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456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docx

山东高考备考白话诗新诗练习精选含答案

白话诗练习35题

2020年新高考模拟卷山东卷中出现了对白话诗(新诗)的考查,是一个新的题型。

考查白话诗曾在1999年到2002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过,今年以选择加问答的形式重新出现,而且提高了难度。

因此加强对白话诗的备考训练非常必要,所以精选白话诗14首,共35道主客观题型,对白话诗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为学生2020年的高考助力。

一、阅读下面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片段,完成各题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和谐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的倾听

你的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1.诗中写两位诗人听到同一蟋蟀的叫声,其用意是

2.写蟋蟀唱歌的排比句的作用是

3.“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的深刻含义是(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这样反复吟咏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完成各题。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5.“青荇”的意思是什么?

前两节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6.解释“招摇”﹑“甘心”的深意。

招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所选第三节诗中第三,四两句的修辞是

8.诗人在本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旅人投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寒意逼人。

B.第一小节,泛着青光的灯、纷扬的雪花和串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了一幅冬夜降雪图,饱含着诗人的惆怅。

C.第二小节,诗人用“蛇舌”比喻火焰,描写炉火在雪夜中跳跃的摇曳之态,形象地衬托出“室中的冷味”。

D.诗歌整体短小凝练,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10.诗句中的“瘦损”一词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根据时间的提示:

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1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飞翔

宫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开头极力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唏嘘。

B.“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运用比拟手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出绳索对鹰的阻碍和摧残,同时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C.挣脱绳索的鹰最终的结局是其残躯被山河收留,其魂灵被蓝天拥抱,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

D.本诗中的鹰,之所以能强忍身体剧痛,挣脱绳索,一圈一圈地翱翔于蓝天,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

14.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

六、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回环往复,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每节诗首尾响应,每一个诗节都是一个独立的“乐段”,使主题思想不断深化,产生了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B.“一瓢、一张、一片、一朵”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之情深,因为只需有一点就能解思乡之愁。

C.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正衬等修辞手法,直接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D.《乡愁四韵》与《乡愁》在风格上和表现方式上颇多一致,都采用了寄情于物象的手法,都表现了乡愁。

16.结合全诗,试分析诗人为何选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个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选择其中的3个意象分别做具体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18.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19.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思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

“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1.“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将“燃”字换成“爱”或“思念”,好不好?

为什么?

九、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22.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B.诗歌第一节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写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C.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不同于《雨巷》的创作,《偶成》在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中,更多地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23.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26.“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7.如何理解“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十一、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3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31.有人说,此诗并非只是简单的爱情诗,它更包含对人生的感叹。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叉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2.下面对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两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C.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彻底地反映了作者绝望的心情。

33.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3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选取“挂图”“代数”“桨橹”等看似矛盾之物,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

B.第二节中,“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将思念的真切,从内到外,由浅及深,表现得淋漓尽致。

C.最后一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之情都发自内心,源于心灵深处的“思念”。

D.诗歌运用多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思念的滋味,直抒胸臆,艺术地表现了主人公直率坦诚的感情。

35.第二节中的“蓓蕾”“夕阳”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突出了同一祖先同一血脉的感情

2.写蟋蟀之声无所不在,表现思乡之情的普遍。

3.说明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心是永远向着故乡的。

4.①蟋蟀是本诗抒情的载体,反复咏唱可淋漓地抒发内心的激情。

②用蟋蟀是每段内容的核心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由点到面,从内容上得以扩展。

③反复咏唱可使段与段之间呈现扩展——收缩的关系感情有起有伏。

二、5.绿色的水草;比喻,移就。

6.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深刻地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念

7.拟人顶真

8.对康桥的离情别绪

三、9.B(“串缀的珠帘”错误,原诗中“垂下雪的珠帘”是指雪像珠帘一样)

10.“瘦损”有“消瘦”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枕畔的书以人的形象。

残夜梦回,书页犹如人一般变得消瘦,暗写孤馆中旅人的憔悴与孤寂,诗人的惆怅、自怜之情溢于言表。

四、11.D(D项“诗中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说法有误。

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经明确提示。

至于诗中写到“鸟”,是把“我”比拟成了物,以丰富“我”的形象,最后两句诗人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直抒胸臆。

因此,诗里面的两个形象“鸟”和“我”,前者是后者的喻体,这里没有“别人”,只有抒情主人公“我”。

12.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是蓄势;第二节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第二节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使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五、13.B(A项,“诗歌的开头极力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分析不恰当,诗歌开头感情基调是激昂、振奋的,由原诗“一只受伤被缚的鹰/终于挣脱绳索”可知,鹰挣脱了束缚。

C项,“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错误,诗中说“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主要体现了对鹰的崇敬,表达出山河、蓝天对鹰的厚爱。

D项,“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错误,诗中说“为了最后的飞翔/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盘旋着,盘旋着……”可见,根本原因在于对自由的追求。

14.

(1)文中“绳索”象征的是对自由的压制、束缚,“挣脱绳索”、“奋力飞上天空”表达出了诗人对鹰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束缚)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禁锢生命势力的不满。

(2)鹰“向大地倾洒柔情”表达出了鹰对山河、蓝天的深情,“山河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蓝天拥抱它不死的魂灵”,则表达出了山河、蓝天对鹰深厚的爱(情谊)。

六、15.C(C项,“正衬”错,是反衬,如“一瓢、一张、一片、一朵”中“一”,突出的是少,反衬思乡之深。

“直接”错,是委婉、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16.①“长江水”,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母亲的乳汁,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

②“海棠红”,突出了红、鲜艳灿烂。

“乡愁的烧痛”,归期无望,备受思乡之情的折磨。

③“雪花白”,强调白,晶莹剔透,纤尘不染,隐喻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④“腊梅香”,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腊梅”,象征高洁,表达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总之,这些意象都是思乡的代表,是故乡的象征,是思念故乡的情感载体。

表达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七、17.C(C项,“‘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说法错误,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18.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

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19.

(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八、20.C(C项,“诗的第三节……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错误,诗的第三节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愤懑之情。

21.不好。

“燃”字既紧扣题目“炉中煤”,又表达对祖国的炽热之情,用“爱”或“思念”既不能和题目照应,表达的感情也不如“燃”字表达得强烈。

九、22.D(D项,《偶成》在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中,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是错误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昂扬的,作者坚信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只是暂时的,美好的东西绝不会消失。

所以整首诗并没有表现出诋毁徘徊和飘忽凄美,而是作者的思想非常的坚定昂扬。

23.通过抒写“灿烂的微笑”“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十、24.D(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

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

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

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故选D)

25.D(A项,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

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

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

“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理解有误。

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故选D。

26.“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

27.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