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赏诗词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4365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猜谜赏诗词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猜谜赏诗词二.docx

《猜谜赏诗词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猜谜赏诗词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猜谜赏诗词二.docx

猜谜赏诗词二

猜谜赏诗词

(二)

文/编辑/晓雪寒梅

谜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猜三国人名二)

 

赏诗:

谜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颧雀

楼》中名句,全诗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对仗工稳,语言通畅,结尾更

是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谜底:

张辽、高览

解谜:

谜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意为:

要穷尽目力,看到

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去。

谜底中的张,作动

词“看”解,“张辽、高览”则别解

为:

(要)看得远,就得站到高处

去看(览)。

前段时间,有道题目频繁出现于网络上,其面为:

“何水无鱼?

何山无石?

何树无枝?

何子无父?

何女无夫?

何城无市?

”至今为止已经看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个为是呢?

本着多知多识的思想,把这几个答案帖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答案一:

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何陀树无枝,佛城无市?

六字乃南无阿弥陀佛,后列为语咒。

释迦行于尘,无日,无食,不眠,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我见过的最早的答案,由于涉及到佛经,所以尽管感觉句子不太通顺也把此归过于自己对“禅”的修为不深,我曾经一度认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但是等到我看到第三种答案以后才对此产生了一点点动摇……

答案二:

这个答案提供了一段所谓“密史”:

说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时,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

何山无石?

何树无枝?

何子无父?

何女无夫?

何城无市?

>一谜。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

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

无山无石?

阿人无父?

弥女无夫?

陀树无枝?

佛城无市?

此不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故皆拱手:

“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

”梁公误矣,适才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黎都督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呢!

”梁大惑不解,章公行解释:

何水无鱼?

隐喻“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死”字

梁适武闻言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设计秘密处决。

不想全国上下,古今近百年,除章公行外,皆无人能正解此谜,想黎都督也始料不及也!

>这个答案是在iq看到的,一直的感觉就是瞎掰,根本没这回事!

所以一直把它当成是好事者的调侃之词。

生活平平淡淡,一切简简单单!

答案三: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位仁兄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坚定信念,游遍了中华的五千年文化殿堂,号称自己找到了一个标准答案:

《全宋词》(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中有如下的南宋词人林訾殊(字渡川)的一首词:

西江月

林訾殊

暮雨丝丝迷眼,凛风道道穿心。

烛火阑珊映孤芳,锦绣思归雁忙。

执手却道无言,相望竟觉心伤。

惊雷崩落梦已惘,泪冰玉珠修长。

这首词讲的是:

丈夫北上出征打仗,而妻子在等待丈夫来年如大雁般回来,因此在雨夜灯下忙着绣归雁图,结果竟睡着了,梦见两人相见情景,却被雷声惊醒,于是泪如雨下...

那么他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

“泪水无鱼,冰山无石,玉树无枝,珠子无父,修女无夫,长城无市”

答案就是最后一句:

“泪冰玉珠修长”!

>这个答案曾经“蒙骗”了我很久,我又将它广为传播给我的朋友。

也赢得了一阵佩服,从此我以为这个就是标准答案!

但是很不幸,今天我在网上又看到了这个答案的“创造者”的一段自白:

“……我那个答案也是瞎说的。

我想了很久只能拼成“泪冰玉珠修长”这稍微牵强些的一句,但解释起来颇困难,难道解释成:

泪水流下凝成玉石般的珠子,一串串很修长的挂着。

太没说服力了,像解释古文一样,于是想到干脆把它当成诗词好了,就自己填了一首西江月的词,也不知道压韵有没有压对,把这句也放了进去。

就这样,一个貌似引经据典的答案就诞生了。

其实作为玩笑,我也留了些线索,比如词人林訾殊(其实完全没这个人啦,“訾殊”谐音“自书”,就是自己写的),字渡川(“渡川”谐音“杜撰”),而且我还特意选了个不一样的签名档。

本想看看此答案流传出去的话有什么效果?

是被人识破还是作为标准答案,后来憋不住就想讲出来了……”

>至此,一个“美好”的答案破灭了……想了想,我现在还是宁愿相信第一种答案。

附:

还有个不能算做答案,只提供了一篇古文做参考,也收录如下:

孔子与项囊相问书(出自敦煌变文)

昔者夫子东游,行到荆山之下,路逢三个小儿,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

夫子怪而问曰:

“何不戏乎?

小儿答曰:

“大戏相煞,小戏相伤,戏而无功,衣破裹空。

相随掷石,不如

归看。

上至父母,下及兄弟,只欲不报,恐受无礼,善思此事,是以不戏,何谓

怪乎?

小儿拥土筑城,在内而坐,夫子车至语曰:

“何不避车?

小儿答曰:

“昔闻圣人有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

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

夫子当时无言充对,乃车避城,遣人往问:

“此是谁家小儿?

何姓何名?

小儿答曰:

“姓项名囊。

夫子曰:

“你年虽小,知事甚大。

小儿答曰:

“吾闻鱼生三日,游于江海;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

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识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子问小儿曰:

“你知何山无石?

