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3846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docx

基于单片机的医院输液检测系统设计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很多年前,静脉输液技术出现在医疗技术的大军中,在此之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在20世纪逐渐成为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在1628年,WilliamHarvey就提出了震惊世界的血液循环理论,为后人研发静脉输液治疗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他也被大家公认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开山鼻祖。

静脉输液产品的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第一代静脉输液产品主要是被应用于20世纪初期,这是一种全开放式的系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在医院、军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组合成这套系统;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的。

这种系统得到了改进,在输液管中增加了滤膜,减少了污染机会,输液线管的生产高度集中,使其工业化程度不断增高,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三代静脉输液产品,也被称为全封闭静脉输液系统,在输液过程中利用重力原理,滴液软袋容器取代原先的玻璃和塑料材质,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缓慢扁瘪,这种系统不使用进口针,袋内外不必连通,软袋形成阀针和药物是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十分优越的防污染功能。

现在市面主要还是以第二代输液产品为主,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药液是否需要更换并处理,否则就会造成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塞、凝血阻塞针头等危险情况,轻则延误治疗,重则会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发生医疗事故。

目前病人在医院中进行输液时,需要由病人自身、陪侍人员或者医务工作者不断注意观察药液的剩余情况,这样既加重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也让病区的综合管理变得不便利。

为此设计这个监测系统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实现医疗护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另外,输液的速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数据,不同的病况、不同的输液目的和药物性质的差别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输液速度的不同。

输液速度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慢速:

患有颅脑和心肺疾病的病人及老年人输液一般得采用慢速滴入。

缓慢输液的速度一般要求在每分钟2-4ml以下,有时甚至需要在1ml以下。

(2)正常速度:

为了补充因正常生理消耗的输液以及为了输入某些特定的液体(如激素、维生素、抗菌素等)时,滴速一般控制在每分钟5ml左右,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输液速度每分钟60-80滴。

(3)快速:

严重脱水的病人,但前提是心肺功能良好,应采用每分钟10ml左右的速度进行输液治疗,总输液量最好在8个小时之内完成,以便病人在输液结束后得到充足的休息。

因缺血导致的休克病人,抢救时的输液速度可以加快到每分钟15ml。

因为快速的输液2小时可输入2000ml液体,使已休克病人的病情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

而当试探性补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时,常需要快速注射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500ml,这时需要以每分钟15-25ml速度快速输入。

鉴于以上所述的多种原因,在本次毕业设计中设计和开发了这套能够检测到输液结束并进行及时报警和实时控制输液过程的滴速的智能医用输液检测系统。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医疗设备的应用起步早,并经过实际临床证明,得到广泛的应用,早已形成了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早期的电子医疗设备都是高、精、尖的大型设备,而且庞大的投资,使全面推广受到限制。

一家德国集团创建输液数据管理工作站主要用于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可以更方便的进行输液系统的管理。

这套设备集输液治疗监护于一体,具有药物输入模式选择、同步信息处理、药物走势记录等功能。

输液护士需要添加的药物,可以根据药品清单进行处理,并可以设置输液速度。

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很多设备都是进口产品,其价格相当昂贵。

但国内输液监测设备也是逐步发展。

近年来,医疗保健制度和医疗模式不断完善。

因为静脉输液在医疗中一直以来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科研人员也对静脉输液系统不断进行改进和更新。

泉州人民解放陆军医院,利用杠杆的原理,当液瓶中的药水在输液过程中重量会不断减轻,在弹簧的作用下,磁铁逐渐和干簧管接近,当输液完毕时,输液瓶减轻到一定的重量,磁铁和弹簧片开关对齐,使电路接通,蜂鸣器报警。

天津武警总队医院使用液体导电原理完成报警,这个系统中,一个包有绝缘材料的进气针和一个输液针,构成连接头,通过两线接通使电路报警。

开始时,输液瓶充满了液体,液体导电,电流通过两针和液体,使电路接通。

随着液面逐渐降低,当液面低于针尖摆放的位置,这时电路断开,扬声器随即发出报警信号。

静脉输液在我国国内一直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

在2002年年终的统计中,我国输液销售总量为60亿瓶,销售总额超过500亿元。

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输液的总体市场潜量能够高达120亿瓶。

在如此大的输液市场下,医院进行输液用药治疗时,对患者输液进度的监控,需要由病人自身、陪侍人员或者医务工作者不断注意观察药液的剩余情况,这样既加重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也让病区的综合管理变得不便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实时输液监控已成为现代医疗中应该具备的一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单片机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更是突飞猛进。

