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3542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9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docx

采样控制系仿真实验

课程设计

 

采样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姓名:

邹晶学号:

08001421

 

指导老师:

邓萍

 

实验时间:

2010年6月27日--2010年7月8日

一、系统分析:

某工业碾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用数字控制器D(z)来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得相角裕度大于

,调节时间小于1s(2%准则)

1.绘制碾磨控制系统开环根轨迹图、Bode图和奈奎斯特图,并判断稳定性;

2.当控制器为

,试设计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控制器(要求用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进行设计);

3.将采样周期取为

,试确定与

对应的数字控制器

(要求用多种方法进行离散化,并进行性能比较);

4.仿真计算连续闭环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

5.仿真计算数据采样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

6.比较并讨论4和5的仿真结果;

7.讨论采样周期的不同选择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8.如控制器改为PID控制器,请确定满足性能指标的PID控制器参数。

9.如希望尽可能的缩短系统的调节时间,请设计相对应的最小拍控制器,并画出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1.绘制碾磨控制系统开环根轨迹图、Bode图和奈奎斯特图,并判断稳定性;

G=zpk([],[0-5],10);sisotool(G);margin(G);

根轨迹图

Bode图:

截止频率为1.88rad/s,相角裕度为69°

N=0;R=0;Z=P-R=0;该系统稳定。

2.当控制器为

,试设计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控制器(要求用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进行设计);

调节前

Gs=tf(10,[150]);

Close_S=feedback(Gs,1);

Step(Close_S,'b');

holdon

设计前调节时间为1.18s

设计前截止频率为1.88rad/s,相角裕度为69°(第一问中)

2.1进行根轨迹校正:

要使得根轨迹向左转,要加入零点。

考虑到校正装置的物理

可实现性,加入超前校正装置。

 

由上图确定:

a=6.512,b=11.499(上图a表示零点,b表示极点)

检验性能:

>>Ds=tf(10*[16.512],[111.499]);

Gs=tf(10,[150]);

Close_S=feedback(Ds*Gs,1);

Step(Close_S,'b');

holdon

调节时间为0.863s,符合要求。

>>G=zpk([-6.512],[0,-5,-11.499],10);

>>margin(G);

>>G=zpk([-6.512],[0,-5,-11.499],100);

margin(G);

相角裕度为48°,符合要求。

2.2频率校正:

详细设计

要求:

静态速度误差为20,相角裕度不小于45°,调节时间小于1s(2%)。

A.根据静态误差指标确定开环增益

B.据确定的增益K,画出如下增益经调整后的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

G=zpk([],[0,-5],100);

margin(G);

校正前的相角裕度为28°

C.计算为满足设计要求所需增加的相位超前角度

从图可知为满足设计要求,还须25度左右的超前相角。

即令

D.计算

E.选定最大超前角发生频率

因为校正环节在最大超前相角处有10loga的幅值提升,所以把

F.据式

计算超前环节的时间常数因子T和校正环节的交接频率

H.对以上设计所得

进行检验,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I.性能验证:

Ds=tf(24.638*[17.65],[118.836]);

Gs=tf(10,[150]);

Close_S=feedback(Ds*Gs,1);

Step(Close_S,'b');

holdon

调节时间为0.573,满足设计要求。

G=zpk([-7.65],[0,-5,-18.836],240.638);

margin(G);

相角裕度为48°,满足设计要求。

3.将采样周期取为

,试确定与

对应的数字控制器

(要求用多种方法进行离散化,并进行性能比较);

A.选用根轨迹所得到的控制器函数:

B.采用脉冲响应不变法,零阶保持器法,一阶保持器法,双线性变涣法,零极点匹配方法确定数字控制器Gc(z);

Gc=zpk([-6.512],[-11.499],10);

Gimp=c2d(Gc,0.02,'imp')%脉冲响应不变法

Gzoh=c2d(Gc,0.02,'zoh')%零阶保持器

Gfod=c2d(Gc,0.02,'fod')%一阶保持器

Gtustin=c2d(Gc,0.02,'tustin')%双线性

Gmatched=c2d(Gc,0.02,'matched')%零极点匹配方法

性能比较:

G0=zpk([],[0-5],10);Gc=zpk([-6.512],[-11.499],10);

G=series(G0,Gc);

G1=c2d(G,0.02,'zoh');%零阶保持器

G2=c2d(G,0.02,'fod');%一阶保持器

G3=c2d(G,0.02,'tustin');%双线性

G4=c2d(G,0.02,'matched');%零极点匹配方法

G5=c2d(G,0.02,'imp');%脉冲响应不变法

Gk1=feedback(G1,1);Gk2=feedback(G2,1);

Gk3=feedback(G3,1);Gk4=feedback(G4,1);

Gk5=feedback(G5,1);

figure;margin(G1);grid

figure;margin(G2);grid

figure;margin(G3);grid

figure;margin(G4);grid

figure;margin(G5);grid

figure;step(Gk1,Gk2,Gk3,Gk4,Gk5);legend('zoh','fod','tustin','matched','imp');grid

零阶保持器

一阶保持器

双线性

零极点配置法

脉冲响应不变法

阶跃响应

各种离散化方法的动态性能比较:

离散化方法

/(°)

/(rad/s)

%

tp/s

ts/s

Zoh

45°

7.78

25

0.364

0.88

Fod

49°

7.76

20

0.34

0.86

Tustin

48°

7.79

20

0.34

0.86

Matched

43°

8.15

26

0.375

0.86

imp

77.4

83

0.06

0.82

4、5、6:

连续,离散单位阶跃输入响应比较

%连续系统的阶跃响应

Ds=tf(10*[16.512],[111.499]);

Ghs=tf(100,[1100]);%保持器采用一节惯性环节

Gs=tf(10,[150]);

Close_S=feedback(Ds*Ghs*Gs,1);

Step(Close_S,'b');

holdon

%离散系统的阶跃响应

Ts=0.02;i=100;

Dz=c2d(Ds,Ts,'tustin');%双线性变换

Gz=c2d(Gs,Ts,'zoh');%零阶保持器

Close_Z=minreal(feedback(Dz*Gz,1));

Y=dstep(Close_Z.num{1},Close_Z.den{1},i);

plot(Ts*(1:

i),Y,'-.r');

holdoff

蓝色为连续系统,红色为离散系统。

6.比较并讨论4和5的仿真结果;

绘制连续闭环系统和数据采样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的曲线图;根据曲线图比较两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间和峰值时间。

所得结果绘制成表格如下:

%

tp/s

ts/s

校正

25

0.36

0.893

校正

25

0.38

0.9

连续闭环系统与采样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响应性能几乎一样,差距不大,但得选合适的离散化方法才行,上图是用双线性变换法。

7.讨论采样周期的不同选择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Ds=tf(10*[16.512],[111.499]);

Gs=tf(10,[150]);

%离散系统的阶跃响应

Ts=0.02;i=100;%把Ts=0.02,0.04,0.06,0.08分别代入

Dz=c2d(Ds,Ts,'tustin');%双线性变换

Gz=c2d(Gs,Ts,'zoh');%零阶保持器

Close_Z=minreal(feedback(Dz*Gz,1));

Y=dstep(Close_Z.num{1},Close_Z.den{1},i);

plot(Ts*(1:

i),Y,'-.r');

holdoff

Ts=0.02s

Ts=0.04s

Ts=0.06s

Ts=0.08s

将上述结果绘制成表格如下:

采样周期/s

超调量

%

峰值时间tp/s

调节时间ts/s

Ts=0.02

25

0.38

0.9

Ts=0.04

30.4

0.4

0.92

Ts=0.06

36.7

0.42

0.96

Ts=0.08

42.7

0.45

0.98

根据表格可知,采样时间越短,性能越好。

 

8.如控制器改为PID控制器,请确定满足性能指标的PID控制器参数。

8.1用最优PID控制法设计:

性能验证:

K1=20.5;K2=100;K3=1.25;

G0=zpk([],[0-5],10);

Gc=tf([K3K1K2],[10]);

