻言放弃。

今年的英语比较变态,好多人第二天直接就不来考试了。

其实,我和许多考上的同学也都觉得英语过不了线了,但是我们大都在第一天晚上及时调整了心态,因为第二天还有两科(数序和专业课)。

有时候,你的感觉是会骗人的,尤其是英语和政治这种科目,所以考完科目就不要去想了,认真准备下一科才是王道。

最后,把我写在《现代观点》上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你的每一个脚步坚韧而有力量,你就一定能到达你梦想的彼岸。

此外,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从高中起你们就给了我独立的权利,凡事由我做主,在背后默默支持我。

我要特别感谢陪我一路走来的女朋友,是你让我最终选择了光华,是你在我最疲劳最纠结的时候给我鼓励,陪在我的身边,谢谢你,爱你矢志不渝。

感谢我的那帮兄弟姐妹们,充分做好了我的后勤保障工作,我的成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2010年考汇丰的企管-金融双硕,和研友一起走过,那段苦辣酸甜,常忆常新。

今天看见复试时间的通知,就写一下我的考研+复试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也为自己做一个小结:

2010年考研成绩412,企管专业第一名,各科目:

(1)数学——135

(2)政治——81

(3)专业课——140

(4)英语——56

【第一部分】面试在即,就先谈谈复试:

复试:

1.强烈建议穿正装,男生打领带,女生着淡妆,这样比较正式,表示对考官的尊重。

2.将自己各种奖学金、发表的成果、英语成绩单、简历、PS都多复印几份,为每一位考官发一份,方便了解自己

3.提前多设想几种面试状况,把最坏的情况考虑进去,设想10-20个考官最可能问的问题,理清逻辑如何回答。

4.这几天多听多说多看多读英语,保持英语语感

5.我上次面试没有被问到专业课,很多同学也是,但是不代表没有问这类问题的可能性,所以我准备了很多。

推荐大家有余力的时候,拿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微观的英文教材,熟悉每一章节核心概念的专有名词,记牢。

6.临场发挥很重要,大家要平稳、沉着、机敏、随机应变,想好再开口,重在与考官的互动交流。

【第二部分、考研经验】:

趁自己还记得,下面是为明年准备考取汇丰企管的同学准备的一点心得

数学:

我认为数学靠的是“浓厚的兴趣+扎实的基础+不懈的练习”

从高中起就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大学四门课除了概率论也都是优秀,加上我数学从4月份开始慢慢的看,所以准备的比较充裕。

6月份之前我将四本教材过了一遍,加上做了课后所有的习题,所以基本知识复习的很全面。

7月10开始看李永乐的数学全书,每天早晨开始看4小时,傍晚看中午吃完饭回来再看两个多小时,每天四十多页的进度。

到8月4、5号的时候看完第一遍。

微积分是需要着重看的地方,因为比较灵活多变,考试时低、中、高难度的题都会有。

线代和概率论是很有规律的,只要记牢而且会用,就要告诉自己争取不丢分。

8月中旬开始翻看第二遍。

第一遍用了不到一个月,第二遍翻看用了一个月零10天,这一遍要保证熟知的不会忘,不熟的要更加巩固。

用不同的颜色在书上做不通符号的标记,代表掌握的程度,方便以后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复习。

第二遍看完已经是九月初,这时就穿插着开始做真题,在做错了的真题题目旁边坐上标记,和该题对应的知识点(如反对称矩阵几个字样)。

9月10月一直到11月中旬还做了660(帮助不大,比较难),400题(难度很大,也要保证在120以上。

2遍),李永乐10年真题(3遍)。

11月中到12月做了李永乐的135(很提分,强烈推荐),然后是继续做真题,插着李永乐的3+5套题。

陈文灯的模拟题买了15套,可是觉得出题风格很怪,就没有做。

如果不是考试时犯了将p写成x的错误,应该可以上140的。

政治:

我觉得政治很考“耐心+心境”

