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3209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docx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

外周介入诊疗常规

第一节头、颈部

1、全脑血管造影

[适应证]

1.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脑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

3.颅内肿瘤进一步明确血供或定性诊断。

4.颅内血管性疾病手术治疗后效果的观察。

5.颈、面、眼部和颅骨、头皮病变。

[禁忌证]

1.有严重出血倾向。

2.穿刺部位有感染。

3.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4.对造影剂和麻醉剂过敏。

[病人准备]

1.术前向病人和/或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和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造影剂反应、造影失败和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并向清醒的病人说明手术中的感觉和简单的造影过程,争取病人充分配合。

签定手术同意书

2.术前作出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

3.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4.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2Omg,灭吐灵10mg。

5.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儿童及不合作者给予镇静剂或作全麻。

[器械准备]

1.DSA机。

2.高压注射器。

3.血管造影包。

4.穿刺针1根,动脉鞘1副,三通开关1只,5F脑造影导管,导引钢丝,5ml及1Oml注射器。

[药物准备]

1.肝素12500u。

2.利多卡因10ml。

3.生理盐水2500ml。

4.300~370mgI/ml非离子型水溶性碘造影剂100ml。

[操作技术与注意事项]

1.常规消毒,铺巾后,局麻下作右股动脉穿刺,拔出针芯后见血喷出,引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经导引钢丝引入导管鞘于股动脉内,经导管鞘送入导管,在透视下将导管分别送入左、右颈动脉(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视具体要求而定)和椎动脉,经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导管置于相应血管内后即可造影。

2.将导管连接高压注射器行造影,分别摄正、侧位片,颈动脉造影必要时再摄左、右斜位和压迫造影对侧颈动脉摄片。

观察脑膜瘤等脑外肿瘤供血动脉时,应分别行颈内和颈外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操作应尽量快,避免椎动脉痉挛的发生。

3.造影完毕后,拔出造影导管,穿刺局部压迫10~15分钟后盖以无菌纱布,并加压包扎。

[摄片要求]

1.注射造影剂后,分别摄正、侧位片,如发现病灶,必要时再摄左、右斜位和压迫造影对侧颈动脉摄片。

2.颈内动脉造影总量10~20ml,速率5~6ml/秒;椎动脉造影为总量10ml,速率3ml/秒。

3.每次造影均应包括动脉相、微血管相、静脉相。

[术后处理]

1.穿刺局部充分加压止血。

2.注意有无插管和造影引起的并发症。

3.绝对卧床24小时。

4.对症处理。

[并发症]

1.穿刺和插管所致并发症暂时性动脉痉挛、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插管器械动脉内折断、动脉切割、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血管破裂、血肿形成、心室纤维颤动、气栓。

2.造影剂所致并发症休克、惊撅、喉头水肿、喉头或(和)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横断性脊髓炎、癫痫和脑水肿。

2、椎动脉血管造影

[适应证]

1.颅后窝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脑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

3.颅后窝肿瘤进一步明确血供或定性诊断。

4.颅后窝血管性疾病手术治疗后效果的观察。

5.颈和颅骨、头皮病变。

[禁忌证]

同全脑血管造影。

[病人准备]

同全脑血管造影。

[器械准备]

同全脑血管造影。

[药物准备]

同全脑血管造影。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同全脑血管造影。

[摄片要求]

1.注射造影剂后,分别摄正、侧位片,如发现病灶,必要时再摄左、右斜位。

2.每次摄片用造影剂10ml,速率3ml/秒。

3.每次造影均应包括动脉相、微血管相、静脉相。

[术后处理]

同全脑血管造影。

[并发症]

同全脑血管造影。

 

第二节胸部

1、胸主动脉造影

[适应证]

1.主动脉瘤(真性、假性)。

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畸形。

4.主动脉瓣口部病变。

5.大动脉炎。

6.部分先心病,如动脉导管末闭、动脉单干等复杂畸形。

7.主动脉窦瘤破裂。

8.冠状动脉瘘。

9.纵隔肿瘤鉴别诊断。

[禁忌证]

1.药物有关禁忌证。

2.肺水肿。

3.休克。

[病人准备]

