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556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

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②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

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

2021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③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

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①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

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

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②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

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

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③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

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

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④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

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⑤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

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

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①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

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

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②“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③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

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

“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

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④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

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

“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

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

”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⑤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

经营难“副业”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B.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C.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

清白。

C.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D.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4.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21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21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

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

是哥伦布的船?

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

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6.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7.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8.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

“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

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B.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C.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D.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男子至20岁、女子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是供长辈呼唤。

B.“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C.“民”,对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署”,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等。

在此文中表示兼任官职,在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还有“权”“转”“摄”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

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

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原来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

浙西豪强肆意作恶,熊概逮捕了遇赦的平康,把他连同另外抓捕的几十个豪强恶徒,一并送往京都治罪。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

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

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13.皇上升任熊盖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

故乡。

②风尘:

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皇的奢靡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连一丝一毫都要掠夺,却从来不加珍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

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

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

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

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域,变成“一片孤城万彻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

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

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

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

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

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A.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今天好热啊!

——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

——还有你,我的孩子!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还没有能够消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来抗击新冠病毒的。

②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之所以能痊愈,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

③新冠病毒之前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认识它们。

④一开始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通常很少,并不会立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免疫系统也需要时间才能辨识这一新的病毒。

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其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会越来越显著。

⑥免疫系统这时才会意识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新冠病毒进行大规模的“剿杀”。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1年12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正式入列中国海军。

与辽宁舰利用重型载机巡洋舰“瓦良格”号改装的总体设计不同,山东舰按照航空母舰的标准进行的设计,结构设计更适合舰载航空兵作战需求,内部也有更大空间来装载舰载机。

山东舰选择安装相控阵雷达,可以弥补暂时没有舰载预警机的短板,简化雷达数量,相控阵雷达作为重要的传感器可以为航母编队指挥提供更好的感知能力。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

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

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

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兴趣呢?

本周要开一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作一个主题演讲。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①城市不断发展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或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②互联网迅猛发展,阅读纸质刊物的人更少,对报刊亭需求降低,营收额少使经营难以维系。

③电商大量出现,对报刊亭等实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可见并不是“按既定规则组合”,选项主观臆断,于文无据;

C项,“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最外层”不等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表意有区别;

D项,“材料三……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

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两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辨析正误。

C项,“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不是只要“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一定能赋予精神文化内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