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91566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ppt

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3、态度是经过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构成1、认知成分:

是指个体对事物所具有的带有某种评价意义的观念或信念。

2、情感成分:

即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会带上某种感情色彩,并直接影响到趋向或回避某事物的态度。

3、行为倾向成分:

一个人的对待某种事物的态度往往通过其行为倾向表现出来,态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

品德和道德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认识:

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包括:

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直觉的道德情感:

对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的体验。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和意义的情感体验。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共同之处:

(1)态度和品德都是外在的价值观念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都是个体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品质。

(2)两者都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共同成分。

2、不同之处:

(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主要掌握:

1、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为研究内容。

2、结论:

(1)10岁以前:

他律阶段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

自律阶段依据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研究内容:

道德判断(道德评价)。

2、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3、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注意:

此内容可以出简答题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一般过程

(一)依从:

包括从众、服从两种。

(二)认同:

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三)内化:

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思想、观点和信念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已讲过)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注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

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2、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替代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价值辨析:

“价值观辨析学派理论”:

又称“价值澄清理论”观点:

认为人本身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不过没有认真加以辨析,没有引发出来而向公众袒露而已。

如果设计一种外部情景和气氛,每个人都会澄清自身固有的价值观的真实面目。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