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000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子四库全书版.docx

文子四库全书版

文子[四库全书版]

 

提要

卷一 道原

卷二 精诚

卷三 九守

卷四 符言

卷五 道德

卷六 上德

卷七 微明

卷八 自然

卷九 下德

卷十 上仁

卷十一 上义

卷十二 上礼

 

提要

 

  《文子》十二卷,案《汉志·道家·文子》九篇。

注曰: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案:

此班固之原注,《读书志》以为颜师古注,误也。

)《隋志》载《文子》十二篇,注曰:

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十卷亡。

二志所载,不过篇数有多寡耳,无异说也。

因《史记·货殖传》有范蠡师计然语,又因裴驷《集解》有计然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公子语,北魏李暹作《文子注》,遂以计然,文子合为一人。

文子乃有姓有名,谓之辛钘(案:

暹注今已不传,此据《读书志》所引。

)案马总《意林》列《文子》十二卷,注曰,周平王时人,师老君。

又列《范子》十三卷,注曰:

并是阴阳历数也。

又曰:

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名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

其书皆范蠡问而计然答,是截然两人两书,更无疑义。

暹移甲为乙,谬之甚矣。

《柳宗元集》有辨文子一篇,称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

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

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词,又互相抵而不合。

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

今刊去谬恶滥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於家。

是其书不出一手,唐人固已言之。

然宗元所刊之本,高似孙《子略》已称不可见,今所行者仍十二篇之本。

别本或题曰《通玄真经》,盖唐天宝中尝加是号,事见《唐·艺文志》云。

 

卷一 道原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

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々,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

施之无穷,无所朝夕。

卷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

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

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是故能天运地墆,轮转而无废。

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

风兴云蒸,雷声雨降,并应无穷。

已雕已琢,还复於朴。

无为为之而合乎生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恬愉无矜,而得乎和。

有万不同,而便乎生。

和阴阳,节四时,调五行,润乎草木,浸乎金石,禽兽硕大,毫毛润泽,鸟卵不败,兽胎不殰,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

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

怳兮忽兮,用不诎兮。

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

遂兮通兮,不虚动兮。

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老子曰:

“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

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

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

阴阳御之则,无不备也。

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照见天下者,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也。

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

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无治者,不易自然也。

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曰:

“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

万物之化,无不应也。

百事之变,无不耦也。

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

虚无者,道之舍也。

平易者,道之素也。

清静者,道之鉴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

用者,通也。

反者,道之常也。

柔者,道之刚也。

弱者,道之强也。

纯粹素朴者,道之幹也。

虚者,中无载也。

平者,心无累也。

嗜欲不载,虚之至也。

无所好憎,平之至也。

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不与物杂,粹之至也。

不忧不乐,德之至也。

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

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捐其思虑。

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

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

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老子曰:

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

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

知大己而小天下,几於道矣。

故曰:

“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后。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

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

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

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夫神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苑而神壮,神伤於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馀。

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

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

  孔子问道,老子曰:

“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

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

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曰:

“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於时,知时者无常之行。

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藏书者也。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害也。

物至而应,智之动也。

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

好憎成形,而智出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

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静。

究於物者,终於无为。

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乎无门。

循天者,与道游也。

随人者,与俗交也。

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於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老子曰:

“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

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

原人之性无邪秽,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於其若性。

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

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

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其於忧不惋惋。

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

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

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

所以然者,掔於物而系於俗。

故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祖也,三者行,则沦於无形,无形者,一之谓也。

一者,无心合於天下也。

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故有生於无,实生於虚。

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

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音者、官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嘏,察於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

  老子曰:

“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常。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内。

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无所不逮。

天下莫柔弱於水,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於不訾,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绰约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沦天下,有馀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绰卓约润滑也。

故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

”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无音者、类之大宗。

真人者,通於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如神。

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其唯心行也。

万物有所生,而独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

能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知。

  老子曰:

“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

志弱者,柔毳安静,藏於不取,行於不能,澹然无为,动不失时。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力无不胜,敌无不陵,应化揆时,莫能害之。

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

强胜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

柔胜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故兵强即灭,木强则折,革强即裂。

齿坚於舌而先毙。

故柔弱者生之幹也,坚强者死之徒。

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

夫执道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何即?

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所谓后者,调其数而合其时。

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刚不及。

日回月周,时不与人游。

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

时难得而易失。

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攻大靡坚,固不能与争也。

  老子曰:

“机械之心藏於中,即纯白之不粹;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远之能坏。

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饥虎可尾也,而况於人乎?

体道者佚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箠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

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

故能因即大,作即细。

能守则固,为即败。

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任一人之材,难以至治。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

循道理之数,因天地自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听失於非誉,目淫於采色,礼亶不足以放爱,诚心可以怀远。

故兵莫憯乎志,镆钅邪为下;寇莫大於阴阳,而枹鼓为细。

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中寇藏於山,小寇遯於民间。

故曰:

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夫无形大,有形细。

无形多,有形少。

无形强,有形弱。

无形实,有形虚。

有形者,遂事也。

无形者,作始也。

遂事者,成器也。

作始者,朴也。

有形则有声,无形则无声。

有形产於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

广厚有名,有名者贵全也。

俭薄无名,无名者贱轻也。

殷富有名,有名者尊宠也。

贫寡无名,无名者卑弱也。

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

雌牝无名,无名者隐约也。

有馀者有名,有名者高贤也。

不足者无名,无名者任下也。

有功即有名,无功即无名。

有名产於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

夫道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

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归於道。

功名长久,终身无咎。

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故曰圣人自谓孤寡,归其根本。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

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离情,言不出行,行出无容,言而不文,其衣暖而无采,其兵钝而无刃。

