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679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76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难点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口算的正确率。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34+832-103+761-60

42-2015+3060+488-80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坐船问题的情景图。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1。

(2)分组探讨解决“二

(1)班和二

(2)班和乘能否坐下,二(3)班和二(4)班能否坐下”。

师: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小结】算法1、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算法2、可以依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

鼓励学生用多种思考方法

【典型例题】

(3)学习例2。

(4)分组探讨解决“二

(1)班和二

(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小结】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

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3.揭示课题

师:

现在观察今天研究的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名汇报,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口算:

【提高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3=6774-()=2857-()=18()-46=38

2.被减数是64,减数是47,差是多少?

3.一个数加上13等于98,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减去36等于34,这个数是多少?

【拓展练习】

1.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2.

课后反思

 

课题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学会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教学难点:

理解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53+685-567+972-6

20+40+300+80100+400+50

【解答题】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笔算:

35+63=28+57=79-56+93-66=

3.回顾列坚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出示例3和例4放大图,讲述学校学生回收矿泉水瓶再次利用的事迹。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

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师: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题目,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什么不同?

(指名汇报:

学的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板书课题: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小结】列竖式要注意的问题:

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一。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用坚式计算:

【提高练习】

【拓展练习】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

2.

课后反思

 

课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

2.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出示例5放大图,回顾学校学生回收矿泉水瓶再次利用的情况。

2.自主探索,探索新知

(1)根据统计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

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①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的估计过程)

【小结】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②如果500个送一次给回收站,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③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估算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取整十或整百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2.

【提高练习】

1.

2.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整千数。

1005>()>9982889<()<30607010>()>6997

【拓展练习】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

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

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

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

  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

(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

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

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还存在问题吗?

课后反思

 

课题

毫米的认识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理解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个性化修改

1米=100厘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1、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硬币、磁卡、钥匙、玻璃、电话卡等的厚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

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

2、请同学们说一说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

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请同学们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三、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

宽:

厚: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的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

毫米的认识)

学生举例说说1毫米到底有多大,形成表象。

理解毫米的具体概念。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

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电脑演示:

自动铅笔,签字笔标签0.5mm,0.7mm等,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或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4、巩固练习

5、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题

分米的认识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1、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2、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

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出示例2情境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

方法一:

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方法二:

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用米尺或卷尺测量均可。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

分米)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会以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课桌的高是()分米()厘米

(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厘米。

4、建立1分米的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巩固练习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个性化修改

1米=100厘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3、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重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题:

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小名身高134米。

()

一根绳长15分米。

()

一块橡皮厚1米。

()

10分米=1厘米。

()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蜡笔长6()跳绳长2()

桌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别针长34()。

电脑键盘长约5()

图钉长10()教室宽6()

教室的门高大约2()

这本《名人成才故事》长大约20()

这个麦当劳玩具高9()黑板长约4()

5米=()分米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   )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    )分米。

4、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5、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6、小马虎昨天写了1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

我在一棵大约8厘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毫米长的红肠。

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他这样写可以吗?

说说你的看法,怎样改合适?

二、解疑合探

1、检查学生自探情况。

(差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

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

三、质疑再探

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小结: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

牢牢记,灵活用。

课后反思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

(3)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

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

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

(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

(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

(米)

师:

如果要测量郴州到广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郴州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

千米(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1.出示米尺,说说米尺量多少次才是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单位写就是

1000米=1千米(板书)

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100米的长度,说说1000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

你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

那跑1000米呢?

(你跑过1000米吗?

2.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

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1圈是200米,跑5圈大约就是100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五圈的感受。

知道五圈是多少米吗?

想一想:

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

(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15分钟)。

  板书:

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分小组讨论

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进行测量的?

(步测、时间、速度表等)

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千米作单位?

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

举例子说明,说得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4、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见过千米?

学生讨论,反馈。

(1)出示公路图

说明:

“37km”指的就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37千米。

(2)公路路标图

说明:

从这里到前方的唐山有144千米的路程。

(3)摩托车仪表图

说明:

指针到20位置,就是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

(4)限速标志

说明:

这是要求机动车在景区内每小时不能以超过10千米的速度行驶。

5、1千米的读法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

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

千米有时也用Km表示。

6、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课后反思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教材内容单一、简要,增加了教学难度。

通过老师课前作大量的准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联系本地实际,教"书"育人。

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融洽。

课题

毫米、分米、千米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个性化修改

1米=100厘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4、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硬币、磁卡、钥匙、玻璃、电话卡等的厚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

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顾长度单位

同学们,上节课,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

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

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

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

记得这么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生:

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

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

(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学们这种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好,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其他的长度,比如教室的高大约几米?

那我们在遇到3米时,马上想想教室的高,我们学校从进入大门到北面栏杆,大约100米,当遇到100米时,马上可以想到这一段,对吧?

还有学校门前的东西路大约长1千米。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1010101000

【设计意图:

对知识基本的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同时,在此环节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

借助身边的实物不仅可以记长度单位,还可以记其他的长度,所以,在此举了2个身边的事例(4米、100米),让学生感知体会。

二、综合练习

1、八戒的日记(单位的选择运用)

师:

听说孙悟空帮助我们学数学,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他呀,还写了一篇日记呢,想看吗?

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3月8日星期二晴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

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

饭。

接着走了200米远的路来到学

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