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1966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大青叶与板蓝根青黛等

大青叶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

又名:

大青、大蓝、大靛、蓝靛、靛青、板蓝叶、草大青、草本大青。

原植物菘蓝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多为栽培。

本品药材性状: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

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柄呈翼状;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

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中医临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痺,丹毒,痈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大青叶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肿瘤,抗炎,解热,抑制心脏,抑制或兴奋平滑肌,扩张血管,提高免疫功能,保肝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板蓝根:

为菘蓝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商品称为北板蓝根;本品药材性状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中医临床用于瘟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板蓝根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癌,解毒,杀伤3CL-8细胞(系小鼠受friend病毒感染后诱导机体产生的一种永久性红细胞分化反应细胞,致病性极强),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对心血管有影响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青黛:

为菘蓝或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 Ai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本品药材性状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颗粒,用手搓捻即成细末,微有草腥气,味淡;青黛真伪优劣的经验鉴别:

(a)用杯装清水将青黛撒下搅动后,青黛质较轻应浮于水面,有极少量石灰下沉,沉下的石灰,应为粉末状,如混有杂质过多时,下沉的石灰如颗粒状而量多;(b)加压后青黛能成块状,如掺杂过多,则不成团块状;(c)取青黛若干,放在铁器上烘烤,溶烬后灰呈黑色的细末为真品,如呈黄土色或灰色则为伪品;(d)取青黛若干,置粗草纸或牛皮纸上,烧之,其火焰呈黄色而有红宝光为真品,如无,则为伪品,如黄色不多或宝光不显则有掺假;(e)在江苏等个别地区曾发现有用化工染料“直接铜盐蓝”掺入青黛,鉴别方法为:

取纯青黛和掺色青黛(均为菘蓝茎叶的加工品)各0.5g,加二甲亚砜5ml,水浴加热数分钟,搅拌,过滤,滤液放冷后用毛细管取滤液于层析滤纸(新华层析滤纸、中速)上点样,以二甲亚砜-水(4:

1)为展开剂,上行展开15cm,正品呈现2个有色斑点,而掺色青黛则多1个蓝紫色斑点;(f)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的烟雾发生;(g)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产生气泡并显棕红色或黄棕色;(h)取本品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显深蓝色;本品味咸,性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中医临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痺,小儿惊痫。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青黛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癌,保肝及促凝作用等。

蓼大青叶:

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干燥叶。

又名:

蓝蓼、靛叶、大青叶、蓝靛叶、靛青叶、青板水辣蓼,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主产河北、山西。

本品药材性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长3~8cm,宽2~5cm。

蓝绿色或黑蓝色,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

叶脉浅黄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

叶柄扁平,偶带膜质托叶鞘。

质脆。

气微,味微涩而稍苦。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中医临床用于温病发热,发斑发疹,肺热喘咳,喉痹,痄腮,丹毒,痈肿。

东北地区和北京、河北、山西等地以此作大青叶入药。

南板蓝根: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和根。

原植物马兰分布于中南、西南各地,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贵州、陕西、吉林及山东等地多以此为“板蓝根”,广东部分地区尚有以本品之地上茎称“板蓝根”者。

本品药材性状根茎呈类圆形,多弯曲,有分枝,长10~30cm,直径0.1~1.0cm。

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节膨大,节上长有细根或茎残基;外皮易剥落,呈蓝灰色。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中央有髓。

根粗细不一,弯曲有分枝,细根细长而柔韧。

气微,味淡。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中医临床用于瘟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丹毒。

大青叶为常用中药。

大青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谓“味苦,大寒,无毒。

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本草图经》曰:

“大青,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江东州郡及荆南,眉、蜀、濠、淄诸州皆有之。

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

根黄。

三月、四月采茎、叶,阴干用。

”《证类本草》附有“信州大青”一图,文、图据考证认为是马鞭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um。

大青之子称蓝实,《神农本草经》曰:

“味苦,寒。

主解诸毒,杀虫蚑(音其,小儿鬼也)疰鬼,螫毒。

久服头不白,轻身。

”《本草图经》曰:

“蓝实,生河内平泽,今处处有之。

人家蔬圃中作畦种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

按蓝有数种:

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葴,马蓝是也;有蓼蓝,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淀,即医方所用者也。