行蹎々,视瞑瞑。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德,高下不相倾,长短不相形。

风齐於俗可随也,事周於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轲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卷二 精诚

 

  老子曰: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

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夫道者,藏精於内,栖神於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

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

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

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

故摠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精诚弗至也。

  老子曰:

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其杀物,莫见其丧而万物亡;此之谓神明。

是故圣人象之:

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

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日计不足,岁计有馀,寂然无声,一言而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动化者也。

故精诚内形,气动於天,景星见,黄龙下,凤皇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波涌。

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天之与人,有以相通。

故国之殂亡也,天文变,世或乱,虹霓见,万物有以相连,精气有以相薄。

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强力致也。

故大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合信。

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曰:

“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

死生同域,不可胁凌。

又况官天地,怀万物,返造化,含至和,而己未尝死者也。

精诚形乎内,而外喻於人心,此不传之道也。

圣人在上,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

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

君臣乖心,倍谲见于天,神气相应微矣。

此征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

夫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

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

天道无私就也,无私去也。

能者有馀,诎者不足。

顺之者利,逆之者凶。

是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

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应者,为能有之。

  老子曰:

“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即近,近之即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虚。

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万物而不伤。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故通於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

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老子曰:

“昔黄帝之治天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助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预贾。

故於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

虙牺氏之王天下,枕方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天,阴阳所拥,沉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者绝止之。

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知所本,罔养不知所如往。

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

至黄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何即?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老子曰:

“天不定,日月无所载。

地不定,草木无所立。

身不宁,是非无所形。

是故有真人而后有真智,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与?

积惠重货,使万民欣欣人乐其生者,仁也。

举大功,显令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存危国,继绝世,立无后者,义也。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彷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

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老子曰:

“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

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风,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知九窍四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老子曰:

“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不过;贤人所以矫世俗者,圣人不观。

夫人拘於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於累。

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外者矣。

  老子曰:

“人主之思,神不驰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厉以诚,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恩也。

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民贫苦而分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生,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夫水浊者鱼噞,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无以异於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老子曰:

“精神越於外,智虑荡於内者,不能治形。

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

故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此言精诚发於内,神气动於天也。

  老子曰: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

至精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命,其於治难矣。

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乎言者也。

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有贵乎见者也。

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

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

故人君好勇,弗使斗争,而国家多难。

其渐必有劫杀之乱矣。

夫人君好色,弗使风议,而国家昏乱,其积至於淫佚之难。

故圣人精诚别於内,好憎明於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

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精至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

故君子者其犹射者也,於此毫末,於彼寻丈矣。

故理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

“悬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诚心不抱也。

故听其音则知其风,观其乐即知其俗,见其俗即知其化。

夫抱真效诚者,感动天地,神逾方外,令行禁止。

诚通其道而达其意,虽无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下赏贤而罚暴。

  老子曰:

“大道无为。

无为即无有,无有者,不居也。

不居者即无处无形。

无形者不动,不动者,无言也。

无言者,即静而无声。

无形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谓微妙,是谓至神。

绵绵若存,是谓天地根。

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字为名。

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

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二德之美,与天地配。

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母。

  老子曰:

“振穷补急则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

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

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乐施,无穷之智,寝说而不言,天下莫知贵其不言者。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也。

著於竹帛,镂於金石,可传於人者,皆其粗也。

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虽博学多闻,不免於乱。

  老子曰:

“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说道。

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於枭呼。

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

同令而行,诚在令外也。

圣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

动於上,不应於下者,情令殊也。

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爱之愈笃者,情也。

故言之用者,变乎小哉;不言之用者,变变乎大哉。

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也。

  老子曰:

“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违其难也。

君子之憯怛非正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

圣人不惭於影,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

故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老子曰:

“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其出之诚也。

唱而不和,意而不载,中必有不合者也。

不下席而匡天下者,求诸己也。

故说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感乎心,发而成形,精之至者,可形接,不可以照期。

  老子曰:

“言有宗,事有本。

失其宗本,伎能虽多,不如寡言。

害众著倕,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故匠人智为不以能,以时闭,不知闭也,故必杜而后开。

  老子曰:

“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异音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夫歌者乐之征,哭者哀之效也,愔於中,发於外,故在所以感之矣。

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矣。

  老子曰:

“人无为而治,有为也即伤。

无为而治者为无为,为者不能无为也。

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人无言而神,有言即伤。

无言而神者载无无言则伤有神之神者。

  文子曰:

“名可强立,功可强成。

昔南荣趎耻圣道而独亡於己,南见老子,受教一言。

精神晓灵,屯闵条达,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

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世,智略天地,察分秋毫,称誉华语,至今不休,此谓名可强立也。

故田者不强,囷仓不满。

官御不励,诚心不精。

将相不强,功烈不成,王侯懈怠,后世无名。

至人潜行,譬犹雷霆之藏也,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进退无难,无所不通。

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若有丧。

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圣人之法,始於不可见,终於不可及,处於不倾之地,积於不尽之仓,载於不竭之府,出令如流水之原,使民於不争之官,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大人行可说之政,而人莫不顺其命,命顺则从小而致大,命逆则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

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无不覆载,日月无不照明。

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

政失於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

政失於夏,荧惑逆行。

政失於秋,太白不当,出入无常。

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乡。

四时失政,镇星摇荡,日月见谪,五星悖乱,彗星出。

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卷三 九守

 

  老子曰: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

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

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

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於俗,不诱於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逆之死,顺之生。

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禀於地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曰: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肧,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

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

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

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

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

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

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

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

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日月失行,薄蚀无光。

风雨非时,毁折生灾。

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由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燻而不息,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

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

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

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

五藏能属於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

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

血气者,五藏之使候。

故耳目淫於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

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故圣人爱而不越。

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