1.药物过敏试验。

2.术前镇静药。

3.空腹。

4.备皮。

5.一般心律不齐和轻度心衰病人可行此检查,但严重心律失常和严重心衰在纠正、改善前不宜行此检查。

6.主动脉瘤病人,导管位置须注意,不能置于动脉瘤内注射造影剂,以防瘤体破裂。

主动脉瘤病情不稳定者,宜缓作此检查。

[器械准备]

1.DSA机。

2.成人用F5~F6猪尾导管,婴幼儿、儿童F4~F5猪尾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5.血管造影包。

[药物准备]

1.造影剂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药物,如有关并发症和心脏病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动脉鞘置入股动脉,经动脉鞘插入猪尾导管。

2.将猪尾导管置于主动脉内,视病变要求而定,但不能放在主动脉瘤内。

3.通过压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剂。

注射速度15~2Oml/秒,注射剂量成人每次为40~50ml/kg。

4.DSA:

5~6帧/秒,共7~10秒。

[摄片要求]

1.常规投照左前斜位(或长轴斜位)或前后位和左侧位主动脉造影。

2.必要时加照轴位投照。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将导管拔出后须妥善处理,加压1O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4.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并发症。

[并发症]

1.药物有关并发症。

2.栓塞。

3.医源性动脉夹层形成。

 

2、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

[适应证]

1.大咯血或反复咯血需作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治疗。

2.大咯血或反复咯血需手术治疗而出血部位不明确。

3.肺癌病人己确定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

4.怀疑支气管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肺段隔离症需明确诊断。

5.缺血性紫绀型心脏病手术前需了解肺内侧支循环情况。

6.肺内肿块其他方法不明确诊断。

7.胸内恶性肿瘤需进行临床肿瘤分期。

[禁忌证]

1.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和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2.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和全身衰竭。

3.造影剂有关禁忌证。

[病人准备]

1.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穿刺部位备皮。

2.术前向病人家属交待造影的目的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包括造影剂反应、造影失败和术后可能的并发症等),争取病人的配合。

3.术前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2Omg。

4.脱去上衣并除去胸部所有饰品,训练病人吸气及屏气。

[器械准备]

1.4~6FCobra或Headhunter和C型导管或自己成型的单弯导管。

2.经皮穿刺血管造影的其他辅助用品。

3.DSA机。

[药物准备]

1.造影剂240mgI/ml浓度的非离子型造影剂。

2.局麻药和肝素、生理盐水等辅助用药。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参照复习近期(1周内)平片和其他检查结果。

2.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将导管插到第4~6胸椎的水平,导管头朝向胸主动脉侧壁,上下推拉导管寻找支气管动脉的开口。

如找不到支气管动脉,则应使导管头朝向胸主动脉的前后壁继续上下推拉或加大寻找范围。

3.导管进入支气管动脉开口后导管头部会停止摆动,推注1ml左右的造影剂,证实在支气管动脉后,固定导管准备造影。

4.造影普通血管造影机造影剂量为5~8ml,DSA机造影剂量为3~5ml。

用手推注或压力注射器低压注射。

摄片条件:

每秒1张,共3~5张。

一般拍正位即可,必要时加拍斜位。

5.观察造影片符合诊断要求后,拔出导管,压迫止血10~15分钟,包扎伤口结束造影。

[摄片要求]

摄影范围包括病变及相关部位,一般摄正位即可,必要时加拍斜位。

每次造影需包括动脉相、微血管相和静脉相。

[术后处理]

1.密切观察病人,若发现感觉、运动异常或尿潴留等症状时应进行积极治疗。

2.造影剂有关注意事项。

3.绝对卧床24小时。

[并发症]

1.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2.脊髓损伤。

3.穿刺和插管所致的并发症。

3、肺动脉造影

[适应证]

1.肺动静脉瘘。

2.周围肺动脉狭窄。

3.肺栓塞。

4.肺动脉扩张。

5.肺静脉和左房病变。

[禁忌证]

1.药物有关禁忌证。

2.肺水肿和重度肺动脉高压。

3.休克。

[病人准备]

1.药物过敏试验。

2.术前镇静药。

3.空腹。

4.备皮。

5.心导管不宜用端孔或端侧孔,以防造影时导管回弹。

6.一般心律不齐和轻度心衰病人可行此检查,但严重心律失常和严重心衰在纠正、改善前不宜行此检查。

[器械准备]

