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889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

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

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这些变化说明了

A.地方势力的扩大B.中央集权的强化C.监察体制的完善D.封建吏治的腐败

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

当时的汉

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

5.孟子说: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

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

这说明南宋理学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6.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产自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曾长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流通。

在之后的历次赔款中银元改为银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英镑取代银元的地位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C.清政府银元储备减少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

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

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

其职责是

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

这种文官制度

A.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B.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8.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9.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

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10.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这表明中共意在

A.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B.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C.停止内战、联蒋抗日D.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11.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1937-1945年,消费合作社在全部合作社中所占比例由0.4%上升到

14%。

消费合作社主要承担粮食、食盐、火柴等日用品的专卖任务,每种商品价格均低于市价,差度在5.55%至58%不等。

据此可知

A.国民政府曾尝试过社会主义改造B.消费合作社利于抗战时的经济稳定

C.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得以实现D.国共合作影响到了国民政府的政策

12.《说文解字·序》载: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

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B.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C.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D.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13.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

“这个国度”是指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4.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

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活力增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D.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15.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

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

A.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D.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16.罗马法中规定:

“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

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

”该条款反映了

A.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B.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C.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D.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17.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制约。

另外,美国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

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直接民主B.权力多元与制衡C.全民决策D.多党合作与监督

18.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

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19.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提倡“人权”,否定“神权”。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天主教会是维护封建神学的工具B.资产阶级反对信仰上帝

C.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D.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20.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

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

《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

制度。

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B.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21.有人说:

“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

想界的精神气候。

”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幻想的探索精神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2.《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23.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人分配状况。

据此可知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24.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这主要说明了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

分,共计52分)

2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

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

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

……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

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

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

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

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

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

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

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

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

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4分)综合上

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5分)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

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

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文人们的极高赞誉,广大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

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

民谣、俗语、俚语、古等,通俗易懂。

材料二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

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补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

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

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28.(15分)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28题A、B、C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能“内定周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新学事业。

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3

 

处,同时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置劝学总董1人,劝学员数人,办

理地方学务。

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

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

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緒所书匾额各一方。

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整师显然无法胜任声光电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

——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新学事业。

(7分)

B.[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

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程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9分)

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阮元(1764~1849年),生于扬州府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

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为日后的学业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阮元的家乡扬州府地处南北大运河咽喉之要津,讲学与办学之风甚盛,外地文士与当地士人结合,切磋学问,既培养了人才,也造成文凤兴盛。

阮元在家乡有机会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及与友人研讨学问,离开故里也能向乡前辈讨救。

阮元是一个勤奋的人,聪明好学,在读书时多少注意学以致用,不间断地研究学问,在治学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不是为标新立异而创异说。

经学、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历算学、史学、地理学、校勘学,无不涉猎,尤专于经学,编撰有《掌经室集》、《畴

人传》、《十三经校刊记》、《经籍幕话》《积古斋钟鼎弃器款识》《国史儒林传》等

巨著。

李元度说:

“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而其人又必聪明早达,扬历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卉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若仪征相国,真其人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阮元取得突出的学术文化成就的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阮元学术文化成就的影响。

(9分)

 

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

分,共计52分)25.(15分)

⑴.原因:

工业革命的推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带动;便利的就业机会;城市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美利坚民族高度流动性特征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

⑵.影响:

提高了重庆的政治地位,重庆成为全国军政中心;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使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重心;使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重庆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化。

(4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4分)特点:

中国:

抗战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政治形势的影响;工业布局从上海为重心的东部向重庆为重心的西部转移。

(2分)美国:

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非内生型的;社会流动性大。

(3分)

26.(10分)

(1)同:

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1分)不同:

内容与主题不同:

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题材范围不同:

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创作语言不同:

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

(6分)

(2)原因:

莎士比亚作品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语通俗等特点,便于传播;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永恒价值;17世纪以后的殖民扩张,使英语覆盖的地域剧增,莎士比亚的作品随之扩大了影响力,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东西方文化的

 

碰撞、交流逐渐增多。

(3分)(任答3点即可)27.(12分)

示例一:

论题:

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4分)

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路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

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结合材料2分)。

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

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史实2分)。

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观点)。

(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二:

论题: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4分)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

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结合材料2分)。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结合史实2分)。

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

(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示例三:

论题:

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4分)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史实),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结合材料)。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史实2分)。

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结合材料2分)。

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

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

(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四:

(仅依据一则材料,最高可得6分):

马戛尔尼访华(1分)

18世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18世纪中后

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史实2分)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

府遣马戛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结合材料2分)。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

业革命发展的产物(观点1分)。

(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可供选择的角度:

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

28.(15分)

 

A.⑴措施:

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派人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奖励捐资助教;创办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8分)

⑵简评:

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进程;(6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怡。

(1分)B.⑴历史背景:

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

(6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

⑵现实意义:

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9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C.⑴因素:

早期良好教育的培养;个人努力且善于学习,浓厚的学风氛围的熏陶;得到了前辈的有力指导。

(6分)

⑵影响:

成为研究阮元学术思想和成就的直接资料,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宝贵资料,也是方便研究者利用的工具书,为我国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