又福州有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益菜……。

又江宁有一种吴蓝,二、三月内生,如蒿状,叶青花白,性寒,去热解毒,止吐血。

此二种虽不类,而俱有蓝名。

又古方多用吴蓝者,或恐是此,故并附之。

由上可知,大青叶自古来源复杂。

黄胜白在对其本草考证中发现,造成品种混乱的原因,是古代某些本草著作把大青叶和诸蓝混为一谈。

在《名医别录》、《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著作中,都能证明是马鞭草科的大青,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不止一次出现了蓝和大青的名称,证明两者是互不相关的药物。

清代康熙年间,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本经所取蓝实,乃大青之子,是所谓蓼蓝”,自此以后,两者就互相纠缠起来,尤其是十字花科大青叶,都被冠以大青之名。

日本学者松村任三曾将 Isatis  L 属叫做大青属,直至近年(1978),经周太炎等考证方予以纠正。

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青和诸蓝等药物,疗效相近,因而出现相互代用造成的。

大青叶含靛蓝、菘蓝苷、靛玉红、以及铁、钛、锰、锌、铜和钴、镍、硒、铬、砷等无机元素。

菘蓝苷水解可变为靛蓝和呋喃木糖酮酸。

菘蓝、欧洲松蓝、马蓝、蓼蓝的全草均含靛苷(即吲哚苷),水解生成吲羟和葡萄糖。

吲羟在空气中容易氧化缩合而形成靛蓝。

我国药学工作者从青黛中分离得到抗癌成分靛玉红,这是由于吲哚苷分解产生吲羟,吲羟在溶液中呈烯醇式和酮式互变,而酮式异构体不稳定,易氧化缩合成靛蓝和靛玉红。

现国内对靛玉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成功的用靛蓝氧化成吲哚醌,再与吲羟缩合,或用菘蓝叶、马蓝叶的水提液与吲哚醌缩合的半合成方法获得靛玉红。

通过人工方法还合成了一些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靛玉红衍生物。

从马蓝、蓼蓝、欧洲菘蓝的叶中分别得到抗皮肤真菌物质色氨酮(tryp-tanthrin)。

三种产蓝植物的分类位置相距较远,但都能得到这种物质,推测它的发生可能与吲哚苷的生物合成有关。

潘金火等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临床上作大青叶药材入药的4种植物叶子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结果表明菘蓝叶>路边青>马蓝叶>蓼兰叶,且2种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呈同步化。

刘训红等测定4种大青叶中抗病毒活性成分4(3H)喹唑酮的含量(μg/g),分别为菘蓝叶30.7、马蓝叶7.2、蓼蓝叶4.4和路边青叶27.5。

以菘蓝叶和路边青叶为高,而马蓝叶和蓼蓝叶则很低。

李微等从菘蓝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 3,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酸即丁香酸、烟酸、5-羟基-2-吲哚酮、异牡荆素 、琥珀酸、水杨酸。

    据乔传卓等综述报道,菘蓝虽系我国原产,药用历史久远,但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还只在近年有些正式报道。

从其根中分离出12个结晶物质,经鉴定有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γ-谷甾醇以及多种氨基酸。

从中又分离出抗甲状腺肿的生理活性成分epigotrin和组成核酸的成分腺苷,及一种硫氰化合物。

另据文献记载含菘蓝苷约1%。

尚含芥苷、新芥苷,L-磺基芥苷、游离吲哚醇及氧化酶等。

何轶乎等从中分离出新橙皮苷、甲酸铵、异甘草素、甘草素、腺苷等5个化合物。

刘海利等从板蓝根中分离鉴定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鉴定为(+)-异落叶松树脂醇、5-羟甲基糠醛、5-羟甲基糠酸、正丁基-β-D-吡喃型果糖、表告依春、蔗糖。

方建国等从板蓝根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到3个水溶性成分:

β-正丁基-D-塔格糖苷、水杨酸、苯甲酸。

    过去有些书籍认为马鞭草科大青叶也含有大青素B、靛苷等,可作制青黛的原料。

通过实验确证本品不含吲哚苷类及其衍生物——靛蓝和靛玉红。

从中分离出山大青苷(5-羟基-3,6,3’-三甲氧基黄酮-4’-O-半乳糖苷),并证实该成分具有抗炎利尿作用。

据文献记载豆科木蓝属(Indigofera)至少有4种植物能用作制取青黛,有人从小青(Indigofera suffruticosa)根、叶中分离得到靛蓝等成分。

Stowe等从玉米叶中分离得到大青素B,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产蓝资源。

在研究爵床科药用植物时,发现球花马蓝、山蓝等大青叶的地区习用品,并不含有吲哚类成分。

张润珍等综述报道,北板蓝根中含吲哚类化合物:

靛蓝、靛玉红、靛苷、靛红、腺苷、(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e-2)-indolinone。

喹唑类生物碱:

isaindigotidione1和2、3-(2’-carb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色氨酮。

其中色氨酮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紫状表皮癣菌等7种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另有板蓝根甲素、乙素、丙素、丁素。

芥子苷类化合物:

芥苷、新芥苷、1-磺基芥苷、黑芥子苷、葡萄唐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

含硫类化合物:

告依春、表告伊春和1-硫氰基-2-羟基-3-丁烯。

有机酸类:

棕榈酸、苯甲酸、水杨酸、2-氨基苯甲酸、丁香酸,后4个化合物在体外具有抗内毒素的活性。

其它:

β-谷甾醇、γ-谷甾醇,以及多种氨基酸:

精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缬氨酸、γ-氨基丁酸,多糖、2,3-dihydro-1H-pyrrolo[2,1-c][1,4]benzodiazepine-5,11(10H,11aH)-dione、4-(4' -hydroxy-3’,5’-dimethoxyphenyl-3-buten-2)-one、蔗糖和含有12%氨基酸的蛋白多糖。

刘云海等从中分得化合物:

依靛蓝双酮、(E)-二甲氧羟苄吲哚酮、3-羟苯基喹唑酮、依靛蓝酮。

徐晗等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琥珀酸,胡萝卜苷和远志醇等。

琥珀酸、远志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据崔熙等报道,北板蓝根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为生药量的8.749%,水解氨基酸的总量为13.292%。

北板蓝根中存在这样高含量的氨基酸,从总体来看,对于改善病人的蛋白营养状况,促进肝脏的修补和恢复,是有积极意义的。

特别是精氨酸的含量高达5%以上,在其游离氨基酸中所占的相对百分率为62.96%,占水解氨基酸的相对百分率为41.6%。

所以精氨酸很可能是北板蓝根中起药理作用的一个主要有效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南板蓝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极低,水解氨基酸总量和精氨酸含量亦较低,提示其作用机理可能和北板蓝根不同。

青黛始载于《开宝本草》,谓“味咸,寒,无毒。

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并水研服之。

亦摩傅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为马蓝、蓼蓝、菘蓝的叶或茎叶经水浸几昼夜,捞去枝条,加入一定量的石灰,使其有效成分析出,捞去液面泡沫,干燥制得的粉末或团块。

《中国药典》规定含靛蓝(C16H10N2O2)不得少于2.0%。

但此规定只是一个最低限量,张定佳等抽检的18批青黛样品中,含量低于2%的占44%,说明这些靛蓝的提取加工技术不过关,有待提高。

另据杨秀珍等报道,青黛是1986年全国药材检查中16个有问题的品种之一。

在广东省阳江县销售的青黛有4个生产厂的产品,经抽样检查,发现有3个厂的产品不符合药典规定。

不合格品的色泽与合格品有明显的差别,它们依次为灰蓝色、浅灰蓝色、蓝色,灼烧时均产生时间短促的淡紫红色烟雾。

检品外观色泽的深浅和灼烧时产生紫红色烟雾的多少与靛蓝含量有关。

在生产过程中加入石灰的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其含量下降。

在捞取泡沫时,由于操作不严,引进的碳酸盐过多,致使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从菘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

靛玉红、靛蓝、色氨酮、青黛酮、靛红、正二十九烷。

从马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

靛玉红、靛蓝、异靛蓝。

从蓼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

靛玉红、靛蓝、N-苯基-2-萘胺、β-谷甾醇、虫漆蜡醇、靛苷、菘蓝苷、色氨酮、青黛酮。

从木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

王寅等报道,板蓝根、大青叶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材。

现代研究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是一类针对机体为主的抗感染药物,通过评价菘蓝的抗病毒、抗内毒素作用,能较好的判定其药材品质的优劣。

实验结果显示四倍体菘蓝的体外抗内毒素、抗病毒作用显著强于二倍体亲本,表明四倍体菘蓝是高产优质的新品系,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植物人工同源多倍体培养时,多倍体子代与亲本之间会产生形态及化学上的变化。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四倍体菘蓝药材中的靛蓝、靛玉红、游离氨基酸以及有机酸成分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二倍体,这可能是四倍体菘蓝药理作用较强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加倍的巨型性效应在子代的不同器官表现不均匀,四倍体菘蓝叶的巨型性较明显,其次生代谢物积累多,实验结果也验证四倍体菘蓝叶的药理作用较强。