何水无鱼?

何门无关?

何牛无犊?

何马无

驹?

何刀无环?

何火无烟?

何人无妇?

何女无夫?

何日不足?

何日有余?

何雄无

雌?

何树无枝?

何城无使?

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

“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犀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

无环,萤火无烟,八仙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

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夫子曰:

“善哉,善哉!

吾与汝共游天下,可得已否?

小儿答曰:

“吾不游也!

吾有严父,当须待之;吾有慈母,当须养之;吾有

长兄,当须顺之;吾有小弟,当须教之;所以不得随君去也。

夫子曰:

“吾车中有双陆局,共你博戏如何?

小儿答曰:

“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交案

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诗书,小儿好博,答鞭及之,此是

无益之事,何用学之?

夫子曰:

“吾与汝平却天下,可得已否?

小儿答曰:

“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海,或有公卿,或有奴婢,

是以不可平也。

夫子曰:

“吾与汝平却高山,塞却江海,除却公卿,弃却奴婢,天下荡荡,

岂不平乎?

小儿答曰:

“平却高山,兽无所依,塞却江海,鱼无所归,除去公卿,人并

是非,弃却奴婢,君子使谁?

夫子曰:

“善哉,善哉!

你知屋上生松,户前生苇,一色上生蒲,犬犬其主,

妇坐使姑,鸡化为雉,狗化为狐?

是何也?

小儿答曰:

“屋上生松者是其梁,户前生苇者是其箔,床上生蒲者是其席,

犬犬其主为傍有客,妇坐使姑初来花下也;鸡化为雉,在山泽也,狗化为狐,在

丘陵也。

夫子语小儿曰:

“你知夫妇是亲,父母是亲?

小儿曰:

“父母是亲。

夫子曰:

“夫妇是亲,生同床枕死同棺椁,恩爱极重,岂不亲乎?

小儿答曰:

“是何言与欠!

人之有母,如树有根。

人之有妇,如车有轮,车

破更造必得其新,妇死更娶必得贤家,一树死,百树枯,一母死,众子孤,将母

比妇,岂不逆乎?

小儿问夫子曰:

“鹅鸭能何以能浮?

鸿鹤何以能鸣?

松柏何以冬夏常青?

子对曰:

‘鹅鸭能浮者缘脚足方,鸿鹤能鸣者缘咽项长,松柏冬夏常青缘心中强。

”’

小儿笑曰:

“不然也!

虾螟能鸣,岂因咽项长?

辩氅能浮,岂犹脚足方,胡

竹冬夏常青,岂犹心中强?

夫子问小儿曰:

“你知天高几斤?

地厚几?

天鹅几梁?

风从何来?

雨从何起?

霜出何边?

露出何处?

小儿答曰:

“天地相距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其地厚薄,以天等同,风从

苍梧,雨出高处,霜出于天,露出于百草,天亦无梁,地亦无柱,以四方支朵相

扶,故以为柱,有何怪乎?

夫子叹曰:

“善哉,善哉!

方知后生实可畏也!

水至清则 无鱼 (请)

书山有路 无石 (走)

玉树临风 无枝 (人)

天皇老子 无父 (行)

凶残恶女 无夫 (横)

万里长城 无市 (道)

祸水无鱼,祸水指红颜,即所谓红颜祸水,红颜又专指女子,女子组字为好;人山无石,人山即仙字,仙与心谐音,其余猜法类似。

连成一句话为:

好心必

(一)定好报。

<与(雨)你(泥)地(低)老天荒>

雨水无鱼,泥山无石,低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

<血书建议少赌!

 >

血水无鱼,书山无石,建树无枝,议(义)子无父,少女无夫,赌城无市 

<开火把君处死>

开水无鱼,火山无石,巴蕉树无枝,君子无父,处女无夫,死城无市

还有一个很世俗的故事,一个男孩向他喜欢的女孩求婚,对她说:

“不好意思,我没有足够的钱为你买钻石戒指,只有给你买个金戒指。

”女孩夺过戒指就冲进了附近的商店,借着灯光终于看到了24k的标志,证明了是纯金。

然后羞答答的依偎在男孩怀里,说:

“地老天荒!

由此,一位智者说:

“纯水无鱼,金山无石,地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

纯 金 地 老 天 荒

秋雨珠珠又一珠,

横竖无影左枝图。

亭台阁舍迷离现,

万涓分流汇成湖。

全诗只打一字

秋雨珠珠又一珠,--绵绵秋雨,一滴一滴又一滴,取其“氵”;

横竖无影左枝图。

--横竖,取其“十”;

亭台阁舍迷离现,--亭台阁舍,取其“口”;

万涓分流汇成湖。

--将“涓”字分开,取其“月”。

合起来可是“湖”字?

秋雨珠珠又一珠,--绵绵秋雨,一滴一滴又一滴,取为“氵”;

横竖无影左枝图。

--横竖,左枝,取为“丁”;

亭台阁舍迷离现,--亭台阁舍,取其“口”;

万涓分流汇成湖。

--汇者,合其三为“河”字也!

