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933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docx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

1总则

1.0.1为规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

1.0.2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岀人口等繁华地段。

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岀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型,或I、U、山、W、V五小类。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类型

设计转运量(t/d)

用地面积

与相邻建筑间隔(m)

绿化隔离带宽度(m)

大型

I类

1000〜3000

三20000

仝50

仝20

U类

450〜1000

15000〜20000

仝30

仝15

中型

山类

150〜450

4000〜15000

仝15

仝8

小型

W类

50〜150

1000〜4000

仝10

仝5

V类

三50

三1000

仝8

仝3

注:

1表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H、山、W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

QD=Ks•Qc

(2.2.4)

式中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Ks—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Qc—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1.3〜

1.5。

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C={n•q/1000}(2.2.5)

式中n—服务区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人均垃圾排放量[k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于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与总规摸相匹配。

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r=m•Qu(2.2.6-1)

m=[Qd/Qu](2.2.6-2)

式中Qr—由若干转运单位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m—单个转运单位的转运能力,t/d;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l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最大不应超过1.

0k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3.0km以,最大不应超过

5.0k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3.0.1转运站的总体布局应依据其规模、类型,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

总平面布置应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能有效抑制污染.

3.0.2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应为后续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3.0.3转运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

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污水导排.

3.0.4转运站的主体设施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

2转运车间卸、装料工位应满足车辆回车要求。

3.0.5转运站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I计量设施应设在转运站车辆进岀口处,并有良好的通视条件,与进口厂界距离不应小于一辆最大运输车的长度。

2按各功能区通行的最大规格车型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与作业场地面积,

3站宜设置车辆循环通道或采用双车道及回车场。

4站垃圾收集车与转运车的行车路线应避免交又。

因条件限制必须交叉时.应有相应的交通管理安全措施。

5大型转运站应按转运车辆数设计停车场地,停车场的形式与面积应与回车场地综合平衡。

其他转运站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6转运站绿地率应为20%〜30%,中型以上(含中型)转运站可取大值;当地处绿化隔离带区域时,绿地率指标可取下限。

3.0.6转运站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I用地面积宜为总用地面积的5%^8%o

2中小型转运站可根据需要设置附属式公厕.公厕应与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互不干扰。

站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填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的有关规定。

4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4.1转运工艺

4.1.1二垃圾转运工艺应根据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要求及当地特点确定。

4.1.2转运站的转运单元数不应小于2,以保持转运作业的连续性与事故状态

下或岀现突发事件时的转运能力。

4.1.3转运站应采用机械填装垃圾的方式进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I有相应措施将装载容器填满垃圾并压实,压实程度应根据转运站后续环节(垃圾处理、处置)的要求和物料性状确定。

2当转运站的后续环节是垃圾填埋场或转运混合垃圾时,应采用较大压实能力的填装/压实机械设备,装载容器的垃圾密实度不应小于0.6t/m3:

3应有联动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

4应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都密封良好。

4.1.4转运站在工艺技术上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设置垃圾称重计量装置;大型转运站必须在垃圾收集车进岀站口设置计量设施,计量设备宜选用动态汽车衡。

2在运输车辆进站处或计量设施处应设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井进行垃圾来源、运输单位及车辆型号、规格登记。

3应设置进站垃圾运输车抽样检查停车检查区。

4垃圾卸料、转运作业区应配置通风、降尘、除臭系统,并保持该系统与车辆卸料动作联动。

5垃圾卸料、转运作业区应设置车辆作业指示标牌和安全警示标志。

6垃坂卸料工位应设置倒车限位装置及报警装置。

4.2机械设备

4.2.1转运站应依据规摸类型配置相应的压实设备。

4.2.2多个同一工艺类型的转运单元的配套机械设备,应选用同一型号,规格。

4.2.3转运站机械设备及配套车辆的工作能力应按日有效运行时间和高峰期垃圾量综合考虑,并应与转运站及转运单元的设计规模(t/d)相匹配,保证转运站可靠的转运能力并留有调整余地。

4.2.4转运站配套运输车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

式中:

nv—配套的运输车数量;