随着单片机在监测和报警技术中的发展,其在提高电子医疗设备性价比,促进电子医疗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监控系统正在从以往的体积大、价格贵、操作复杂向着体积小巧、性价比高、操作简单发展,本次设计的系统可以适用于社区医疗的输液实时监控,适用于普通民众。

第二章系统方案的选定

本系统可分几大模块进行分块设计,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方便逐个解决,本系统共分为液位检测报警模块、滴速检测控制模块、键盘模块、显示模块四大模块。

2.1警戒液面检测方案

液面的检测方法有许多种,按原理可分为静压式、光电式、电容式、射线式;按传感器是否与液体接触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由于输液的安全要求,药液应该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这样就能保证无污染,所以采用非接触式。

考虑到灵敏度的因素所以决定采用光电检测方法。

光电检测液面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光线分别在液体和气体中的折射率不同的原理,从而使从同一光源发出来的光线在有液体和无液体时产生折射的角度不同,使光电接收器接收到强弱不同的的光信号,从而产生电流大小不同的电流信号,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低电平,最终来判断液位是否低于设定的液面,从而决定报警与否。

经过查阅资料和具体试验,可归纳为一下两种:

方案一:

首先要考虑到设定好最低的液面高度,因为输液器的插头在输液瓶中有一定的高度,而且还要考虑给医护人员拔针头或者换药的时间,所以设定的最低液面位置应该略高于输液器的插头,如下图2-1所示:

图2-1方案一示意图

在设定的液面位置处,光源发出的光线入射到药瓶外壁,经过药瓶以及药液的折射到达瓶内壁,再经过药瓶的折射后进入空气,被光敏电阻接收到。

由于药液的折射以及瓶口的弧形结构使得光线路径因折射而上翘。

当药液下降到设定的位置时,由于药液和空气的折射率不同,光线路径会发生改变,使得光电二极管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大大减弱,仅仅接收到背景光,从而使得光电二极管产生的电流极具下降,通过后续电路进行报警。

方案二:

方案一比较适合报警时间提前量小的时候。

另一种测量方法方便解决这个问题,如下图2-2所示:

图2-2方案二示意图

为更加准确的进行液位检测,光源必须与容器中心要有一定的偏移,否则判定不了液体是否已经达到了设定的液面。

其方案二的原理和方案一相同,只是改变了光线路径,使得光电传感器的位置稍有不同。

2.2滴速检测方案

输液速度的检测可以通过测量输液剩余重量以及时间来确定,输液重量的变化不便于实时测定和控制。

出于传感器的精度和成本的考虑,会使系统的调整时间大大延长,不利于该系统的设计以及实际应用。

利用莫非氏管做成输液管的滴壶来检测滴速的方法,药液在滴壶处会一滴一滴的滴落,鉴于上述液位检测方案中的测量方法,滴速的测量也可以采用光电检测方法,光源发出的光垂直照射到滴壶的中心线上,光线经过滴壶时不会产生折射,而是会直接沿着直径方向射出如下图2-3所示:

图2-3光线走向示意图

而液滴滴落时,因万有引力的作用力一定会经过滴壶的中心线,当液滴经过光源和光电接收器件之间时,光线会发生折射,从而使光线路径发生变化,导致光电接收器瞬间接收不到光电信号,这时光电接收器的输出就会产生一个电平跳变,通过对这个电平跳变的统计,就可以计算出经过滴管中的液滴数量。

示意图2-4如下:

图2-4光电滴速检测示意图

2.3滴速控制方案

方案一:

通过改变输液瓶的高度来控制滴速。

当输液管截面积一定时,输液瓶所处于不同的高度,其瓶内液体的压强差也是不同的,液滴的滴速也随之不同,从而实现对滴速的控制。

当液滴滴速低于要求值时,提高输液瓶的高度,增大压强,增大滴速,反之则可降低液滴速度。

方案二:

通过改变输液软管的面积来控制滴速。

图2-5滴速控制设备

在固定好输液瓶后,将输液软管紧靠在固定板上。

这时就可以通过改变输液软管的横截面来实现对输液速度的控制。

当输液滴速高于预定值时,单片机利用步进电机控制凸轮转动,挤压输液软管,迫使输液软管的横截面减小,从而降低输液滴速。

反之,则可提高滴速。

实物如上图A所示。

方案三:

