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4769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函》(教基司『2005』61号)的要求,现将我市高中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XX市高中教育现状

1、纵向比较发展很快

直辖以来,尤其是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以后,我市努力推进高中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秋季,有普通高中学校291所(不含附设高中),在校高中学生48.5万人,招生人数超过18万,初中毕业生升普高比例达到47.07%,平均每万人口有普通高中在校生152人。

与高校扩招之前的1998年相比,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数均翻了一番以上。

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一

年度

初中

毕业

普高

招生

初升

高%

校数

在校

生数

1998

289271

67910

23

279

160805

1999

249665

74088

30

281

186856

2000

243477

82011

34

281

210858

2001

333642

113424

34

282

255372

2002

412514

150501

36.5

289

333990

2003

400171

157825

43.5

293

407905

2004

374205

162613

45.7

293

452705

2005

393029

185060

47.1

291

484707

2、横向比较差距很大

由于起点很低,尽管增速较快,但XX市高中教育总体水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2004年全国每万人口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172人,XX市仅为145人,在全国列第25位,仅高于云南96、广西134、黑龙江143、贵州115和西藏99。

就在西部比较,也低于四川149、青海173、烟台226、宁夏203、甘肃192。

3、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主城区2004年普通高中万人平均在校生达到205,已经高于同期北京、上海、天津的平均水平。

但是渝西地区2004年普通高中万人平均在校生仅为139,低于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153),三峡库区2004年普通高中万人平均在校生只有127,低于2002全国平均水平(132)。

部分区县,普通高中万人平仅有七、八十人,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主城区能上优质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已经超过60%,三峡库区在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能上优质高中就读的比例仍不足40%。

(二)XX市高中教育发展趋势

1、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市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市291所高中的总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绝大多数学校初中规模过大,实现初中剥离后,将有较大的高中教育资源增量。

加之,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启动了新的高中学校建设工程,全市高中教育资源总量在近年内将有较大的增长。

2、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拓展

我市在扩大高中教育资源总量的同时,强调加快提升高中教育资源的质量。

全市制定了以充足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满足广大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了市级重点中学的建设速度,加大了市级示范高中建设的力度。

3、高中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步伐加快

全市根据三大经济圈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差异,确立了扶贫扶弱的工作思路,对库区雪中送炭,促成渝西地区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进一步执行地区间、学校间的对口帮扶制度,各区县也加大了薄弱高中的治理工作力度,启动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二、XX市高中教育发展目标

(一)XX市高中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高中教育工作全局,坚持规模办学、内涵发展和体制创新等基本原则和分区规划、整体推进、做强做精、多元并举、重视均衡的工作思路,以高标准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争创特色”为主题,促进全市高中教育整体跨越式发展,以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效益显著、持续发展、协调均衡的现代化的高中教育新格局为总体目标。

(二)XX市市高中教育发展具体目标

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建成优质高中100所(每个区县有一所以上,其中建成的市级示范高中60所),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达到350所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0万人以上,万人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主城区完成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建成西部地区高中教育高地;渝西地区初步完成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成为西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富集区;三峡库区完成城镇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

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建成市优质高中200所(其中市级示范高中100所)、普通高中学校40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70万人左右,万人平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主城区实现高中教育现代化;渝西地区实现高中教育均衡化;三峡库区实现高中教育标准化。

三、实现高中教育目标所需条件

(一)教师队伍建设

到2010年,全市需新增高中教师近10000人。

地区间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有序流动将成为全市高中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高中学校建设

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和经费投入,全市新建高中校点的任务艰巨。

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三峡库区的任务犹为艰巨。

(三)教育经费筹集

表二:

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单位:

亿元)、

投入时

全市

总计

主城

新建与改扩建

学校

渝西

地区

新建与改扩建

学校

三峡

库区

新建与

改扩建

学校

2003/2005

22

8

35所

6

47所

8

68所

2006/2010

40

15

50所

10

50所

15

100所

2011/2020

60

20

70所

20

80所

20

150所

表三:

优质高中学校建设所需资金

(单位:

亿元)

资金需求

优质学位

占普通高中学位

2005年

10

25万个

50%

2010年

30

42万个

70%

四、主要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实施六大工程

1、校点布局调整工程

高中校点布局调整坚持内涵发展、体制创新、规模经营、效益优先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与城市开发、农村城镇化及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建设规划同步,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

进一步挖掘现有高中教育存量资源潜力,扩大办学规模,采用扩建、改建、联办、迁建等形式,科学调配高中教育资源存量与增量,实现高中教育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

在布局调整中,加快高中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市教委拟制三大区域高中建设指导标准,区县制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市级专项补助经费重点向库区倾斜。