Qu—单个转运单元的转运能力,t/d;

qv—运输车实际载运能力,t;

m—转运单元数;

nT-运输车日转运次数;

卩—运输车备用系数,取g=1.1〜1.3。

若转运站配置了同型号规格的运输车时,g可取下限值。

4.2.5对于装载容器与运输车辆可分离的转运单元,装载容器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叫=—1

式中:

nc—转运容器数量;

m—转运单元数;

nv-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

4.3其他设施设备

4.3.1大型转运站可设置专用加油站。

专用加油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GB50156的有关规定。

4.3.2大型转运站宜设置机修车间,其他规模转运站可报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考虑设置机修室。

5建筑与结构

5.0.1转运站的建筑风格、色调应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协调。

5.0.2转运站的建筑结构形式应满足转运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拆换与维护的要求。

5.0.3转运站的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证垃圾转运作业对污染实施有效控制或在相对密闭的状态下进行。

2垃圾转运车间应安装便于启闭的卷帘闸门,设置非敞开式通风口。

5.0.4转运站地面(楼面)的设计,除应满足工艺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GB50037的有关规定。

5.0.5转运站宜采用侧窗天然采光。

采光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

5.0.6转运站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GBJ16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GB50140的有关规定。

5.0.7转运站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057的要求。

6配套设施

6.0.1转运站站通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站各功能区最大规格的垃圾运输车辆的荷载和通行要求。

2站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m,大型转运站站主要通道宽度应适当加大。

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道路的荷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GBJ22的有关规定。

3进站道路的设计应与其相连的站外市政道路协调。

6.0.2转运站可依据本站及服务区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配置备用电源,大型转运站在条件许可时应设置双回路电源或配备发电机,中、小型转运站可配备发电机。

6.0.3转运站应按生产、生活与消防用水的要求确定供水方式与供水量。

6.0.4转运站排水及污水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l应按雨污分流原则进行转运站排水设汁。

2站场地应平整,不滞留渍水;并设置污水导排沟(管)。

3转运车间应设置收集和处理转运作业过程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和场地冲洗等生产污水的积污坑(沉沙井)。

积污坑的结构和容量必须与污水处理方案及工艺路线相匹配。

4应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

6.0.5转运站应配置必要的通信设施。

6.0.6中型以上规模的转运站应设置相对独立的独立办公设施;小型转运站行政办公设施可与站主体设施合并建设。

6.0.7转运站应配备监控设备;大型转运站应配备闭路监视系统、交通值信号系统及/对讲系统等现场控制系统;有条件的可设置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

7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7.1环境保护

7.1.1转运站的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必须与转运站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启用。

7.1.2中型以上转运站应通过合理布局(构)筑物、设置绿化隔离带、配备污染防治设施和设备等措施,对转运过程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防治。

7.1.3转运站应结合垃圾转运单元的工艺设计,强化在卸装垃圾等关键位置的通风、降尘、除臭措施;大型转运站必须设置独立的抽排风/除臭系统。

7.1.4配套的运输车辆必须有良好的整体密封性能。

7.1.5转运作业过程产生的嗓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7.1.6转运站应根据所在地区水环境质量要求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具体条件,确定污水排放、处理形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7.1.7转运站的绿化隔离带应强化其隔声、降噪等环保功能.

7.2安全与劳动卫生

7.2.1转运站安全与劳动卫生应符合现国家标准《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12801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规定。

7.2.2转运站应在相应位置设置交通管制指示、烟火管制提示等安全标志。

7.2.3机械设备的旋转件、启闭装置等零部件应设置防护罩或警示标志。

7.2.4填装、起吊、倒车等工序的相关设施、设备上应设置警示标志、警报装置。

7.2.5转运作业现场应留有作业人员通道。

7.2.6装卸料工位应根据转运车辆或装载容器的规格尺寸设置导向定位装置或限位预警装置。

7.2.7大型转运站应设置专用的卫生设施,中小型转运站可设置综合性卫生设施。

7.2.8垃圾转运现场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劳保用品。

7.2.9在转运站应设置消毒、杀虫设施及装置。

8工程施工及验收

8.1工程施工

8.1.1转运站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1.2在转运站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设什文件和招标文件编制并向业主提交施工方案。

