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994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docx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资源整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感悟自然

庙坪九年制学校刘其文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选文五篇:

课文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也是两篇教读课文选进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夏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其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体认;《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古代诗歌四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作用。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内容:

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

形式:

积累描写自然的诗词成语,寻访家乡的名胜和自然风景,

目标:

品味人类文化的内涵,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抓住季节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四季美景。

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注重品味语言,“批文以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绪,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批文以入情”。

四、单元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自然、感悟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语言,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诗文的能力。

3、通过有感情的美读体会文章的意境,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入作品之中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五、单元教学方法:

1、预习时的自读,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音,弄懂义,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尽量读熟课文。

2、上课时的指导读,首先老师可以示范读,也可以通过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体验。

课堂上通过分角色朗读、默读、齐读、个别读等。

对于散文,要读出意境和情感,对于古诗,要抑扬顿挫地读,非常熟悉地背。

3、创设情境。

4、新旧课文联系阅读;课堂上拓展阅读;课后的研究性阅读。

六、单元课时分配:

(共12课时)

单元提示课1课时

教读引路课5课时

导读讨论课1课时

自读讨论课1课时

创意表达课(含作文)2课时

小结反馈课2课时

七、单元学习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准确认读词语;手机作者资料,了解文意。

教具与教学资源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春》配乐朗读,《济南的冬天》视频剪辑与朗读音频,《故都的秋》朗读音频等。

八、单元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单元提示课

单元学习内容介绍

本单元以感悟自然为主题。

共有五课选文,分别是三篇现当代散文、一首现代诗歌和一课古代诗歌(四首),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朱自清的《春》是一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特有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文章先总提“温晴”的特点,再以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分别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梁衡的《夏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现代诗,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了农家生活。

语言凝练直白,意味醇厚,风格清新;《古代诗歌四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作用。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

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习重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绪,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批文以入情”。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意境,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入作品之中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经、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文章。

诵读全单元,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春》

1、借助工具书会认读本单元字词的音、形、义。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眨zhǎ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

明朗润泽。

卖弄:

炫耀。

酝酿:

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

密密的开着的花。

舒活:

舒展,活动。

赶趟儿:

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

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

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济南的冬天》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jǐděizhuóchǎngzhùchénghuójìzǎo

济南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发髻水藻

响晴:

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

很明亮。

慈善:

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

美丽而柔弱。

空灵:

灵活而不可捉摸。

《夏感》

贮满:

(zhùmǎn)贮存,积存。

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fú):

爬行。

灵秀:

灵活,美丽。

终极:

最后的终点。

融融:

暖和的样子。

芊芊细草:

(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芳草芊芊。

轻歌曼舞:

形容蜜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

闲情雅致:

闲适的精致。

《秋天》

丁丁:

zhēngzhēng伐木声。

幽谷:

yǒugǔ幽深的山谷。

肥硕:

féishuò这里只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

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

guībó(渔船)返回,停船靠岸。

寥阔:

liáokuò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

kūhé干涸,没有水了。

清冽:

qīngliè水清澈。

梦寐:

mèngmèi睡梦。

2、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积累作家资源。

3、通读这五课,了解文意。

把疑难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4、思考本单元的每课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教读引路课

旬阳县双河镇庙坪九年制学校刘其文

教学内容:

《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进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

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

《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同学们刚才背诵的都是描写歌颂春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篇描写、歌颂春天的散文。

请大家翻开书,朱自清的《春》。

三、初步感受,进入文本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随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

(欢快、欣喜)

四、提升感受,概括特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来描写春天呢?

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美好的春景呢?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

3、每个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说说这幅春景图美在哪里?

五、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1)春草图

①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C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②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

③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春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欢乐。

④“钻”字用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2)春花图

1、第4节写什么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2、写春花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色彩绚丽、香气浓郁)的特征。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何关系?

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

6、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

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遍地开放的野花也像人的眼睛一样闪亮摇摆,传达着情意。

小结:

春花总的特点:

万紫千红,争芳斗艳。

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

“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3)春风图

①第5段一共四句话。

第一句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轻柔温暖;第二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带给我们的气息;第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快乐。

②写景要抓住特征。

作者抓住了春风的“柔和”、“芳香”、“悦耳”等特征来写。

柔和: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芳香: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

悦耳: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尽情地表现”,属于(贬词褒用)的用法。

“宛转”的意思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的意思呼应。

④“和”是多音多义字,有①hé②hè③huó④huò⑤hú五种读音,请选择填空。

应和(②)和面(③)和平(①)和稀泥(④)和牌(⑤)

⑤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引用、比喻、拟人。

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

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⑦我们所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扣住季节特点写出风的佳句,说上几句。

写春: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又绿江南岸夜来风雨声春风吹又生随风潜入夜

写夏:

清风半夜鸣蝉夜来南风起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古道西风瘦马长风万里送秋雁林暗草惊风

写冬:

北风卷地白草折风掣红旗冻不翻夜阑卧听风吹雨风劲角弓鸣

第三课时教读引路课

一、复习检查:

检查学生对本科词语的掌握情况:

涨水捉迷藏酝酿应和薄烟黄晕蓑衣

抖擞朗润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筑巢

二、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4)春雨图

①作者眼里的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多(“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闪亮(“像花针”、“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细密(“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

②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或: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③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出春雨的可爱。

④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⑤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拟人(“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小结:

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顺序是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什么意思呢?

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

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

时间。

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

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

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部分:

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是健壮有力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机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三)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精读:

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

(四)深入探究,发现规则

1、有充满生机的小草、有争奇斗艳的花、有和煦温暖的风、也有可爱的春雨,作者已经描绘了一幅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之图,为什么还要写春天里的人们呢?

答: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乐地迎接春天的到来,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希望。

说明春天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激励着人们“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2、中间一部分是描绘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用“绘春”来概括,那课文的第一、二节和结尾的三小节又是什么呢?

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答:

盼春——“盼望着,盼望着”,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盼春之急迫。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抒写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寻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

颂春——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迭起,寄托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春天不仅充满魅力,还能给人力量和积极进取的希望。

3、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散文在用词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①叠词。

AA式、AAB式、ABB式、ABA式、AABB式、ABAB式

②儿化音。

如“桃儿、杏儿、梨儿”充满童趣。

③大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学生跟随视频充满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2、有人说:

“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六)开放练习,拓展新知

以《我看秋天》为题,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七)课后作业:

1、抄写、解释词语,每个四遍。

2、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绿》、《荷塘月色》、《威尼斯》,摘录好句好段,挑其中的一篇散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

板书设计:

   盼春

(1)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

   春花图

春 绘春(2-7)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8—10)

第四课时教读引路课

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

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

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

的。

(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

“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

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