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755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息二则》教案.docx

《《消息二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二则》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息二则》教案.docx

《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英勇善战的精神和品质,确立热爱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毛泽东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推荐阅读:

《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爷爷毛泽东》)

2.结合历史,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1)电影欣赏:

《百万雄师过大江》《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横渡长江图片、视频)

(2)白鹿书院解放战争历史资料,学生课后查找观看。

3.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撰稿写下这两则新闻?

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①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②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③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初读课文,掌握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课文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读两篇消息的标题、导语。

(1)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

军队、人员、事件、结果等内容。

(2)在文中画出两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示:

时间、军队性质、战线长度、如何英勇等内容。

四、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知文章内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第一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物:

人民解放军;时间:

二十一日;地点:

长江;事件:

渡过长江。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什么?

提示:

说明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为我军英勇善战埋下伏笔。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

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提示: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给这则消息划分层次。

提示:

导语:

第一句:

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第二至五句。

每句为一层。

第二句:

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和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三句:

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及败逃情况。

第四句:

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及发展趋势。

第五句:

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归纳升华,把握情感

回顾历史,上百年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任列强宰割的弱国,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则消息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能说说吗?

二、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知文章内容。

1.本课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提示: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先后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提示: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第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第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提示: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提示: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5.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提示: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

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例一: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提示: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2: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提示: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提示: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

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三、拓展延伸

1.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点:

①发表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表于二十二日二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发表于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②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通过东中西三路军的详细对比,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也用对比,但是平铺直叙,把发生的重要战事的时间、地点、情况等简单介绍,并在结语处点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英明的战斗决定。

③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简单明了,把发生的重要战事的时间、地点、情况等简略说明。

④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凝练,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等。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通知明确:

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

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

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

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

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

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凝练。

在今天看来,虽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