1.DSA机。

2.成人用F5~F6导管,婴幼儿、儿童F4~F5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药物准备]

1.造影剂用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药物,如有关并发症和心脏病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静脉插入导管。

2.测量右心房压力曲线及从肺动脉至右室连续拉出测压力曲线,观察记录心电图。

3.将导管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附近或肺动脉主干中段。

4.通过压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剂。

注射速度15~2Oml/秒,造影剂用量成人每次为40~50ml/kg,如做左右肺动脉造影时,可分别将导管置于左、右肺动脉,造影剂剂量和注射流速酌减。

5.DSA:

5~6帧/秒,共7~10秒。

[摄片要求]

常规投照位置为前后正位(或半坐位)和左侧位肺动脉造影。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心电图及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将导管拔出后局部加压,止血。

4.注意有无药物有关并发症。

[并发症]

1.药物有关并发症。

2.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3.栓塞。

4.三尖瓣关闭不全。

 

第三节腹部

1、腹主动脉造影

[适应证]

1.腹主动脉瘤。

2.大动脉炎。

3.动脉硬化性狭窄。

4.腹主动脉分支选择性造影前了解各分支位置。

[禁忌证]

1.药物有关禁忌证。

2.肺水肿。

3.休克。

[病人准备]

1.一般心律不齐和轻度心衰病人可行此检查,但严重心律失常和严重心衰在纠正、改善前不宜行此检查。

2.主动脉瘤病人,导管位置须注意不能置于动脉瘤内注射造影剂,以防瘤体破裂。

主动脉瘤病情不稳定者,宜缓作此检查。

3.药物过敏试验。

4.术前镇静药。

5.空腹。

6.备皮。

7.遇有主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造影剂浓度可不用太高,注射速度不宜过高。

[器械准备]

1.DSA机。

2.导管成人用F5~F6猪尾导管,婴幼儿、儿童F4~F5猪尾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药物准备]

1.造影剂用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抢救药品,如有关并发症和心脏病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或上肢动脉插入导管。

2.置于腹主动脉(视病变而定),但不能放在动脉瘤处。

3.用压力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注射速度15~2Oml/秒,造影剂量成人每次为40~50ml/kg。

如动脉瘤较大者,可适当增加造影剂用量。

4.DSA注射0秒时,开始摄影,5~6帧/秒,共7~10秒。

如腹主动脉狭窄时,可延长至15~20秒。

[摄片要求]

常规做前后位,必要时加照侧位片。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导管拔出后须妥善处理,如加压1O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4.注意有无药物有关并发症。

[并发症]

1.药物有关并发症。

2.栓塞。

3.医源性夹层形成。

 

2、腹腔动脉造影

[适应证]

1.消化道出血。

2.肝、胆、胰、脾和胃肠道的血管性病变。

3.肝、胆、胰、脾和胃肠道的肿瘤和其他占位病变。

4.肝总动脉、胃左动脉和脾动脉选择性造影前了解各分支位置。

[禁忌证]

1.药物有关禁忌证。

2.肺水肿。

3.休克。

[病人准备]

1.药物过敏试验。

2.术前镇静药。

3.空腹。

4.备皮。

5.遇有主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造影剂浓度可不用太高,注射速度不宜过高。

[器械准备]

1.DSA机。

2.心导管成人用F5~F6猪尾导管,婴幼儿、儿童F4~F4猪尾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药物准备]

1.造影剂用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抢救药品,如有关并发症和心脏病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或上肢动脉插入导管。

2.于腹主动脉第12胸椎至第1腰椎椎体上缘水平,插入腹腔动脉。

3.用压力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注射速度4~6ml/秒,造影剂量成人每次为40~50ml/kg。

4.DSA:

注射0秒时,开始摄影,5~6帧/秒,共7~10秒。

[摄片要求]

常规做前后位,必要时加照侧位片。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导管拔出后须妥善处理,如加压15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4.注意有无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并发症]

1.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2.栓塞。

3.医源性夹层形成。

 

3、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适应证]

1.消化道出血。

2.胃肠道的血管性病变。

3.胃肠道的肿瘤和其他占位病变。

4.肠系膜上、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前了解各分支位置。

[禁忌证]