8.1.3施工单位应按施工方案和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准备,并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和场地条件合理安排施工场地。

8.1.4工程施工应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和经审核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

8.1.5转运站工程施工变更应按经批准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

8.1.6工程施工使用的各类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8.1.7从国外引进的转运运输设备及零部件或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与设计文件及有关合间要求一致;

2应与供货商提供的供货清单及技术参数一致;

3应按商务、商检等部门的规定履行必要的程序与手续;

4应符合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8.2工程竣工验收

8.2.1转运站工程竣工验收应按设计文件和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进行。

8.2.2转运站工程竣工验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施工验收通用规》GB50231及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械设备验收应符合本规第4章的相关要求。

2建筑工程验收应符合本规第5章的相关要求。

3配套设施验收应符合本规第6章的相关要求。

4环境保护工程验收应符合本规第7.1节的相关要求。

5安全与卫生工程验收应符合本规第7.2节的相关要求。

8.2.3转运站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准备下列文件、资料:

1竣工验收工作计划。

2开工报告、项目批复文件;

3工程施工图等技术文件;

4工程旅工(重点是隐蔽工程、综合管线)记录和工程变更记录。

5设备(重点是转运装置)安装、调试与试运行记录;

6其他必要的文件、资料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

目次

1总_则22

2选址与规模23

2.1选址23

2.2规模23

3总体布置27

4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29

4.1转运工艺29

4.2机械设备32

4.3其他设施设备33

5建筑与结构34

6配套设施35

7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37

7.1环境保护37

7.2安全与劳动卫生38

8工程施工及验收39

8.1工程施工39

8.2工程竣工验收39

1总则

1.

0.

1本条明确了制定本规的目的.编制本规的目的在于加强和规

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的规化管理,

进而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1.

0.

2本条明确了本规的适用围。

1.

0.

3本条规定转运站的规划、设汁、建设除应执行本规外,还

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本条明确转运站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荃本要求.若转运站所在区域的城市总体规划未对转运站选址提岀要求或尚未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则其选址应由建设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土地、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进行,或及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2.1.2本条明确了不适合转运站选址的地方。

转运站选址应避开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以及影剧院、大型商场岀人口等繁华地段,主要是避免造成交通混乱或拥挤.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岀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转运站选址避开邻近商场、餐饮店、学校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主要是避免垃圾转运作业时的二次污染影响甚至危害,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从建筑结构或建筑形式上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或完番。

2.1.3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均适用于运距远、运量大的场合。

在这种情况下,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其规模类型应是大型的,其设计建造必须服从特定设施的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与要求。

2.2规镇

2.2.1关于转运站的用地指标,改、扩建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2.2.2转运站的设计需综合考虑街区类型、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质量要求等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关于转运站的类型:

1转运站可按其填装、垃圾动作方式分为卧式和立式;可按是否将垃圾

压实划分为压缩式和非压缩式;压缩式又可按填装压实装置方式分为刮板式和活塞式(推板式)等;还可按垃圾压实过程在装载容器或外完成分为直接压缩(压装)式和顶压式等等。

转运站可根据其服务区域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或其从属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需求,在

进行垃圾转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储存、分选、回收等项功能,成为综合性转运站.上述各类转运站的基本工艺技术路线相似,如图I所示。

H1(—级)垃敘转运艺tut

通常把转运站之前的收集运输称为"一次运输”;而把转运站之后的转运输过程为“二次运输”。

2转运站还可根据运距与运输量的需求,建成二级转运系统.在此系统中,垃圾经由两级功能、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同的转运站的两次转运后,被运至较远(通常不小于30km)距离外的垃圾处理厂(场)。

二级转运系统的基本工艺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小勺垃锻

AM

尺远站1

■i次・丹站|

三就运・

厂⑷

出2二级垃圾转込系扯工艺貉线

通常,把一级转运之前的收集运输物称为’一次运输”;把一级转运之后、二级转运之前即垃圾由中小型转运站运往大型转运站的运输过程称为“二次运输”;而把二级转运之后即垃圾由大型转运站运往垃圾处理厂(场)的运输过程称为’三次运输”。