Gp=tf([80],[116.480]);

sys0=feedback(Gc*G0,1);%无前置滤波器时的闭环系统

sysn=feedback(G0,Gc);%扰动端传递函数

sys=series(sys0,Gp);%加入前置滤波器之后的闭环系统

figure

(1);

subplot(2,1,1);step(sys0);grid;%绘制无前置滤波器的单位阶跃输入响应曲线

subplot(2,1,2);step(sysn);%绘制无前置滤波器的单位阶跃扰动响应曲线

axis([0,1.2,0,1.5]);grid;

figure

(2);

subplot(2,1,1);step(sys);grid;%绘制带前置滤波器的单位阶跃输入响应曲线

subplot(2,1,2);step(sysn);%绘制带前置滤波器的单位阶跃扰动响应曲线

axis([0,0.8,0,1.5]);grid;

无前置滤波单位阶跃响应:

调节时间为0.656s,满足设计指标。

有前置滤波单位阶跃响应:

调节时间为0.564s,满足设计指标。

9.如希望尽可能的缩短系统的调节时间,请设计相对应的最小拍控制器,并画出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9.1采用无纹波最少拍系统设计

概述:

无纹波条件

详细设计:

Gc=zpk([],[0-5],10);

Gzoh=c2d(Gc,0.02,'zoh')

0.001935(z+0.9672)

-------------------

(z-1)(z-0.9048)

具体程序:

Gc=zpk([],[0-5],10);

Gzoh=c2d(Gc,0.02,'zoh');

Gs=zpk([],[0-5],10);

Ts=0.02;

Gz=c2d(Gs,Ts,'zoh');

Z=[0.9048];

P=[-0.491];

K=262.53;

Dz=zpk(Z,P,K,'Ts',0.02);

Close_Z=feedback(Dz*Gz,1);

step(Close_Z);

axis([0,0.12,0,10]);grid;

有图可知,用两拍就可实现误差为零,调节时间为0,。

04s,满足设计指标。

 

10.实验小结:

本实验以自控原理为基础,进行综合实验设计,对相关知识的要求较高。

一、首先需要判断其稳定性,可根据奈奎斯特图,进行判定,其原理为:

Z=P-2N

Z是闭环控制系统的特征方程在右半s平面上根的个数。

P是开环传递函数在右半s平面上的极点数。

N是当角频率由ω=0变化到ω=+∞时G(jω)的轨迹沿逆时针方向围绕实轴上点(-1,j0)的次数。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还指出:

Z=0时,闭环控制系统稳定;Z≠0时,闭环控制系统不稳定。

显然本题是稳定的。

二、根据bode图进行截止频率及相角裕度的读取,可以节省不少计算量,

也可以是系统性能好坏的评判标准。

三、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是常用的两种重要的校正方法,前人已经有许多经验供我们参考,正因为资料充分,本次设计才顺利的达到设计要求。

四、连续系统和采样控制系统之间有划时代的意义,两者虽然形式上不同,但他们原理是一样的,可以用连续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再通过适当的离散方式转化为离散系统。

两者有区别,但有更紧密的联系。

采样和数控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原因是采样系统,特别是数字控制系统较之相应的连续系统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1.校正效果比连续的要好,而且控制灵活。

2.采样信号,特别是数字信号的传递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从而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3.允许采用高灵敏度得控制元件,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4.利用率高,经济性好。

5.对于具有传输延迟,特别是大延迟的控制系统,可以引入采样的方式稳定。

五、PID控制是经典的控制方式,前人总结了许多经验,其中有常规的试凑法,此法方法容易操作,也有许多可借鉴的成果,但是靠临界比例增益就确定相关参数,未免有些勉强,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才可满足设计要求,所以此方法设计效果不是很理想,本设计采用的是最优设计法,根据前人经验,计算出最佳参数,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设计效果。

六、无纹波最少拍系统设计:

优点:

系统对应于典型的输入信号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被控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设定值。

局限性:

1.仅适应于一种类型的输入信号

2.系统参数变化引起系统极点位置产生偏移,系统动态

性能明显变坏。

3.采样周期的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