1.造影剂过敏。

2.败血症或其他全身性感染,以及其他原因所致一般情况衰落。

3.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4.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感染。

[病人准备]

1.造影剂过敏试验。

2.术前镇静药、止吐药。

3.空腹。

4.备皮。

5.遇有主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造影剂浓度可不用太高,注射速度不宜过高。

[器械准备]

1.单向或双向心血管造影机,配有电影摄影、DSA或电视录象设备等,如无上述设备,可用快速换片机。

2.导管成人用F5~F6Cobra、秒im导管,婴幼儿、儿童F4~F5Cobra、秒im导管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药物准备]

1.造影剂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抢救药品,如有关并发症和心脏病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或上肢动脉插入导管。

2.于腹主动脉第12胸椎至第1腰椎椎体水平和第3腰椎椎体平面插入肠系膜上、下动脉。

3.用压力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注射速度4~6ml/秒,造影剂量成人每次为40~50ml/kg。

4.DSA:

注射0秒时,开始摄影,5~6帧/秒,共7~10秒。

[摄片要求]

常规做前后位,必要时加照斜位片。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导管拔出后须妥善处理,如加压15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4.注意有无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并发症]

1.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2.栓塞。

3.医源性夹层形成。

 

4、肾静脉造影

[适应证]

1.肾静脉栓塞。

2.肾脏原发性或转移瘤的辅助诊断。

3.采集血样测定肾素。

[禁忌证]

1.造影剂过敏。

2.败血症或其他全身性感染,以及其他原因所致一般情况衰落。

3.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4.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感染。

[病人准备]

1.造影剂过敏试验。

2.术前镇静药、止吐药。

3.空腹。

4.备皮。

[器械准备]

1.DSA机。

2.导管用F5~F6Cobra、Sim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药物准备]

1.造影剂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抢救药品,如有关并发症和心脏病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血管鞘置入股静脉,经血管鞘插入导管。

2.将导管推进至第12胸椎至第2腰椎处,旋转导管使导管尖端朝向侧壁,上下滑动,即可弹入肾静脉。

3.用压力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注射速度12~15ml/秒,造影剂量每次为40~50ml/kg。

4.DSA:

注射0秒时,开始摄影,3~6帧/秒,共5~10秒。

[摄片要求]

常规做前后位,必要时加照斜位片。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导管拔出后须妥善处理,如加压15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4.注意有无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并发症]

1.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2.血栓形成。

 

5、髂动脉造影

[适应证]

1.髂动脉狭窄。

2.盆腔肿瘤和其他占位病变。

3.髂动脉分支选择性造影前了解各分支位置。

[禁忌证]

1.造影剂过敏。

2.败血症或其他全身性感染,以及其他原因所致一般情况衰落。

3.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4.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感染。

[病人准备]

1.造影剂过敏试验。

2.术前镇静药、止吐药。

3.空腹。

4.备皮。

5.遇有主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造影剂浓度可不用太高,注射速度不宜过高。

[器械准备]

1.DSA机。

2.导管成人用F5~F6Cobra、Sim导管,婴幼儿、儿童F4~F5Cobra、Sim导管。

3.压力注射器。

4.氧气瓶。

[药物准备]

1.造影剂300~37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

2.各种心导管检查所需药品。

3.各种抢救药品。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动脉鞘置入股动脉,经动脉鞘插入导管。

2.分别插入两侧髂动脉。

3.用压力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注射速度4~6ml/秒,造影剂量成人每次为40~50ml/kg。

4.DSA:

注射0秒时,开始摄影,5~6帧/秒,共5~10秒。

[摄片要求]

常规做前后位,必要时加照斜位片。

[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2.必要时可给以抗生素。

3.导管拔出后须妥善处理,如加压15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4.注意有无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并发症]

1.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2.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动脉血栓形成。

3.医源性夹层形成。

 

第五节四肢

1、四肢动脉血管造影

[适应证]

1.动脉阻塞性病变查阻塞的原因、部位和程度(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2.动脉炎症性病变了解病变涉及的范围、血管狭窄的程度、侧支建立的情况。

