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270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

语基及阅读训练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shè)讪讪(shàn)榫头(sǔn)扪参历井(shēn)

B.猿猱(náo)马嵬(wéi)朱拓(tuò)瓮牖绳枢(yǒu)

C.句读(dòu)新正(zhèng)经传(zhuàn)间或一轮(jiàn)

D.桌帷(wéi)巉岩(chán)炮烙(páo)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贾人惫懒逡巡虽有槁暴

B.黔守两靥宵坼成群结对

C.鸡豚姣好旋涡沸反赢天

D.缪种氓隶狄花钿头银篦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学不可以已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斧斤以时入山林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5.下列各句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低龄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确实要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只把留学当出路;也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井底之蛙。

B.昆曲集合了众多审美元素:

儒雅的念白,悠长的唱腔,飘逸的舞蹈,唯美的服饰,加之精美的舞台布景,真是美轮美奂。

  C.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协作,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D.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今年亦不例外,该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为“三农”的发展庖丁解牛。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安理会正在表决第二套关于制裁伊朗的法案,伊朗对第一套法案_____,而继续它的铀浓缩计划。

②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或是把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_____,或是缺乏迈开步子的勇气,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

③近日,嘉定高速大队民警在巡逻过程中,查获一起严重违法行为。

高速匝道倒车,险象环生,交警鸣笛示警,司机却仍_____。

A.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B.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C.置之不理  束之高阁  置若罔闻D.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C.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温而思人之寒,安而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D.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9.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代作家曹雪芹。

B.“大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久为传诵的作品。

C.《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东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代表作有《论积贮疏》、《吊屈原赋》等。

D.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

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天真无邪的童话②是跌宕起伏的戏剧③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④是优雅闲适的散文⑤诗意蕴悠远的诗歌

A.①②③④⑤B.⑤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⑤D.⑤②③④①

11.从语法角度分析下列病句错在何处。

(1)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语病分析:

(2)素胎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语病分析: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

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

曹操《短歌行》中感叹“,”;杜甫在《登高》里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中无奈地低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劝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在一起,如《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写出重闻琵琶曲,司马青衫最伤心的情形;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却真的写出了诗人的悲哀。

(4)《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

1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未见其明也

C.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答:

(2)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选段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是

(1),。

(2),。

18.这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请按乐曲表现特点的不同填空。

(1)“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

(2)“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

(3)“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

(4)“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

19.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答:

20.这节诗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

“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试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又见二舅母问他:

“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

“月钱已放完了。

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

“有没有,什么要紧。

”因又说道:

“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21.凤姐出场与众不同,显得放诞无礼,可贾母却和她戏谑开玩笑,这说明了什么?

答:

22.文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有着精彩的描写,从凤姐的雍容艳丽中透露出怎样的信息?

答:

23.“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凤姐会见黛玉时的短短几句话,可谓一石三鸟,八面玲珑,圆滑之至,试作简要分析。

答:

24.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

答:

(2)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答: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25.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6.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

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杨西峰重修真传》)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戴叔伦《孤鸿篇》)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卢照邻《明月引》)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时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2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象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29.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30个宇)

答:

30.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

3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四、轻松驿站

一、根据所填的内容填字或词

1.给时间命名

(1)当天叫( )日 

(2)换一天叫(  )日

(3)最近几天叫( )日 (4)某一天(  )日

(5)几天之内、不久叫(  )日(6)限定的日子叫(  )日

(7)将来的日子叫(  )日 (8)明天叫(  )日

(9)过去的日子叫(  )日 (10)第二天叫(  )日

(11)一天从早到晚叫(  )日 (12)平常、平时叫(  )日

2.“笔称”种种

有感而写的短文叫“( )笔”;字句笔画不好的叫“(  )笔”;

为后段埋伏线索叫“( )笔”,引人入胜的文字叫“( )笔”;

特别精彩的文字叫“( )笔”,谴词造句的风格叫“( )笔”;

集体拟定一人写叫“( )笔”,写字时笔刚挨纸叫“(  )笔”;

写文章的开头时叫“( )笔”,文章最后写完时叫“(  )笔”;

练习性的写或画叫“(  )笔”;写作中断或停止叫“( )笔”,

与世决别的文字叫“( )笔”;精雕细刻的文字叫“(  )笔”;

二、填写下列数字俗语

(1)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

(2)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

(3)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4)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

(5)表示差不多时用( )

(6)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

(7)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

(8)表示把握大时用( )

(9)表示很不容易时用()

(10)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

(11)表示距离远时用( )

五、文苑漫步

《红楼梦》人名趣谈

 《红楼梦》的人名从甄士隐(真事隐)以及贾雨村(假语村)开始,都有其含义。

其他的人名如果细细琢磨,有不少预示人物的人品或者人物的命运。

  英莲——实在命运应怜啊。

  贾雨村姓贾名化--假话吧。

表字时飞--也真弄出了不少事非呢。

  甄士隐的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