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832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9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docx

部编三下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

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

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是选一个传统节日,一个语文园地。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排的,要读懂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知识,习作要选一个传统节日为题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积累本单元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字音、辨字、释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优美语句。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理解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了解传统文化,想象其情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激发情感,感受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调条理,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

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措施: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帮助理解课文。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教学时,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使学生获得感受,认真学习传

统文化知识。

学具准备:

课文朗读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3课时《纸的发明》2课时《赵州桥》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3.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

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宋朝老百姓过春节的古诗。

2.走进作者: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学习字词

1.出示会认字和多音字,引导学生识记。

2.理解词语。

3.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旧:

一竖在左边、不要写错位置,日字的横折起笔稍轻、转折时要顿笔、竖要重、往稍左收。

符:

竹字头要扁小,亻的撇稍长竖要短,寸字的横要长、收笔稍向上拉。

三、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串珠问题:

这首诗写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

(1)诗意: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2)这首诗写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

(3)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

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

“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意思是:

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4)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核心问题)(课后第2题)

这首诗写的春节。

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3.积累

你知道春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示例:

剪贴窗花、拜年、发压岁钱、除尘……

五、课堂小结

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2.小结:

《元日》这首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

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

有什么习俗呢?

2.走进作者: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二、学习字词

1.理解词语。

2.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魂:

云字窄小,鬼字上窄下宽、下边撇从日字上横处起笔、竖弯钩在下横处、稍宽大、厶不能丢。

酒:

酉字上横稍长,下框稍窄,里边的撇和竖弯不要写成两竖,下边有一短横不能丢。

牧:

牛字上横短、下横变为提、稍长、中竖要长,攵下边的撇稍轻、捺要重。

三、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串珠问题:

《清明》这首诗写的什么节日?

你还知道这个节日的什么习俗?

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

(1)诗意: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2)《清明》这首诗写的什么节日?

你还知道这个节日的什么习俗?

清明节。

这个节日主要是给去世的亲人扫墓、春游。

(3)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

这两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交代了时间、场景、心情。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找个地方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诗的后两句:

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浑身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男人站在路边,满脸疲惫,向着远方的路面眺望,恰巧有一个小牧童骑着牛走过来,这个人急忙上前打躬作揖请教哪儿有店家可以休息喝酒的?

这个牧童却微微一笑并不说话,只是抬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

(4)阅读方法解密: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5)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核心问题)(课后第2题)

清明节。

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五、课堂小结

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2.小结: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写得自如之极。

景象十分清新,意境优美、兴味隐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默写《清明》一诗。

2.走进作者:

王维:

(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学习字词

1.出示会认字和多音字,引导学生识记。

2.理解词语。

3.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独:

犭旁要窄长、弯钩行笔由轻变重、呈弧形,虫字口扁宽、居中,末笔点要重。

异:

上边要窄扁、扁框封闭,下横要长、位置靠上,左撇右竖、稍分开。

三、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串珠问题:

(1)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2)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

(1)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串珠问题1)

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

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2)诗意: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3)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

体会到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不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指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对家的思念;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诗的后两句:

后两句描写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对着远方说:

“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王维正站在远方眺望着家乡的方向说:

“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可是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

”一行清泪顺脸而下。

(4)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核心问题)(课后第2题)

重阳节。

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5)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串珠问题2)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3.主题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传统节日诗歌诵读会”吧!

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2首写传统节日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

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4.一课一法一练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古诗也不例外。

(2)举例:

比如古诗《元日》要表达春节的喜庆,万象更新的意思,于是写人们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新对联(用新桃换旧符)这些传统喜庆的习俗,还写“春风送暖”,“曈曈日”这些自然变化景象,这样春节喜庆、万象更新的情景就自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3)练一练:

读古诗《清明》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这个主题写清楚的?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这个时候不能回家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

行人自然想:

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这样就写清楚了《清明》的表达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

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2.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六、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乞巧》、《生查子•元夕》。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明白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4.朗读课文,体会我国造纸术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明白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我国造纸术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课文去了解一下。

2.走近作者:

蔡伦(公元62年—121年)字敬仲,湖南耒阳人。

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

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宫,时约15岁。

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公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

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他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有着巨大贡献,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

课文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畅所欲言)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让学生读一读,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练一练。

3.指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4.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伟:

韦字中间一横稍短,横折钩的横要长、折要短、行笔有力,中间一竖要长。

保:

口字要窄小,木字要宽大、一横要长、位置靠上,捺收笔要有力。

欧:

右框要窄长、里边点长有力,人字撇稍短、捺要长、收笔要重。

洲:

州字首笔是垂点、由轻到重向左下顿笔,其它两点是侧点,第二笔是竖撇,中间竖最短。

5.练一练:

巩固词义理解。

6.理解词语。

四、梳理结构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2.说一说: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国造纸术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二、品读释疑

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核心问题: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造纸术的发明经历哪些过程?