3.动脉创伤动脉断裂、假性动脉瘤、外伤性动静脉瘘。

4.骨、软组织肿瘤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和侵犯与否,或良、恶性鉴别。

5.血管压迫综合征查明压迫的部位及寻找原因。

6.先天性动脉发育异常性病变如畸形、缺如、异位等。

7.各种动脉手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

8.周围血管动脉瘤。

9.鉴别原发性雷诺病和继发性雷诺现象(由于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血管阻塞)。

[禁忌证]

1.碘过敏者。

2.心功能代偿不全。

3.严重肝、肾疾患。

4.穿刺部位感染。

[病人准备]

1.碘过敏试验。

2.穿刺部位皮肤准备(剃毛、皮肤清洁)。

3.术前4h禁食。

[器械准备]

1.DSA机。

2.穿刺针1副,导引钢丝1根,导管(端侧孔)5F1根,扩张器或导管鞘,动脉穿刺器械包,包括卵圆钳1把、50ml针筒2副、尖头手术刀及刀柄、消毒巾10块、20ml针筒2副、注射针头2只、手术衣2套、持针器、止血钳等。

[药物准备]

1.生理盐水2OO0~3000ml、肝素1250Ou(lO0mg)1支、50%~60%水溶性有机碘造影剂。

2.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麻黄素、尼可刹米、阿托品、生理盐水、氧气等。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1.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皮肤消毒后局麻。

2.穿刺点选在腹股沟韧带下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尖刀切开皮肤约2~3mm的切口。

3.穿刺针经皮肤切口进行穿刺,见有搏动性血流喷出,表示针头己位于动脉内。

4.经针尾插入导引钢丝并确认进入动脉后,拨出穿刺针并用手压迫穿刺点,防止出血。

5.经导引钢丝引入扩张导管鞘(血管扩张器)于股动脉内。

6.经导管鞘送入导管至所需造影的动脉,在推送导管过程中,应间断性注射肝素溶液。

7.确认导管端到达所需造影动脉之靶血管后即可进行造影。

[摄片时间]

四肢动脉造影注射速度通常为7~8ml/秒,总量30~40ml。

注射至2/3时开始摄片,根据病变情况需要摄取动脉相、静脉相。

[摄片要求]

片子应有足够长度包括被检查的肢体,能清晰显示检查部位的动脉,并根据需要分别摄取不同时相的照片。

[术后处理]

1.造影后穿刺点压迫10~15分钟,确认无出血后,用沙袋或张力绷带压迫。

2.如造影时间较长,应用适量抗生素防止感染。

[并发症]

1.造影剂反应。

2.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等。

3.插管器械动脉内折断。

4.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气栓。

5.动脉炎或动脉闭塞。

2、四肢静脉血管造影

[适应证]

1.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引起的静脉返流和静脉曲张。

2.肢体的静脉阻塞性疾病,包括血栓形成、静脉闭塞(先天或获得性)、静脉压迫等。

3.肢体的血管瘤、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4.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

5.静脉疾病手术或治疗后的随访。

6.骨或软组织肿瘤,了解肿瘤周围血管的状况。

[禁忌证]

1.碘过敏者。

2.心功能代偿不全。

3.严重肝、肾疾患。

4.穿刺部位感染。

[病人准备]

1.碘过敏试验,按所附之过敏试验方法进行。

2.穿刺部位的皮肤准备。

[器械准备]

金属套管穿刺针,7~9号静脉注射针头,50ml针筒,止血皮条1根,5~6F端侧孔导管,导引钢丝,消毒巾,消毒纱布,血管扩张器。

[药物准备]

1.50%~60%水溶性有机碘造影剂。

2.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麻黄素、尼可刹米、阿托品、生理盐水、氧气等。

[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上肢静脉造影

病人仰卧,上肢伸直外展,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如检查前臂和上臂静脉可先在腋部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成功后以1~1.5ml/秒速度注入造影剂50ml,在透视观察下,根据静脉充盈情况摄片。

在摄腋-锁静脉时去除腋部止血带,使造影剂快速充盈腋-锁静脉。

(二)下肢静脉造影

1.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病人平卧,床面头侧抬高30°倾斜,在非检查侧下肢足底垫一约l5cm厚木垫,使检查侧肢体悬空,以达到肌肉放松,静脉充盈良好的目的。

在踝部扎道止血带,常规消毒,用7~9号静脉注射针穿刺足背前半部浅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