孙立新等对27个板蓝根样品和5个大青叶样品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其中I级样品中全部为大青叶;II级样品中仍以大青叶为主,只有江苏产地的板蓝根分在II级,这可能与江苏的气候条件有关;III,IV,V级中既有南板蓝根,也有北板蓝根,说明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的抑菌能力无明显差异。

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提取5个对抑菌药理活性贡献大的特征为有效特征,其中1号特征(色谱峰)和4号特征(色谱峰)确证为靛玉红和靛蓝,这与现代研究认为二者为中药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有效成分一致。

刘盛等从资源调查、性状特征、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居群的药材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显示板蓝根道地性确实存在。

种内居群间变异形成的种质差异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环境因素次之。

张丽萍等报道,安徽亳州板蓝根种质资源有四倍体菘蓝和二倍体菘蓝,确定二倍体菘蓝为板蓝根规范化种植的种质资源。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欧洲菘蓝,过去文献报道十字花科大青叶与板蓝根的原植物为此种,现已查清这是欧洲种,并非我国原产的菘蓝,欧洲菘蓝现时在我国仅少数植物园有引种栽培,但绝非商品大青叶和板蓝根的植物来源,其在植物形态上和我国原产之菘蓝有区别;

(2)肋果菘蓝,又名三肋菘蓝,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有以其根为板蓝根者;(3)小果菘蓝,分布于新疆,功效与菘蓝基本相同;(4)长圆果菘蓝,分布于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根、叶功能清热解毒,用于伤寒,口疮,乳蛾,衄血,痢疾;

(5)水生酸模(蓼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湖北,根用于消化不良,急性肝炎,湿疹,顽癣;浙江个别地区以其根混称板蓝根;(6)羊蹄,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贵州,叶用于肠风下血,大便秘结,小儿疳积;江西有以其叶为鲜大青叶者;(7)钝叶酸模,分布于长江流域,江苏无锡药店及花园常有栽培,以其鲜基生叶在当地作“大青叶”入药,或称“鲜大青叶”,以之泡茶作清火用;苏州地区以鲜叶作大青叶药用,临安、嵊县也称鲜大青;

(8)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干燥叶片多皱缩成不规则团块,黑绿色或暗棕黑色,完整叶片呈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3~5cm,叶缘有细小浅钝锯齿,叶脉于背面稍明显,叶柄长1~2cm,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涩而微苦;广东、四川、云南、福建均以此叶为大青叶,并认为系大青叶之佳品;(9)球花马蓝,分布于四川、浙江、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全株用于肝炎,风湿关节痛,蛇咬伤,咽喉肿痛,骨折;叶在浙江温州地区作大青叶药用,称温大青、大青草;川产板蓝根有为此种,在四川灌县等地作马蓝根药用及以全株作板蓝根药用;在湖北误作威灵仙药用,四川石柱县以其茎作铁脚威灵仙药用,并销往外地;(10)顶头马蓝,分布于广西、云南,根用于时行感冒,流脑,乙脑,肺热咳嗽,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血,蛇咬伤,全草外用于汗斑,蛇咬伤;(11)山蓝,又名曲枝假蓝,分布于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全草用于痢疾,痄腮,咽喉痛,乳蛾,蛇咬伤;本品在广西称蓝靛,叶混称大青叶,在产地作大青叶入药;(12)疏花马蓝,叶皱缩卷曲,纸质,每对叶明显不等大,完整叶片呈椭圆状长圆形或卵形,长3~13cm,宽1~5cm,边有疏齿,苍绿色,两面均无毛,上面有条形钟乳体,侧脉每边4~6条,叶柄极短或近无柄,气微,味淡;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混称其为大青叶;(13)红背马蓝,原产缅甸,栽培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全草用于痢疾,月经不调,产后恶露,痄腮,跌打损伤,骨折;叶用于蛇头疮;(14)少花马蓝,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贵州,全草用于高热发狂;根茎及根在四川作板蓝根药用;(15)肉根马蓝,分布于浙江,根用于肾虚腰痛,阴虚牙痛,迁延型或慢性肝炎,肾炎水肿;茎叶用于肝炎,疔疮疖肿,肌腱扭伤;浙江混称其为大青叶;(16)九头狮子草,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高热惊风,外用于痈疖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广西称其为土红蓝,福建有称大青叶,江苏有称小青者;(17)山牵牛,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根皮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茎叶用于蛇咬伤,疮疖;叶用于胃痛;花、种子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疡肿毒,痛经;广东部分地区称其为大青;

