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736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docx

《彼得与狼》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彼得与狼》选自省编教材十二册第七课,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交响童话,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

这首交响童话是普罗科菲耶夫应一位剧院经理的请求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

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教学设想:

1、这首乐曲被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从作用上来说,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所具有的音乐鉴赏能力的综合,又是学生对进行后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激励与鼓舞。

所以在课的设计中,应注意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较好结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玩”中掌握已有知识、接触新的音乐知识。

2、全曲长27分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将音乐以片段与精简的形势出现,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后续欣赏。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体验:

1)学生乐于倾听,并愉快地参与“用音乐讲故事”的方式。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索。

  3)通过学习,建构起学生个体的体会,深层次体会真善美、假恶丑及团结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用“倒叙设疑”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设疑”、“解疑”中持续学习的兴趣。

3、知识与技能:

1)接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于音乐表现所起的作用。

  2}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运用已掌握的音乐要素表现作用来提升自己的欣赏领悟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用不同乐器的演绎的音乐主题和与其相应的音乐性格。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并能用持久的兴趣来持续音乐学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1分钟)

a)

  听凯旋主题,想象:

如果这是一队人在行进,那么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知觉欣赏,感受音乐的进行曲风格与辉煌的音效。

b)

  设疑:

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

(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导入新课(了解音乐表现形式,在联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觉欣赏。

)(6分钟)

a)

  交响乐队乐器知识复习1分钟

b)

  出示音乐中的七个角色,并听辨每个形象的主奏乐器(乐器图片出示)及旋律特点。

  i.

  头六个依次简介,并渗透各个音乐形象的相应表现与相关表演。

  

  ii.

  “彼得”重点欣赏,并哼唱旋律

三、

  听音乐,演故事(听第一段音乐,熟悉相应音乐旋律,为深入欣赏做好准备)(4分钟)

分五组,老师为小鸟,学生依次为彼得、猫、鸭子,爷爷、各自在听到相应的音乐时有所反应:

  i.

  听出这是自己的音乐

  

  ii.

  会随着音乐做律动,体现分组群体性活动,增加趣味性和音乐体验。

  

  iii.

  老师引导下,在鸭子与小鸟处作展开。

(感受两条旋律的交织进行,既是对感知创作手法的渗透,又是对音乐情节展开的理解)

四、

  听音乐,说故事(在“聆听音乐”“讨论情节”“联想画面”“思考道理”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相关音乐要素在表现故事情节时的变化,并自主地领悟故事中所传递的勇敢、正义、安全、善良的主题)(5分钟)

a)

  从老爷爷的劝告中引入狼,预示矛盾冲突

b)

  听狼的音乐,说音乐特点,再启发想象,和平环境将会受到冲击,会怎样呢?

——启发想象和讨论(自己讨论一些时间)

c)

  狼来了,猫会怎样:

听猫上树的音乐,感知音乐加速、上行等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d)

  那小鸟会怎样呢:

1、学生想象

  2、听狼抓小鸟,小鸟灵巧地飞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e)

  那么小鸭子呢:

1、学生想象

  2、听小鸭子在慌乱中竟跳出池塘最终被吃掉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并感悟小鸭子由于其自由与不镇定所导致的后果。

f)

  这时的彼得会怎样:

1、学生想象

  2、彼得还会更有作为——听彼得镇定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五、

  抓狼(从音乐因素的变化感知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在“听”“演”过程巩固对音乐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巩固)(5分钟)

a)

  解说,彼得等该如何办,引出团结、巧计、放绳、套牢、挣扎的情节,让学生简单模仿声音

b)

  听抓狼的音乐

c)

  听后分析

d)

  再听并分角色表演,老师提示,营造高潮

e)

  猎人抓狼

六、凯旋音乐,首尾呼应(由知觉欣赏上升到情感欣赏阶段)

七、出示课题(2分钟)

作曲家介绍(照片、简单生平)揭题: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曲家的愿意图——结合真善美教育

八、听故事精简版(11分30秒)

f)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回忆已接触过的音乐知识

g)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小范围内展开“你有什么收获”的小结

h)

  在凯旋乐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智欣赏阶段

九、小结(2分钟)

i)

  小结:

引申出原作,对本课的知识点作小结,送cD进行后续欣赏

j)

  在彼得的音乐声中结束

  

  

  

愿艺术音乐常驻学生心间

——教《彼得与狼》有感

  

  [背景分析]

本文借用“艺术音乐”一词,试图将所阐述的内容既区别于通俗流行音乐又不仅仅指古典音乐,而是一切优秀的、有意思的、能引发人进行思考的音乐。

我们知道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古典音乐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所喜爱。

可以这么说,古典音乐是音乐学习的根,是进行一切音乐鉴赏活动的本。

作为音乐教师,将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艺术音乐带入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根”有“本”的进行音乐学习,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

如何将艺术音乐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以背景与相关延伸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进行后续学习,让艺术音乐常驻学生的心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于教学设计]

我在上这一课时,思考了几个问题:

首先,这首乐曲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如何能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感悟真善美的主题;其次,这首乐曲篇幅较大,全曲连音乐带解说总共27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并自主地进行欣赏;再次,交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响”这一形式带入学生的音乐世界,让他们接受并喜爱;最后,针对六年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选择的对待通俗音乐,并维持对艺术音乐的热情。

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条“听——说——演——想”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接受艺术音乐。

  

  

[案例分析]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学生入境。

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

故事层层深入,学生在不断设疑、不断解疑中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去表现故事,从而达到主动聆听的效果。

二、有层次地安排聆听。

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一次在课堂的开始,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聆听;第二次在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智欣赏。

三、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四、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

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真善美”。

五、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

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意义与唯美的表现力。

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拓展]

由上这一课我想到了:

1、通俗流行音乐正因为如此受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段学生)的青睐,正是由于其多渠道的流传、易于传唱的旋律及通俗明了的主题,刚巧符合十二、三岁的学生渐渐成熟的心智和日益加强的情感表现需求的需要。

2、古典音乐、轻音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以及一些有价值的通俗音乐因为种种原因传输不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里,或者说传输到学生面前时,他们不习惯去听。

3、学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老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

所以,新的时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艺术音乐作品如数家珍,那么不知不觉地就会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熏陶中,也就逐渐习惯了这种艺术,从而也会去关注身边的艺术音乐。

  

[总结]

愿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音乐爱好者,做一个有广阔胸怀的音乐欣赏者,做一个有高尚理想的音乐追随者。

愿艺术音乐常驻学生心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