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745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docx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

净化方法

习惯上将原料气中硫化物的脱除过程叫做“脱硫”,将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称为“变换”,将二氧化碳的脱除过程称为“脱碳”,将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少量杂质的脱除过程称为“精制”。

1、原料气的脱硫

硫化物主要是以H2S的形式存在,其次是CS2、COS、RSH、R-S-R/、噻吩等有机化合物。

原料气的脱硫主要有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两大类,前者脱硫剂为溶液,后者为固体。

1.1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可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种。

1.1.1化学吸收法

化学吸收法就是利用脱硫液与H2S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除去H2S的目的。

按化学反应过程的不同,化学吸收法可以分为湿式氧化法和中和法。

湿式氧化法主要有ADA、栲胶法、PDS、乙醇胺法,是利用弱碱性溶液吸收原料气中的酸性气体H2S,在借助于载氧体的氧化作用,将硫化氢氧化成单质硫,同时副产硫磺,湿式氧化法脱硫的优点是反应速率快,净化度高,能直接回收硫磺。

中和法是利用弱碱性溶液与酸性气体H2S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硫氢化物而被除去。

溶液在减压加热的条件下得到再生,但放出的H2S再生气不能直接放空,通常采用进一步回收H2S的操作。

1.1.2物理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是根据吸收剂对硫化物的物理溶解作用进行脱硫的。

当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时,硫化物解吸出来,使吸收剂再生,溶液循环使用。

如低温甲醇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这类方法除了能脱除硫化氢外,还能脱除有机硫和二氧化碳。

1.13物理化学吸收法

物理化学吸收法是在吸收过程中既有物理吸收,又发生化学反应。

如环丁砜法,溶液中的环丁砜是物理吸收剂,烷基醇胺则为化学吸收剂。

1.2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的脱硫剂为固体,即用固体脱硫剂吸附原料气中的硫化物。

该法的优点是既能脱除硫化氢,又能除去有机硫,缺点是再生比较麻烦或难以再生,回收硫磺困难。

由于干法脱硫的脱硫剂价格比较昂贵,又是再生困难,所以一般串在湿法脱硫以后,主要作为精细脱硫和脱除原料气中的有机硫。

当原料气中硫含量小于50PPM时,可以单独使用。

1.2.1氧化锌法

氧化锌是一种内表面积大、硫容量高的固体脱硫剂,能以极快的速率脱除原料气中的硫化氢和部分有机硫(噻吩除外),净化后的原料气硫含量可以降至0.1PPM以下。

1.2.2钴钼加氢法

氧化锌脱硫剂只能脱除硫化氢和一些简单的有机物,不能脱除噻吩等一些复杂的有机硫化物。

而所有的有机硫化物在钴钼催化剂作用下,能全部加氢转化为容易脱除的硫化氢,然后再用氧化锌脱硫剂除去。

所以钴钼加氢转化法是脱除有机硫化物十分有效的方法。

2、原料气变换

一氧化碳的脱除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利用一氧化碳和水蒸气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将大部分的一氧化碳转换掉,这一过程称为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后的气体称为变换气。

第二步,采用其他的方法,脱除原料气中残余的少量一氧化碳。

变换根据温度的不同,有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两种,一般在中温和低温变换之间加一个耐硫(低温)变换。

2.1中温变换

中温变换催化剂含有氧化铁80%—90%,氧化铬7%—11%,并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铝、氧化镁等成分。

催化剂活性组分是氧化铁,使用前还原为四氧化三铁,氧化铬为促进剂,可与活性组分形成固溶体,高度分散于活性组分四氧化三铁晶粒之间,使催化剂具有更细的微孔结构,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耐热性。

添加剂氧化钾也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氧化镁和氧化铝能提高催化剂的耐热性,氧化镁还有良好的耐硫性能。

(1)温度

一般开始时温度320-380℃,热点温度450-500℃,根据原料气中CO的不同,中温变换分为一段、两段或多段,段间进行冷却。

主要是采用中间间接换热式或中间直接冷激式(即在段间加入冷激水或者水蒸气降温)的冷却方式来降低反应系统的温度,使变换过程操作尽量接近最适宜温度曲线。

(2)压力

变换是等体积的变换,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平衡几乎没影响。

但加压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可采用较大的空速使设备紧凑,而且有利于过热蒸汽的回收。