(18)大青(马鞭草科),又名大青木、山大青、山靛青、木大青、青心草、臭大青、鸭公青、路边青、木本大青;干燥叶微折皱,呈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5~15cm,宽2~6cm,上表面棕黄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浅,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全缘,质脆易碎,叶柄长2~5cm,细圆柱形,气微弱,味微苦;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叶称大青叶入药,味苦,性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痄腮,风热喘咳,急性肝炎,热病发斑,丹毒,疔疮肿毒,蛇咬伤;湖南、江西等地以其叶为大青叶;根称大青木,用于感冒头痛,麻疹并发咳喘,痄腮,乳蛾,传染性肝炎,痢疾,淋症;在杭州发现以其作板蓝根药用;(19)广西大青,分布于广西,为其特有药用植物,根皮用于骨蒸,劳热;(20)灰毛大青,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株用于感冒高热,肺痨,痢疾,带下病,风湿痛,痛经,外用于乳疮;(21)红花大青,又名红羊米青、红花路边青,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全株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痰喘,肺痨潮热,胃痛,疝痛,跌打损伤,疔疮痈肿;(22)长管大青,分布于广东、云南,全株用于小便涩痛,膀胱湿热,跌打损伤,风湿骨痛;(23)广东大青,分布于湖南、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根用于咳嗽,风湿痛,腿脚乏力;(24)黄腺大青,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根祛风湿;

(25)绢毛山蚂蝗(豆科),福建东山以此混称大青叶;(26)野青树,又名木蓝、小蓝青,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全株称假蓝靛,用于衄血,肤痒,斑疹;福建诏安、福青称小青、大青或大小青、野靛;福建以叶供制青黛的原料;(27)槐蓝,又名靛、木蓝、蓝靛、野青靛、野槐树、槐叶蓝,分布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四川、云南,南部各省多栽培,也有野生,叶及茎用于乙型脑炎,痄腮,目赤红肿,疮肿,吐血;江西、福建个别地区有称其为大青叶者,其叶多供加工青黛之用;根称大靛根,用于丹毒;(28)花榈木,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郴县民间称“大青叶”,但不作中药大青叶用,用治腰痛;

(29)铁苋菜(大戟科),又名大青草,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中下游,以及东北、华北,全草用于痢疾,腹泻,咳嗽,吐血,便血,崩漏,疳积,腹胀,皮炎,湿疹,创伤出血;江苏南通混称此草为大青叶;(30)咸鱼头,分布于我国南部,根、叶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产后风痛,水肿,外伤瘀痛;海南称其叶为大叶大青;(31)山靛(大戟科),牧野《日本植物图鉴》谓汉名有误称大青者;(32)风轮菜(唇形科),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地上部分用于妇科出血及其他出血症,泄泻,痢疾,疮疡肿毒,蛇犬咬伤;浙江建德混称其为大青叶;(33)西南文殊兰(石蒜科),分布于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叶及鳞茎用于咽喉痛,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蛇咬伤;四川成都草药医混称其为大青叶;(34)冠盖藤(虎耳草科),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及台湾,根、藤、叶、花用于肾虚腰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流注,疮疡不收口;湖北称其为大青叶;(35)胡氏悬钩子(蔷薇科),浙江个别地区以此混称大青叶;(36)紫花景天(景天科),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全草用于挫伤,吐血,小儿惊风,胸协痛,毒蛇咬伤,烧、烫伤;浙江鄞县混称其为大青;(37)山牛蒡(菊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浙江有以其叶混称大青叶;(38)肺形草(龙胆科),分布于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幼嫩全草用于肺热咳嗽,肺痨咯血,肺痈,肾炎,疮痈疖肿;浙江嵊县混称其为大青;(39)蓝树(夹竹桃科),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根、叶用于刀伤,跌打损伤;广西称其为大青叶、板蓝根,又名木蓝、大蓝靛;(40)倒吊笔,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叶用于感冒发热,急性炎症感染;根用于瘰疬,风湿关节痛,腰腿痛,咳嗽痰喘,黄疸,肝硬化腹水,带下病;广西曾以其叶误作大青叶药用,南宁少数地区曾以其根误作板蓝根药用,部分地区称其根为板蓝根,浙江、福建、江西药材名大青根;(41)黄花草(白花菜科),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全草用于皮肤溃烂,痈疮肿毒,跌打损伤,腰肌劳损;湖北有将其根误作板蓝根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