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533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_________B.小篆_________C.楷书_________D.行书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______________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______________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________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________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

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________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________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D.支持宗教改革

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俾斯麦

C.加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歌德

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________B.请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______________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

“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________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

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________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

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

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________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___________D.工业发展滞后

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________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_______D.开展国企改革

二、综合题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三、选择题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

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

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

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四、综合题

29.[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

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

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

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

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

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30.【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

郑观应认为,君民公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与书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格,难臻富强”。

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

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防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

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

31.【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

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

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32.[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

“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

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

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这一电报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

33.[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

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

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第21题【答案】

第22题【答案】

第23题【答案】

第24题【答案】

第25题【答案】

第26题【答案】

第27题【答案】

第28题【答案】

第29题【答案】

第30题【答案】

第31题【答案】

第32题【答案】

第33题【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