2、优质高中建设工程

优质高中建设同高中校点布局调整、改造薄弱高中结合起来。

鼓励和保护优质高中通过合并、联办、办分校、接对子等形式经营学校品牌,扩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鼓励优质高中根据“独立校园、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独立办学”的规定,到高中教育欠发达地区或城镇新开发区举办“国有民营”性质的高中分校。

修订优质高中建设标准,重点在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范提升学校管理,特别强调实践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改进对优质高中的评估和管理工作,坚持标准,不搞终身制,建立定期复查制度,实施动态管理。

设立优质高中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区县、学校加快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扩建工作。

加快优质高中的初中剥离,进一步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市、区县要在校点布局、校址选择、学校征地、校舍建设、人员分流、招生计划等方面为初中剥离创造条件。

到2010年筹集发展优质高中专项资金30亿元,使优质高中学位达到42万个,占普通高中学位的70%;到2020年筹集发展优质高中专项资金60亿元,使优质高中学位达到56万个,占普通高中学位的80%。

3、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实现培养多元化、管理动态化、培训校本化、发展专业化和干部聘用制度化。

创新教师培养体制,加大高中教师尤其是三峡库区高中教师培养力度。

2010年,新培养高中教师10000人。

确立高中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依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市教科院成立XX市市高中教师培训中心,建立高中教师集中培训制度,完善教师、校长专业发展考核办法。

到2010年,主城区、渝西地区、库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90%、85%,有一定数量研究生学历教师到2020年,全市高中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20%以上。

运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对高中教师实施动态管理,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努力创造条件,改善高中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建立高中教师和校长区县调配管理、学校使用考核的机制。

继续推进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22”工程、中小学骨干校长队伍建设“321”工程,到2005年,全市分别按2%和5%的比例评定和表彰市级高中名师、高中名校长;到2010年、2020年,评定和表彰比例分别提高到5%和10%,8%和15%。

4、普职融通立交工程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普职比例和结构,全市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学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

构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高中阶段教育新体制,选择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举办不同学制或不同模式的综合高中。

到2010年,全市建成综合高中30所;到2020年,力争建成综合高中50所左右。

改革高中教育和考试管理,建立合理的高中教育分流结构和管理模式,鼓励普通高中采用“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流教育改革,鼓励中职学校举办综合实验班,实施高中教育“双证制”和“多证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5、民办高中教育促进工程

建立和完善以公办高中为主、多种所有制高中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办学形式多元化,积极探索“两权分离”、“国有民营”和“民办公助”等运作机制。

公办高中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与企业合作办学,选择国有民办、股份制、合作制等办学模式。

到2010年,进一步扩大民办高中和转制高中规模。

到2020年,全市民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一定的规模。

认真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帮助和扶持民办高中发展,要以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配套费用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发展民办高中,特别是到农村地区和三峡库区举办民办高中。

6、高中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

以高中教育的信息化带动高中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早日实现。

高中教育信息化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优质高中建设结合起来,遵循科学规划、资源共享、适用够用、适度超前等原则。

在“校校通”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数字化学校和校园网建设,完成XX市市高中教育网和区县基础教育网的构建和互通互连,实现高中教育数字化、网络化。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实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全市共享,扩大XX市高中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到2010年,总投入15亿元,实现全市高中教育信息化。

(二)落实三项保障

1、政策保障

市、区县政府及时出台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相关政策。

要在高中教育发展的经费筹集、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教师培养、编制核定、职称评定、舆论宣传等方面给以相应倾斜和政策保障。

积极推进高中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建立以公有制高中为主、多种所有制高中共同发展的高中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完善高中教育全市统筹、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经营学校资源,争取社会支持,科学利用贷款”的投资机制,不断改进高中招生办法和高中阶段考试评估办法。

2、组织保障

市、区县要建立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高中教育“一把手”负责制。

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负责高中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实施。

市教委牵头制定高中教育发展督导评价方案,将高中教育发展纳入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序列,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序列。

要把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切实摆在全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

区县高中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超前性,高中学校建设要体现先进性。

3、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财政主渠道的投入力度,保证高中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市里支持,多元筹集的原则。

到2010年,市财政投入10元,区县财政投入12亿元,学校筹集8亿元,辅之以银行贷款,国债投资,向国家争取等形式,专项用于发展高中教育。

在城市建设配套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高中事业发展。

财政投入坚持分片规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育增长点的原则。

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构建多元筹资新格局。

取消对学校的“零户统管”,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高高中学费标准,增强学校经费自筹能力。

鼓励学校通过品牌经营及教育相关产业的运作,增强学校的资金筹措能力。

 

XXXX年XX月二十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