猜谜语

谜语,是中华民族文艺奇葩中的一朵常开不败的俏丽小花,有些谜语本身就是一首词工句丽、含蓄隽永的绝妙好诗。

猜这种谜无异于赏诗,妙趣甚多,既可得到艺术的享受,又得到美的陶冶。

这里,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一、瑰丽如画的风景诗。

“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横流”(打一字——慧)。

“一桅白帆挂二片,三颗寒星映孤舟”(打一字——悲)。

这两则谜,两首诗,两幅绝妙的风光图:

水秀树荣、清流荡舟的山水图;星寒水冷、空灵寂静的星空图;湖畔夕阳、信牛由缰的牧归图。

两幅图画无不意境深邃,形象幽美。

  二、情意深蕴的抒情诗。

“墙里开花墙外红,思想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灯笼)。

以比兴之笔,道出了情郎对深宅大院中淑女的深切爱慕之情,以及思而不得的惆怅。

这则物谜,无异是首扣人心扉的抒情小令。

  三、状形摹态的咏物诗。

“出身黄苍苍,老来白如霜;头顶红色帽,一路叫补缸”(打一动物——鹅)。

写农家爱物有声有色,状形摹态,情趣横生,俨然是一首揭示事物特征的科学诗。

  四、引人入胜的叙事诗。

“火烧罗浮山,水浸白沙滩;四面风雨紧,中间撑篙行”(打一家务劳动——煮饭)。

“火烧”、“水浸”——驰魂夺魄;“风雨紧”、“撑篙行”——高潮突起。

短短四句,渲染气氛,铺陈叙事,激动人心。

  五、发人深省的哲理诗。

‘远看一把伞,近看象鱼鳞;一人打得破,万人作不成”(打一自然物——蜘蛛网)。

“汾水长流,好女远游”(打一化学名词——分子)。

这两则诗一样的谜,不正向我们昭示了毁弃容易建设难、人生志当存高远的生活哲理吗?

确实令人在猜谜之中思索人生、社会的真谛。

卢懿夫稿,摘自《灯谜指南》

 

1.天秋月又满(打一水果)  桂圆 

2.清流映明月(打一二字词语) 漂亮  

3.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字)  多 

4.长安一片月(打一水浒人物) 秦明  

5.僧敲月下门(打一地名)  关岛

6.掬水月在手(打一成语)  掌上明珠

7.明月照我还(打一古代文学家) 归有光 

8.月有阴晴圆缺(打一经济学用语)自负盈亏  

9.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  冷光,波动

10.我寄愁心与明月(打一科技名词) 光通讯

11.独自欣赏单曲《望月》(打一货币冠量) 一张一圆 

12.火种采集到省会(打一节日) 中秋节

13.莫使金樽空对月(打一宝物) 夜光杯

14.明天日全食(打一字) 月

15.中秋菊盛开(打一歌名) 花好月圆

16.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 光照

17.歌声唱彻月儿圆(打一句唐詩) 此曲只因天上有

18.二月平(打一字) 朋

19.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字) 腥

20.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字) 崩

21.明月几时有 (打《诗经》一句)  三五成东

22.举杯邀明月(打一集邮名词) 上品

23.二十五弦弹夜月(打一现代文艺形式) 音乐晚会

24.云破月来花弄影(打一矿业专用语)  露天开采

25.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节点

26.时逢中秋产于沪 (打一五言唐诗句) 海上生明月 

27.中秋离乱又相逢(打一词语) 火种

28.中秋月夜座谈会 (打一气象用语) 明晚多云

29.月朦胧,心等待,聚散几度心已碎(打一股市用语)庄股

30.向月表白乱芳心(打一京剧角色)青衣

31.明日当空水上漂(打一公交用语)月票

32.北斗隐约映月影(打一字)绷

33.湖光水月一帆悬(打一古生物化石)古虫

34.明月飘忽回首看(打一钟表元件)摆盘

35.树间月影斜风里(打一称谓)朋友

36.月下献爱心,芳心方回心(打一字)膏

37.举头望明月(打一体坛称谓)球探

38.明月几时有  (打一电脑名词) 光盘 

39.三月单相思,茶饭都不吃 (打张楚歌词一句)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40.月当窗 (打一奥运奖牌得主) 田亮 

桃花谭水深千尺

(打一成语:

无与伦比)

这则谜以“桃花谭水深千尺”的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

扣合谜底。

【谜面词句出处】

.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谜底揭晓】

谜面: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一诗句)

.

谜底:

早岁那知世事艰

【谜底诗句出处】

.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本诗出自《书愤》其一,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三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

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二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

“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呢?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

陆游《书愤二首》

之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之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

  陆游的“书愤”诗有多首,这两首是他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

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不然,无诗矣。

”(《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

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

“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

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

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

  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

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此联补足上联之意。

上林苑,汉时旧苑。

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

  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

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

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

  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

  第二联承上:

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

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

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东南。

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

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

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

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

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