8月份参加了的政治强化班。

不过建议大家在大纲下来之后再报名,可以更有针对性,不会白记忆很多不考的东西。

9月初买的凯程通,然后开始自己一点一点的对着的笔记仔细研读。

我的凯程通后来被我做成了“政治圣经”各类笔记都汇总在那一个本子上,有的强化班,自己的理解(3遍,三种颜色),和最后导航点题班的押题知识点(用彩色的荧光笔标记)。

凯程通我从头翻到尾一共翻看了三遍。

之后还会在做题中不断地跳着翻。

马哲和政经考的是理解,一定要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毛邓三和思修法基没办法了,背吧,背毛邓三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就觉得有挥斥方遒这些话朗朗上口了;背思修法基的时候想想自己还在大一,一定要真确对待,没准什么时候上幸运五十二被问到这样的题还可以答出来拿大奖。

总之一句话,兴趣是一切知识的老师。

的老师给我留下一句印象很深的话,一直作为很朴素简单的座右铭激励着我:

“我要考上研究生!

我要考高分!

我太爱政治了!

”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政治的学习,我觉得对于理科生没有诀窍,耐心去看吧。

不过看正确的书还真这个没有技巧的科目里最有技巧的事儿,推荐几本,陈先奎的30天30题(不是说陈老师压的准,他基本上把所有知识点都搬上去了,应该不是在押题,但是陈老师的语言和答题思路真的值得大家从头把他的书背到尾),肖秀荣的考前8套题(别问为什么,就是准),序列一(马哲部分讲得很好很好),序列四(对照着肖秀荣的看)。

政治也考语文功底,思维的清晰度,卷面也要公正。

不过这几本书对我帮助很大,考试出来我就知道应该可以上75,果然不出意外。

英语:

这一科是我最失望的一门,英语一直是我的强项,但是因为平时疏于规划和积累,使得我的复习一直处于跟着别人走的被动状态。

基本上有个教训,就是,凡是一定要有适合自己学习规律的计划,不要被别人牵着走。

考研英语跟其他英语思路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做很规范的模拟题。

真题能做几遍做几遍,总结规律,摸清出题点。

阅读:

推荐张剑-曾鸣的黄皮的阅读很符合考研的出题规律。

建议大家阅读模拟题,和英语考研真题都可以做做他们的。

作文:

从9月份起每周要至少写一篇大作文和一片小作文,各种文体的都要练习。

到了11月份,每两天就要练一套题的作文(2个),星火的万能作文书很好,是积累好词好句的不错的选择,讲解也很全面。

翻译:

需要的是“句型+词组”的不懈的积累。

英语句型常用的常考的也就那么几种,多练练,告诉自己不许丢分。

完型:

强调语法和语感,没有专门练过,就不介绍经验了。

专业课:

1.除了网站上推荐的三本参考书外,推荐一下书目:

教材:

范里安的微观现代观点;习题:

尹伯成的微观习题集(绿色小本),陈胜权的名校微观习题集

金圣才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笔记、对应范里安的微观现代观点的笔记

2.时间安排:

8月看完了组织行为学第一遍,因为组行之前没学过,所以早看。

同时在看范里安的微观

9月看完管理学第一遍。

同时结束范里安的微观

10月开始管理学和组行第二遍,强化记忆,因为11月份就忙政治了,所以这个月很关键。

同时开始做微观的习题,包括课后习题和推荐的两本习题册

11月份重新看微观的教材,重点记忆、计算。

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系统化,画两个科目的关系,每一章的构架,章节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组行是管理学组织和领导两部分的扩充。

考试时管理学会出大的理论,而组织行为学多考小概念。

12月就是挤时间强化三门的记忆。

微观重在计算。

并根据历年的试卷,预测哪部分会出什么样的题。

12月底,拿真题限时给自己模考,判分,找差距,重新翻书,矫正提高。

【总结】:

我认为,考研是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的,但是好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比如亲人的支持,宿舍的友善,研友的毫无保留的分享。

我个人觉得我和我的好朋友兼研友的相互促进是我们两个都能考得400多的高分的很关键的因素。

同时,不要给自己留后路,不要受找工作和出国的同学的干扰,如果你的选择很多,你就不会在这个上面用尽全力。

以上,完全是个人经验,请大家一定根据个人情况。

如果学习方式不一样,一定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祝大家一切顺利,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