3一级或二级垃圾转运系统的确定当垃圾收集服务区距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较远(通常不小于30km),且垃圾收集服务区的垃圾量很大时,宜采用二级转运模式。

4两种转运模式及转运设施、设备的主要特点和差别常规(一级)的转运站的规摸及有关指标可按表2.2.1选择,通常是H、山、W类.其配套的二次运输车辆可以是中型、大型(有效载重从几吨到十几吨,箱体容积从几立方米到几十立方米)。

但二级转运站必须是大型规模,与其配套的三次运输车辆通常是超大型集装箱式运输车(有效载重通常在15t以上,箱体容积大于24m3)。

一般情况下,可按平均服务半径1〜3km的垃圾收集量设定转运站规模类型.若转运站上游主要采用人力收集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取偏小值;若转运站上游主要采用机械收集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取偏大值.

2.2.4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即一年中垃圾最大月排放量与平均月排放量的比值.依据调研及实测数据取1.3〜1.5.

2.2.5人均垃圾排放量亦可参照周边地区或城镇取值.

服务区实际服务人数包括流动人口。

2.2.6转运单元/转运线是指转运站,共备垃圾装卸、转运功能的主要设施/设备。

各转运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工作能力不仅应与总规模相匹配,还应按规化、标准化原则,设定在同一技术水平,便于建造和运行维护,节省投资和运行成本.

2.2.7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运输主要是指三轮车、两轮板车等.

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主要指I〜3t的收集车。

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主要是指采用5〜8t后装式压缩运输车将逐点收集的垃圾直接运往处理厂(场).

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以形成转运设施和(尤其是)专用运输车辆的经济规模;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级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很远且垃圾收集服务区的围较大时(服务半径远超岀30km),要考虑在服务区外围靠近垃圾处理设施的一侧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无论从优化填镇市容环境和防治二次污染,还是从改善生产作业条件、保护现场工作人员考虑,人力收集、清运垃圾的方式都应逐步淘汰。

因此,转运站的设计应能满足随着城市建设及旧城改造的进行而逐步实现垃圾收集、清运机械化的需要.

3总体布置

3.0.1转运站的总体布局应依据其采用的转运工艺及技术路线确定,充分利用场地空间,保证转运作业.有效抑制二次污染并节约土地.

3.0.2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设计时应为后续建设容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分期建设预留场地必须能满足工艺布局的要求,应相对集中。

3.0.3应充分利用站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转运站的工艺布置.对于高位卸料、设置进站引桥的竖向工艺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和场地空间非常重要.

3.0.4本条明确了平面布置中关于主体设施的要求。

将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布置在场区远离邻近建筑物的一侧,可增加中间过渡段及隔离粉尘、嗓声的效果。

转运站卸.装料工位的车辆回车场地应按照岀现车辆集中抵达时的不利情况考虑.

3.0.5本条明确了平面布置中关于配套工程与辅助设施的要求。

应按转运站进岀的最大规格车型(转运站下游的转弯半径最大的运输车中)的要求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与作业场地面积.

转运站宜设置车辆循环通道或采用双车道及回车场解决站车辆通行问题.

为保障进岀的收集/运输车在站畅通,转运站应形成车辆循环通道;若条件限制不能设置循环行车线路或转运站规模较小、车辆较少时,可采用双向车道结合回车场的形式解决站通行问题.

对中型及其以上规模的转运站提岀较高的绿地率要求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转运垃圾量较大,因而潜在的环境污染危害较大;二是其场地有效利用率较高,因而场地可用于绿化的比例更大。

3.0.6本条明确了平面布置中关于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硬的要求.

小型(W、V类)转运站宜将行政办公或管理设施附属于主体设施一并建造.

根据需要在转运站设置面向杜会(或外部共用)的附属式公厕,或者将公厕与转运站共建,可解决环境卫生设施征地困难,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类公侧应设置在转运站面路的一侧,并与站的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以免互相干扰(转运车辆通行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场地污染,等等);站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规定,另行计算。

大型转运站因转运繁忙及进岀站车辆频繁,不宜建造面向社会的公共厕所•

4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4.1转运工艺

4.1.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