通过拉紧或放松软管来控制滴速。

如上图B,利用尼龙线拉紧或放松来控制滴速。

方案一中可利用小型步进电机来实现输液瓶的高度高低,结构简单、精度相对而言更高些。

方案二因为输液软管的截面积本身就较小,并且在形变后恢复较慢,很难达到精确控制滴速的要求。

方案三中,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如果作用的时间长的话,对软管就会产生损伤,可能会引起漏液,且和方案二一样存在输液软管的截面积本身较小,且形变后恢复较慢。

这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但在对比之下还是确定采用方案一。

2.4键盘、显示方案

显示部分可选择液晶显示和数码管显示。

本系统中由于要求实时显示出滴速等多组数据,因此显示模块选用了1602LCD液晶显示器。

键盘模块中选用了单片机自带的3×3键盘,直接利用I/O扩展而成。

声光报警电路也可直接利用单片机I/O口输出放大驱动二极管发出声光报警。

第三章系统结构组成及硬件设计

本系统共有液位检测报警模块、滴速检测控制模块、键盘模块、显示模块四大功能模块,本章主要分析该系统的总体电路结构组成,重点介绍液位检测报警电路、滴速检测控制模块以及该系统所涉及的元器件功能。

3.1系统主体框架

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将其与现场滴速检测、液位检测、报警电路、键盘和显示电路等相连,整体构成一个监测系统。

系统现场点滴速度及液位高度检测采用光电检测技术实现。

蓝光LED灯和光敏电阻分别作为发射管与接收管放置于点滴瓶与滴斗两侧,蓝光LED灯发出光线,光线透过输液管照射到光敏电阻,光敏电阻将接收的光信号转换成电流输出。

当输液管没有液滴通过时,光线衰减程度小,光敏电阻输出比较强的光电流。

当有液滴通过输液管时,在液滴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下,照射到光敏电阻的光信号比较弱,它输出比较弱的光电流。

因此,通过检测光敏电阻的输出电流,转换为电压脉冲信号,即可探测出滴斗是否有液滴通过;同样原理,点滴瓶液位检测原理相同,当液面降低到警戒线以下时,光线由被遮挡变成完全照射到接收管,这两者之间的电压产生了跳变,便可以通过单片机控制器产生报警信号驱动声光报警装置启动。

3.2系统控制核心AT89C51单片机

3.2.1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又名微控制器,它采用一定的工艺手段将CPU、存储器和I/O口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其发展十分迅速。

自1975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第一块微型计算机芯片TMS-1000问世以来,在短短20年间,单片机技术已发展成为计算机领域一个强大的分支,因为它的技术规范和特性突出使其发展的道路和应用的领域可以无限扩展。

单片机是为了完善工业操制的需要而发展诞生的,它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器件,因而它在工业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体积小、个性突出、物美价廉的特点,使其应用领域得到不断的扩展,内部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单片机除了在以上领域表现抢眼外,还在自动化高级电子玩具产品中也不断作为核心控制器件出现。

3.2.2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1.单片机的特点:

单片机芯片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除了能够完成通用微机CPU的数值计算功能外,还必须具有灵活、强大的控制功能,以便对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进行实时检测并控制,实现自动控制功能。

由于单片机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经常工作在高温、强电磁干扰,甚至含有腐蚀性气体等恶劣环境之下,另外在太空中应用的单片机系统还必须具有抗辐射功能,这就决定了单片机CPU与通用CPU的不同适应特点,因为单片机CPU更能很好的适应恶劣环境,完成人类因自身原因无法完成的工作,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1)单片机CPU对抗干扰性和工作温度范围都要求比较高,一般能够抵抗外界电磁干扰或者对干扰能作出反应来调整自身属性,而通用微机CPU一般要求在室温下工作,抗干扰能力较弱;

(2)单片机CPU可靠性强。

在工业控制中,要求的就是高精度,不允许任何差错,高精度产品很多都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3)单片机CPU指令系统比通用微机系统简单易懂。

单片机的程序一般采用C语言进行编译,利用Keil等软件生成机器语言后烧入单片机;

(4)单片机CPU更新换代速度比通用微机处理器慢很多,Intel公司1980年推出标准MCS-51内核8051(HMOS工艺)、80C51(CHMOS工艺)单片机芯片后,持续生产、使用10年,直到1996年3月才被增强型MCS-51内核8xC5x系列芯片取代。

由于增强型MCS-51单片机芯片均采用CHMOS工艺,因此Philips公司将“增强型MCS-51”内核称为“增强型80C51”内核。

2.单片机的应用

目前单片机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

强大的单片机对工业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起到了很重要的带动作用。

单片机的高精小特点决定了单片机在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实时监测系统、民用电子产品等方面表现突出。