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串珠问题:

(1)读课后“资料袋”,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己认识的纸。

(2)用“什么时间做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完成课后第一题。

(3)在课文中找出说明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具体生产过程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发明影响了全世界?

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造纸术的发明经历哪些过程?

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2)读课后“资料袋”,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己认识的纸。

(3)用“什么时间做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1自然段:

总说造纸术的意义;

第2自然段:

早在几千年造纸方法发明以前人们将文字先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刻在竹片木片上,再后来写在帛上;

第3自然段:

西汉时代懂得用麻造纸;

第4自然段:

东汉时代,蔡伦改进造纸术;

第5自然段:

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的发展。

课后第一题

造纸方法发明之前

a.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

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作者告诉人们文字发明早于纸的发明。

b.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但是”笔锋一转,写出这种做法的不足。

c.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先写“帛”上写字的好处,克服了竹片、木片上写字时阅读、携带、保存的不便。

“但”“只有”点出“帛”书写的缺点。

想一想: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写这段有什么作用?

这段写的是纸发明前人们记录、阅读、携带、保存文字的不便,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在“纸”上的探索不断,也使得纸的发明显得非常迫切,正是因为这些探索使得后来的纸的发明水到渠成。

也与后文“……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呼应,为后面蔡伦改进造纸术做了铺垫。

西汉时代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西汉时代懂得用麻造纸及麻纸书写的缺点。

(4)阅读方法解密:

列图表整理课文的写作顺序。

(5)在课文中找出说明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具体生产过程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后第2题)

东汉时代: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a.这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具体造纸过程,语言的表述感受到制作材料的易得,制作过程的简单。

一个“;”,一个“再”写出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具体生产过程分为两步。

我体会到: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搬运和保存也方便,蔡伦真聪明……

b.仿写: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上面一段话写出造纸具体过程。

请你用上“……,……再……”写做一件事的过程。

示例:

早上起来,我先穿好衣服,再洗脸、刷牙。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写蔡伦造纸术流传下来的原因。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我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朝鲜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中国人太伟大了,竟然用这么容易找到的便宜材料做出这么实用的纸来,以后我们写东西、阅读、搬运、保存再也不发愁了。

(6)练一练:

掌握文章内容。

(7)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发明影响了全世界?

四大发明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还有锯子、石拱桥、木匠不用钉子而用榫卯结构……。

3.主题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组织一次“我为四大发明代言”的活动。

选择一种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

可以画图表,可以图文并茂讲解。

示例:

我为指南针代言。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它是根据物理学上磁学原理研制而成。

它最早发明于何时,是谁人发明的,无从考证,但是知道它的发明不是一个人实现的。

谈到指南针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战国时代,当时有一种称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针的雏形。

宋代出现了水针,作用都是一样的……

4.一课一法一练:

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句子

(1)写一件事情要有条理,往往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来串联句子。

这样的词语一般成组出现,串联的句子先后顺序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有“首先……然后……再……最后……”“……再……”“首先……后来……”等,如: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举例:

孔子学琴,他首先学会了曲谱,然后掌握了弹奏技巧,再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最后琴艺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句子中“首先……然后……再……最后……”就是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这样写就将孔子学琴的四个步骤表达清楚了。

(3)练一练:

请你用上“先……再……最后……”写做一件事的过程。

三、本课小结

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了解国情历史,具有文化自信,尊重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2.小结: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经过,明白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赞颂了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能按时间先后顺序理出课文的条理。

四、结构图示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印刷术》、《榫卯结构》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把纸的发明的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横、省、爪”,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怎样围绕“美观”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认识过渡句。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能抓住关键词语介绍赵州桥。

6.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的宝贵历史遗产,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充满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横、省、爪”,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怎样围绕“美观”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认识过渡句。

3.能抓住关键词语介绍赵州桥。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