一般中小型选用1.2-1.8Mp,大型合成氨厂采用3.0-8.0Mp。

(3)水蒸气比

过量的水蒸气,有利于提高CO的平衡变换率,降低CO残余含量,加快反应速率。

能抑制析炭及甲烷化等副反应的发生,保证催化剂活性组分四氧化三铁的稳定而不被过度还原,还能起到载热体的作用,使催化床层温升较小。

但是水蒸气过多大量的提高能耗,而且为后续降温加大负荷。

一般我公司采用水汽比0.35-0.45,经计算,算上增湿器蒸发的水蒸气,现在水汽比0.416。

一氧化碳从29.6%降至7.63%

2.2耐硫变换

针对铁铬系列变换催化剂活性温度高,抗硫性差,变换后残余一氧化碳含量比较高等,开发了钴钼系列耐硫变换催化剂,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钴、三氧化钼,载体为氧化铝,另外加入了少量的碱金属,以降低催化剂的活性温度。

硫化氢≧80mg/NM3,以抑制反硫化反应的发生,既能将CO变换,又能将气体中的有机硫变换为硫化氢,从而从后面的脱硫中除去。

(1)温度

耐硫低变操作入口温度为180-220℃,热点温度330-400℃,本公司由于入口硫化氢含量低,入口温度220℃,热点温度一般270-280.

(2)压力

耐硫低变的压力由进入低变系统的原料气的压力决定,一般为0.8-3.0Mp

(3)入口气体中氧含量

如果进入低变系统的原料气中氧含量高,会引起耐硫低变催化剂床层温度上升,若长时间超温,则会引起催化剂活性下降,所以耐硫低变的入口气体中氧含量必须控制低于0.5%.

(4)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

在CO变换过程中,如果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高,耐硫低变催化剂中的钴钼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催化剂维持高活性。

当反应温度高、水蒸气比列大而气体中硫化氢含量不足时,易使催化剂出现反硫化现象,造成催化剂失活。

一般控制硫化氢150mg。

一氧化碳从7.63%降至0.98%

2.3低温变换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低温变换催化剂均以氧化铜为主体,经过还原后具有活性的组分是细小的铜微晶。

但单纯的铜微晶在操作温度下极易烧结,导致微晶增大,比面积减小,活性下降和寿命缩短。

为此,需在催化剂中加入氧化锌、氧化铝、氧化铬等添加物,作用是将铜微晶有效的分割开来,提高其稳定性。

根据添加物的不同,低温变换催化剂可分为铜锌系、铜锌铝系、铜锌铬系三种。

其中铜锌铝系性能好,生产成本低,且无毒。

低温变换催化剂的组成范围为CuO15%-32%、ZnO32%-62%、Al2O330%-40%。

(1)温度

变换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是为了提高变换率,使变换气中CO含量降到0.3%以下,但是在低温变换过程中,湿原料气有可能达到该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从而析出水滴,使催化剂粉化失活。

所以低温变换操作温度必须比操作条件下的露点温度高30℃,一般应控制在190-260℃。

我公司控制在200以上。

(2)压力

低温变换的操作压力随中温变换而定,一般为1-3Mp

(3)入口气体中CO含量

低温变换催化剂虽然活性高,但是操作温度范围窄且对热敏感,价格高。

如果原料气中的CO含量高,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容易使催化剂超温,从而催化剂使用寿命缩短,并且加大催化剂的用量,费用较高。

因此,低温变换入口CO含量一般3%-6%。

我公司一般从1%降至0.08%.

3、变换气中CO2的脱除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经过CO变换后,一般含有18%-35%的CO2。

CO2的存在会使合成氨的催化剂中毒,而CO2又是制造尿素、干冰、纯碱和碳酸氢铵等产品的原料,必须加以回收。

脱除大量CO2的过程,习惯上简称脱碳。

脱碳的方法有很多种,大部分为溶液吸收法,根据吸收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和变压吸附法。

3.1物理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一般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吸收剂,利用CO2比H2、N2在吸收剂中溶解度大的特性而除去CO2。

吸收后溶液的再生是依靠闪蒸解吸和气提的方法,溶液在放出CO2后循环使用。

常用方法有加压水洗法、低温甲醇法、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NHD)。

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NHD)法脱碳过程基本相同,它们的优点是对原料气中的CO2、H2S等酸性气体有较大的溶解能力,且吸附剂无毒无腐蚀,因此有部分中小型合成氨厂采用此法。