下面就根据搜集的资料注重介绍一下单片机在各个领域内的强大具体表现:

(1)单片机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

单片机在实验室、交通运输监测、计数计量等各种仪器仪表之中经常出现,其主要作用是使仪器仪表更加智能化,提高了它们的测量精度,并且强化了器件的功能,简化了仪器仪表的结构要求,在设备的应用、维护和更新中更加简单易行,如船舶航行状态记录仪,家电操控,电度表水表,电容、电阻、电感测量仪,烟草水分测试器,智能超声波测距仪等。

单片机在该领域的应用,给传统的仪器仪表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2)单片机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智能化特征的机电产品。

单片机的出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对发展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可能性。

(3)单片机在实时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单片机也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实时控制系统中,如对工业上能源提炼时的温酸度、化学成分的测量和控制,使工作人员更加轻松安全的操作设备,使系统工作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促进了系统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在航空航天、通信、工业机器人控制等各种实时控制系统中都将单片机作为中心控制器。

3.2.3单片机的管脚及最小系统

1.MCS-51单片机的管脚功能

采用HMOS制造工艺的MCS-51单片机都采用40管脚双列直插式封装;而采用CHMOS制造工艺的89C51/89C31,除采用40脚双列直插式封装外,还有用方形封装方式。

如下图3-1所示为Atmel公司生产的双列直插式封装单片机管脚图。

图3-1单片机管脚图

各管脚功能说明如下:

(1)主电源管脚

VCC(40脚):

接+5V;VSS(20脚):

接地。

(2)时钟引脚

XTAL1(18脚):

片内振荡电路输入端,是外接晶体的一个引脚。

当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地。

②XTAL2(19脚):

片内振荡器电路的输出端,是外接晶体的另一端。

当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外部振荡源。

(3)输入/输出引脚

输入/输出引脚(I/O)口引脚包括P0口、P1口、P2口和P3口。

4个8位端口的特性:

①不能都用作用户的I/O扣,出8051、8751外真正可归用户使用的I/O口只有P1口以及作为第一功能使用时得P3口;

②I/O的负载驱动能力:

P0口的每条口线能以吸收电流方式驱动8个TTL电路。

P1、P2、P3口均只能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方式)4个TTL电路;

③P3口具有双重功能,其第二功能如表3-1所示。

表3-1P3口的第二功能

引脚

第二功能

P3.0

RXD串行口输入端

P3.1

TXD串行口输出端

P3.2

INT0外部中断0请求输入端,低电平有效

P3.3

INT1外部中断1请求输入端,低电平有效

P3.4

T0定时器/计数器0计数脉冲输入端

P3.5

T1定时器/计数器1计数脉冲输入端

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及I/O口写选通信号输出端,低电平有效

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及I/O口读选通信号输出端,低电平有效

(4)控制引脚

这部分包括RESET(即RST),ALE,PSEN、EA等,此类引脚提供控制信号,有些引脚具有复选功能。

RST/VPD(9脚):

RST即为RESET,VPD为备用电源。

该引脚为单片机的上电复位或掉电保护段。

当振荡器运行时,在该引脚上出现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由低到高跳变),使单片机复位。

当VCC掉电时,该引脚可接上备用电源VPD,为内部RAM提供备用电源,以保证片内RAM中的数据不会丢失。

ALE/PROG(30脚):

正常工作时为ALE(允许地址锁存)功能,提供把低字节地址锁存到外部锁存器的信号。

ALE引脚以不变的频率周期性地发出正脉冲信号。

因此,它还可对外输出时钟信号,或用于定时目的。

但是,每当单片机需要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

ALE端可以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8个TTL电路。

对于片内具有EPROM型单片机,在EPROM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输入编程脉冲PROG。

PSEN(29脚):

这个管脚作为片外程序存储器读信号选通的输出端,低电平有效。

在从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期间,每个机器周期PSEN两次有效。

但在此期间,单片机每次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将不会出现。

同样PSEN就可以驱动8个TTL负载。

EA/VPP(31脚):

EA为片外程序存储器选用端。

当EA端保持高电平时,单片机访问的是内部程序存储器,但当PC(程序计数器)值超过某值时,单片机将自动转向执行外部程序存储器储存的内容。

当EA端保持低电平时,则不论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单片机只会访问外部存储器。

在EPROM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施加编程电源VPP。

综上所述,MCS-51系列单片机的引脚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单片机功能多,引脚数少,因为许多引脚都具有第二功能;

