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129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

衡水中学09~10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共8页,第Ⅱ卷共4页。

共100分,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1-35小题每题1分,36-40小题每题2分,共45分。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社会的重大进步,其最主要的理由是

A.建立世袭制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建立了国家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在首都举行了册封仪式后,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的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征服。

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筑城,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

请问这是哪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

A.商朝初年B.周朝初年C.唐朝初年D.宋朝初年

3.

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是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

4.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的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据《华阳国志》记载:

“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A.都江堰B.郑国渠C.隋朝大运河D.西门豹渠

6.家中老人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7.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8.“奶奶不断唠叨:

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部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

9.《汉书·游侠传》记载:

“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势力的策源地

10.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点不包括

A.焚烧诗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B.严刑峻法,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C.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D.废除分封制,设置新的地方管理机构

11.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

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

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12.“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吕后)时……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表明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守内虚外C.轻徭薄赋D.重农抑商

13.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译)及诸帝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羁,皆以白玉作之”。

(《史记》、《西京杂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中印两国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②中印两国很早就有交往,历史悠久③佛教在中印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④早在西汉时就有中印交往的明确记载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④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

15.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发现:

“当日之冲”(日冲:

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

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16.被鲁迅称为“文博宏丽,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是西汉的辞赋大家,其赋的特点是

①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②辞藻华丽③气势恢弘④现实感强,篇幅较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7.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唐太宗、汉武帝、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18.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人口有五百多万,其中有六分之一来自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除此之外,江南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①耕作技术的提高②民族融合③一些统治者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9.前不久出土了一把北魏时期的军刀,虽然在地下埋了1000多年,但出土后刀口锋利,寒光熠熠。

椐专家考证,此刀出自当时最具盛名的军刀产地,该地是

A.相州B.长安C.洛阳D.邢州

20.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历代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的过程B.汉族化的过程

C.社会封建化的过程D.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1.根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

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两税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

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他们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B.变革生产方式C.调整生产关系D.调整上层建筑

24.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内政,体现这一政策的是

A.设立机构B.联姻通好C.册封首领D.会盟亲善

25.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三个方面。

唐朝对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A.突厥B.靺鞨C.吐蕃D.回纥

26.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

“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至于缮写模勒(刻)炫(叫)卖于市井。

”说明在唐代,白居易诗的传播途径,除手抄外,还有

①活字印刷术②雕版印刷③口头传播④碑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27.丁某要去当兵,他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同时也买了一些衣服,又准备了行粮等必须物品。

请问这是哪一时代的情形

A.唐朝的募兵制B.唐朝的府兵制C.宋朝的禁军制D.明朝的厂卫制

28.“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B.汉代的察举制C.隋唐以后的科举制D.宋代的“参知政事”

29.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下列位于河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①登封观星台遗址②洛阳白马寺③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④汤阴岳飞庙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

30.从秦朝到北宋,宰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失去的权力有

①兵权②财政权③立法权④行政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1.古代中央机构的设立能反映各自时代的历史发展特点,隋唐时期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都是中央机构,他们最根本的区别是

A.前者下设六部分管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为立法机构,后者为行政机构

C.前者为尚书省的附属机构,后者为御史台的平行机构

D.前者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32.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

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A.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B.契丹的“蕃汉分治”制度

C.西夏的部落兵制D.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33.据统计: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

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

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元丰三年(1082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

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3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

‘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送出的岁币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的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的安定和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5.美国史学家墨非在《亚洲史》中指出: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大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与此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当时文武并重D.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影响

36.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氓》写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

“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者己相当发达。

37.《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8.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

A看到有秘色瓷器

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

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

39.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迅速发生相互接触。

而在此之前,这些文明在其发展中很少把他们彼此联系在一起,甚至很少知道同时代的其他文明。

材料中这种“相互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实现了中国统一B.创制了行省制度

C.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D.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40.《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以上材料可看出

A.枢密院使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枢密院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直接填写在规定的地方。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9分,第42题16分,43题20分,共55分

4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

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

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

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

“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

“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4分)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4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6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

对于“诸犯夜者,笞二十”,甚至曾出现“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的现象。

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

“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材料二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发“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

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

“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

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有左右巡使上奏说,长安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末的长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三宋东京城以“南河北市”的街市最为繁盛。

“南河”主要是指沿汴河一带的街市,计有果子行、肉行、米行、面行、菜行、蟹行、炭行等160多行;“北市”的范围大致从皇城东至马市街一带。

……街市中楼阁普遍出现,如宋仁宗景佑三年八月三日诏曰:

“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

……东京城中除了中书省、都堂及枢密院保留在皇城内之外,其他众多的中央机关则安排在皇城前南北御街两侧的街巷中。

北宋官员也散居于民间,有住内城者,还有移于外城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里坊制度的信息。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中后期里坊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里坊制度的影响。

(8分)

(3)与材料一中的长安城相比,材料三中的东京城出现哪些特点?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其原因。

(8分)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客观题:

1——10DBCAABBCBC11——20DDBCABCAAC

21——30ACCCDDBCBB31——40BBAABDCBCB

主观题:

41.答案要点:

(共19分)

(1)主要特点①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2分)②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或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2分)③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2分)

(2)要求: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2分)不良后果:

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2分)

(3)举措:

①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②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4分)

(4)启示: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回答2点即可得4分,答出3点得5分。

其他言之成理也相应给分)(5分)

42.答案要点:

(共16分)

(1)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每点1分,任答4点即得满分4分)(4分)

(2)①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②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③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6分)

(3)①政治基础: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

(2分)

②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

(2分)

③文化基础:

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2分)

43.答案要点:

(共20分)

(1)是古代城市基层管理的基本制度;先秦出现,隋唐达到鼎盛;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夜禁制度。

(4分)

(2)变化:

打破整齐的布局,出现沿街设店现象;打破夜禁制度,出现夜市。

(4分)

影响:

有利于规范城市管理、防范盗贼;但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分)

(3)特点:

打破市与坊的界限,沿河、沿城的街市繁荣;街市中楼阁普遍出现;官民杂居。

(6分)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