低温甲醇洗涤法是在低温下,用甲醇脱除原料气中的CO2、H2S等酸性气。

甲醇吸收能力大,气体净化度高,大型合成氨厂大多采用此法。

加压水洗法是应用较早的一种脱碳方法,但因为水和动力消耗都很大,近年来已较少采用。

3.2化学吸收法

化学吸收法大多是以碱性溶液为吸收剂来吸收酸性气体CO2,采用减压加热再生,释放出溶液的CO2。

常用的方法有氨水法、改良热钾碱法和乙醇胺法。

氨水法是用浓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碳化反应,不仅将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去,同时将氨加工成碳酸氢铵肥料。

早些年,我国大多数的小型合成氨厂均采用此法,近些年已较少应用。

改良热钾碱法是用加有活化剂的碳酸钾溶液,脱除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

活化剂的种类有多种,如以二乙醇胺为活化剂,称为二乙醇胺催化热钾碱法,即本菲尔特法。

我国以天然气和轻油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厂,采用此法较多。

我公司采用此法,吸收后,二次脱碳出口CO2约0.2%

3.3物理化学吸收法

物理化学吸收法兼有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有环丁砜法,吸收剂为环丁砜和烷基醇胺的水溶液,我国应用较少。

3.4变压吸附法

近年来,变压吸附法(PSA法)在我国许多合成氨厂得到推广使用。

变压吸附技术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在加压下吸附二氧化碳,使气体得到净化,吸附剂减压脱附析出二氧化碳进行再生。

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耗低,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

我国已有国产化PSA装置,其规模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原料气的精制

经过变换和脱碳以后,原料气中尚有少量的CO(我公司0.08%)、CO2(我公司一般0.2%)、少量的硫化氢和氧气,为了防止他们对氨合成催化剂造成毒害,在送往氨合成系统以前,必须做最后的净化处理,生产中称为原料气的“精制”。

精制以后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总量,大型合成氨厂控制在低于10cm3/m3,中型氨合成厂控制在小于25cm3/m3。

4.1铜氨液洗涤法

铜氨液洗涤法采用铜盐的氨溶液在在高压低温下吸收少量CO、CO2、H2S和O2,然后在降压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溶液的再生。

通常把铜氨液洗涤称为“铜洗”,铜氨液称为“铜液”,精制后的气体称为“精炼气”或“铜洗气”。

此法较广泛地适用于以煤为原料制气的中、小型合成氨厂。

(1)温度

温度超过15℃以后,铜液的吸收能力迅速下降,铜洗气中CO迅速增加,但温度过低,铜液粘度增大,同时也容易生成碳酸铵及碳酸氢铵结晶,堵塞设备,增加系统阻力。

生产上,控制进入塔的铜液以8-12℃为宜,出口约15-20℃(放热)。

(2)压力

提高铜洗操作压力,气体中CO分压也随之增加,铜液的吸收能力增加,但CO的分压超过0.5Mp以后,吸收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加,却增加了动力消耗,同时,动力消耗也增加。

生产上,铜洗操作压力一般控制在12.0-15.0Mp。

(3)铜液组成

生产上总铜含量控制在2.0-2.5mol/L

铜比一般控制在5-7范围内

总氨控制在8.5-12.5mol/L,游离氨含量一般控制在2.0-2.5mol/L

醋酸含量:

由于原料气中含有CO2,若铜氨液中醋酸含量不足,就会生成碳酸铜氨盐,同时还会生成碳酸铜沉淀。

一般铜氨液中醋酸含量超过总铜含量的10%-15%较为合适,生产上选择2.2-3.0mol/L。

再生后CO含量小于0.005m3/m3铜液,CO2残余量为1.5mol/L。

4.2液氮洗涤法

在空气液化分离的基础上,用低温逐级冷凝原料气中的各高沸点组分,再用液氮把少量CO和CH4洗涤除去。

使CO降至10cm3/m3以下,这是物理吸收过程,他比铜洗法净化效果好,此法主要适用于重油部分氧化、富煤氧气化的制氨过程。

在实际的生产中,液氮洗涤往往和空分、低温甲醇洗涤组成联合装置,这样冷量利用合理,原料气净化流程简单。

液氮洗涤法不仅能脱除一氧化碳,而且能同时脱除甲烷和氩气,得到含惰性气体量很少的氨合成原料气,这对于提高氨合成的生产能力非常有利。

由于一氧化碳的沸点比氮气高并能溶于液氮中,因此,可以利用液态氮洗涤少量的一氧化碳等杂质,使各种杂质以液态与气态氢气分离,从而使原料气得到最终的净化。

液氮洗涤一氧化碳为物理过程,是利用空气分离装置得到的高纯度液氮,在洗涤塔中与原料气接触,CO被冷凝在液相中,而一部分液氮蒸汽到气相中。

由于甲烷、氩气和氧气的沸点均比一氧化碳高,这些组分也同时被冷凝,并随一氧化碳的冷凝液和液氮一起从洗涤塔底排出,称为含CO馏分。

而塔顶得到的是一氧化碳含量小于10cm3/m3、惰性气体含量小于100cm3/m3的纯氢氮气。

氧气含量小于20cm3/m3

不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含有氮氧化物和不饱和烃。

原料气的温度降到一氧化碳的沸点以下

操作压力一般2.1-8.5Mp

4.3甲烷化法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CO、CO2与H2作用生成甲烷,使CO和CO2总量小于10cm3/m3。

由于反应消耗氢气,生成的CH4又不利于氨合成反应,由此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CO+CO2)<0.7%的原料气精制,通常和低温变换工艺配套。

甲烷化具有工艺简单、净化度高、操作方便、费用低的优点,因此被大型合成氨厂普遍采用。

我公司(CO+CO2)一般约0.3%。

甲烷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都很大,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即有利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合成甲烷。

甲烷化的催化剂以氧化镍为主,含镍约15%-30%,Al2O3为载体,MgO或Cr2O3为促进剂。

为了提高催化剂的耐热性,有时还加入稀土元素作促进剂。

甲烷化催化剂在使用前,必须将NiO还原为金属Ni才有活性,一般用氢气或者脱碳后的原料气还原。

由于催化剂一旦还原就有活性,立即可以使CO+CO2进行甲烷化,放出大量的热,为了避免甲烷化反应使床层温升过高过快,要尽量控制还原用气体中CO+CO2的总量在1%以下,还原后的镍催化剂容易自燃,要避免其与氧化性气体接触。

为了保护催化剂,防止催化剂中毒,一般在甲烷化催化剂床层之前设置氧化锌或活性炭保护层。

(1)温度

操作温度低对甲烷化反应的平衡是有利的,但温度过低一氧化碳会与镍生成羟基镍,而且反应速率慢,催化剂活性不能充分体现。

提高温度可以加快甲烷化的反应速率,但温度太高对反应平衡不利,而且会使催化剂超温而活性降低,实际中一般280-420℃。

我公司,入口260℃,热点温度约290℃。

(2)压力

甲烷化反应是体积缩小的反应,提高压力有利于化学平衡,并使反应速率加快,从而提高设备和催化剂的生产能力。

在实际生产中,甲烷化的操作压力由其在合成氨总流程中的位置确定,一般1-3Mp。

我公司的1.9Mp。

(3)甲烷化气体组分

每1%的氧气与氢气反应的温升值约为165℃,所以原料气中应严格控制氧气的含量,否则容易超温催化剂失活。

(CO+CO2)<0.7%

原料气中水蒸气的增加会使甲烷化反应逆向进行,所以原料气中的水蒸气也是越少越好。

4.4甲醇串甲烷法

双甲精制工艺是近年来开发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它采用甲醇化后甲烷化的方法,将原料气中CO、CO2降至很低,从而使氢耗大大降低,同时可以副产甲醇。

原料气中的CO和CO2,在一定的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粗甲醇。

甲醇化催化剂一般用铜基催化剂,产品粗甲醇可以通过常压精馏得到精甲醇。

经甲醇化工序后的原料气为醇后气,含CO+CO2为0.1-0.3%,经换热器后温度达到280℃,进入甲烷化工序。

醇后气中的CO、CO2在镍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

经甲烷化后,原料气中的CO+CO2降至几毫升每立方米以下,从而满足了氨合成的要求。

双甲精制工艺具有流程短、投资少、物耗低、能耗低、操作稳定简便、蒸汽消耗明显下降等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