(2)单片机对外呈现总线形式,由P2,P0口组成16位地址总线;由P0口分时复用为数据总线;由PSEN与P3口中的WR,RD构成对外部存储器及I/O的读/写控制,由P3口的其他引脚构成串行口、外部中断输入、计数器的计数脉冲输入。

2.单片机最小系统构成

单片机加晶振电路、复位电路、外部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按键以及数码显示管等构成了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这些电路是保证单片机正常工作的必备电路。

下面介绍最小系统的典型模块。

(1)单片机晶振电路

MCS-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其中管脚XTAL1和XTAL2就是该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由一个起到反馈作用的片外晶体谐振器和单片机内部的放大器一起构成一个自激振荡器,这种方式形成的时钟信号称为内部时钟方式,如下图3-3所示。

 

图3-3晶振电路

(2)单片机复位电路

①单片机复位后的状态

当振荡器处于运行状态时,如果在RST引脚保持2个机器周期,也就是24个振荡周期的高电平,单片机内部就会执行复位操作,以后每个周期单片机都会执行一次复位,直到RST端变成低电平。

为了保证单片机正常复位,考虑VCC的上升时间的振荡器建立时间,通常设计成使RST端持续20ms以上的高电平。

复位后单片机从程序存储器的地位0000H处开始运行,内部寄存器的状态如下表3-2:

表3-2复位后单片机寄存器状态

专用寄存器

复位状态

专用寄存器

复位状态

PC

0000H

TH0

00H

ACC

00H

TL0

00H

B

00H

TH1

00H

PSW

00H

TL1

00H

SP

07H

TH2

00H

DPTR

0000H

TL2

00H

P0-P3

FFH

RLDH

00H

IP

XXX0000B

RLDL

00H

IE

0XX0000B

SCON

00H

TMOD

00H

SBUF

XXXXXXXX

TCON

00H

PCON

0XXXX0000B

T2CON

00H

复位后,ALE和PESE为高电平,但内部RAM不受复位的影响,因此内部RAM的状态无法确定。

②单片机复位电路

上电复位电路如下图a,在VCC和VDD之间接入RC电路。

在上电时RST端电位和VCC是相同的,随之电容充电电流缓慢减小,RST端的电位也缓慢下降。

当VCC的上升时间低于1ms,同时振荡器建立的时间没超过10ms时,按图中的时间(C1=22uf,R1=1K),系统开始上电复位,这样就能保证电路在上电开机时可靠的完成复位操作。

因为上电复位至少要在振荡器建立时间加两个机器周期内完成,所以在上电复位过程,RST端的电平必须要比施密特触发器的最小值要高,这样才能完成操作。

如图3-4所示的几种复位电路:

图3-4a)上电复位b)按键电平复位c)按键脉冲复位

3.3光电检测报警电路

这部分包括滴速检测和液面检测两部分,因为两者检测原理相同,故统一介绍。

对于光电传感器的选择,考虑到储液瓶的大小,我选用了将蓝光LED灯作为光线发射装备,将光敏电阻作为接收装备,利用光敏电阻的特性,产生电压跳变,从而进行检测。

3.3.1光电收发单元的选择

本系统的光电变换类型为模拟量的变换,即将被测的光信息量变为电信息量。

入射到光电接收器件上的光敏面上光信息量,与产生管光电流成正比。

所以,光电流的大小就能很好的反映被测点的光信息量的大小。

即光电器件输出的光电流I是被测信息量的Q函数:

I=F(Q)。

1.光电发射部分

光电器件上产生的电流大小,不仅与被测信息量大大小有关,而且还和光的辐射密度。

光学系统的质量和光学器件本身的性能有关,所以要求光源的性能要稳定,在空气中不会发生严重散射。

特别要求它们的特性不会因为时间、电压变化以及温度变化等原因而发生变化。

否则外界因素的变化就会导致输出电流的明显变化,影响检测结果。

对于光电发射部分的选择,本系统将选用的是蓝光LED灯。

为了保证光线可以尽可能少扩散、沿直线的方向照射,因此在LED灯上套有一个橡胶套。

蓝光LED灯是实验室中常见、容易购买和性价比高的发射元件,并且蓝光LED灯完全符合本次设计的要求。

2.光电接受部分

当被测对象因光的折射、反射、或者被测对象本身辐射强度的发生变化。

而导致光信号幅度的大小也随之改变。

为准确测量幅度的变化大小,必选选用线性好、响应快的器件。

系统报警和滴速检测是利用电信号幅度变化,来判断是否报警。

由于为了设计的简便以及节省经费,故选择常用的电路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