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916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

  “,学习新笔顺:

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

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

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

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

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2,读课题。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

  过渡:

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1,同桌互读2,游戏:

”闯关争星”。

第一关:

我会读。

  。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

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

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3,闯第二关:

我会写出示田字格生字:

山,日,目,入,千。

  师范写学生书空笔画笔顺。

  ④学生仿写:

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

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2,评一评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过渡:

是啊!

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过渡: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过渡:

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

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课件出示: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山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望远《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点:

认字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导学步骤:

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写字谈话:

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放录音:

  《登鹳雀楼》出示黑板古诗指导读师范读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出示生字

  1、山

  2、日抽生画太阳的形状学习笔画:

先里头,后封口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抽生画眼睛小结:

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齐读课题整体感悟画出节奏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同桌互认给卡片排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生用△画出来生观察图:

中间高,两边低口头组词生画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雀楼》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感到了什么呢?

  2.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

看。

欲:

想要。

穷:

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

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

与“人”的区别。

  穷:

部首是“穴”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

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

挂图、画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

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

  3、边听边想:

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课前感知:

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

太阳。

  “尽”:

完了。

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

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

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

  小结:

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

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

  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

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

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

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

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

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

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

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

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纸,彩笔主要板书计划1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

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

  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1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四作业1背诵古诗。

  2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

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

述: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

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指名读。

  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小结:

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

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理解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

  说说诗句的意思。

  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

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

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

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