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950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docx

福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说明性文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读书宜循序渐进

刘忠全

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

南宋学者朱熹曾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

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

”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

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

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

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求学问必须先打好基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B.第④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从反面强调读书必须做到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C.所有追求读书速度的人,都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

D.文章最后一段是结论,强调了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第③段中加点字“空中楼阁”指什么?

(3分)

 

3.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循序渐进的读书带来的好处。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关注人

侯长林

  ①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教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教学形态,提高教育效率、管理水平和改善教育的评价方式;有专家认为未来学习中心将会出现走向个性化、丰富化、弹性化、定制化、混合化、多元化、双轨化、过程化、开放化和幸福化十大特征;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校的教育体制产生冲击等等。

②而现实的学校教育已经明显地受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了,比如人工智能实验室、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的打造,以及在线课堂、个性化电子辅导、电子书包等,已经如潮水般涌进校园,在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③首先,人工智能对技能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最大的还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中所涉及的技能及其传授方法,应该都是机器人能够学习和掌握的,并且会比人类本身掌握得更精准。

  ④其次,受到冲击的是知识教育。

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知识储备量、知识传播速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将带来新的可能,并超越人类的力量。

从这些发展趋势推测,知识教育中有关知识及其传授工作都可能被机器人取代。

  ⑤再次,受到冲击的是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中的“智能”二字体现的就是对人的智慧的学习和模仿。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智能机器人产业是大力发展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之一。

智慧教育所涉及的智慧及其传授智慧的方法,机器人也可以取代。

⑥但是只要我们调整教育的工作重心,做教育能够做而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那么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教育,反而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其使命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做得更好。

  ⑦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越来越轻松地学习技术、知识和智慧,把教育重心转移到人工智能不能进入的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中来。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时代将推动教育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成长。

  ⑧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成长,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

教育的价值就主要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与关注上,可以说“教育中没有什么比对人的关注、对灵性的培育和养护更具有价值”。

  ⑨客观地说,尽管教育理论界不断呼吁教育重视人,渴望教育回归本真,但是收效不大。

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学生很快掌握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术、知识和智慧,教育就可以不在这些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就有时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⑩当然,教育重心由人工智能可以占据的领域向其不能到达的领域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当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到来,开始推动教育重心转移到关注“人”本身,教育的新时代也就开始打开。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应用,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也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B.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必然会引发全面性、颠覆性、革命性的变革。

C.技术、知识和智慧的传授确确实实在当前还是教育所要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D.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能、知识和智慧,而是充实其精神世界。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3.阅读第③~⑤段,说说人工智能给哪些教育带来了冲击。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①俗语说: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这并非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②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敌我”,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稳态和健康。

  ③免疫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

先天性免疫是一种无选择性排斥、清除功能,是免疫系统的“先遣队”,它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外部屏障包括皮肤及其附属物以及皮肤黏膜分泌物等。

内部屏障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液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组成。

适应性免疫则发生在先天性免疫之后,是免疫系统的“王牌军”,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执行,其中B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而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

  ④记忆性CD8阳性T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免疫系统的“得力战将”之一,其数量原本很少,在儿童时期,当身体接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或者人工疫苗的免疫刺激时,这些细胞才会逐渐成熟并增加,以对抗和清除未来生活中病毒和癌变细胞对人体的侵袭。

  ⑤明尼苏达大学免疫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他们将野生成年小鼠和无菌环境下饲养的实验室成年小鼠在自然环境中共同饲养两个月后发现,野生成年小鼠一直保持强壮的身体状态,免疫系统复杂且强大,而来自实验室的小鼠在这期间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它们中许多很快生病,其中20%死亡,但是生存下来的实验室小鼠随后变得强壮起来。

当给这些“幸运儿”感染李斯特菌时,这些实验小鼠可以很好地应对细菌的感染,而未经过自然环境刺激锻炼的实验室小鼠则不能。

免疫学分析发现,这些实验室小鼠和野生小鼠在共同饲养后免疫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包括高水平的CD8阳性T细胞。

  ⑥此外,瑞典哥德堡大学团队在2014年也做过一项人群研究:

他们调查了瑞典哥德堡地区约1000名幼儿及其父母的生活习惯,发现在用手洗碗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发生过敏的概率是用洗碗机洗碗家庭的一半。

虽然研究者声明,这些发现只是表明一种联系,而非因果关系,但他们还是认为,用手洗碗的方式可能会留下一些有益细菌,过度清洁的环境容易引起孩子过敏,让孩子接触些无害细菌,可以提高免疫力。

⑦免疫系统也需要一个锻炼后成长强大的过程。

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溺爱”会使免疫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甚至不堪一击。

也许让身体适当接触些无害细菌,接受环境的适度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才会更“坚强”,身体会更健康。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明尼苏达大学免疫学家的实验表明:

CD8阳性T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

B.人体依靠免疫功能识别“敌我”,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以维持人体的稳态和健康。

C.科学研究表明,让孩子接触些无害细菌,可以提高免疫力。

D.适应性免疫是一种无选择性排斥、清除功能,是免疫系统的“先遣队”。

2.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请联系全文作答。

(6分)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④段说明的内容。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解密大脑中的“文字匣子”

马晓莉

①我们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离不开眼睛对文字信息的接收,所以大脑需要加工由眼睛看到的文字。

视觉系统中有一个对阅读至关重要的大脑区域,该区域能够把视觉系统和语言区域连接到一起,研究者们把该区域称为“视觉词形加工区”,俗称“文字匣子”。

“文字匣子”大致位于人的左耳下方,大小相当于一颗草莓。

总之,这个“文字匣子”是专门用于告诉我们所阅读的文字具体长什么样的。

②究竟大脑是如何发展出“文字匣子”这样一个专门用于加工文字的区域的呢?

③“文字匣子”首先起源于物体皮层。

近年来,科学家展开了对阅读的脑科学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的大脑竟然发展出一处专门用于加工文字的脑区。

这块脑区与大脑的其他区域共同工作,从而使我们可以理解文字并进行交流。

④比如,我们进入体育馆远远望去便会认出一个篮球架上的篮圈,等我们走到篮球架下面我们依然会认出那是个篮圈,即使篮圈被拆,放在地上,我们依然可以知道它是个篮圈。

可见,物体皮层对于我们辨认物体已经可以做到很精确的地步了,然而它对我们识别文字还是不够精确的,比如文字“干”,把它倒过来就可以变成文字“士”,这时物体皮层只会把它们当成是相同的形状,而不是不同含义和读音的文字。

因此,我们的阅读需要一个更加精确的大脑区域来加工文字。

当我们一开始学习阅读时,大脑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逐步发展出“文字匣子”。

⑤其次,随着人类阅读内容不断增加,“文字匣子”开始了进化历程,逐渐学习识别各种组成文字的规则,比如“树”这个字由“木”和“对”这两个字组成,但是“木”一定要在左侧,“对”一定在右侧才是正确的字,当我们遇到“木”在右侧,“对”在左侧的情况,“文字匣子”会告诉你这不是一个字。

当然,“文字匣子”也可以辨认出“干”和“士”是不同的两个字。

⑥另外,“文字匣子”将阅读时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形状信息进行转化,即由各种笔画组合转化为有具体含义的信息,转化后的信息就能被语言区域进一步分析和加工了。

比如“口”是和麻将或豆腐块一样都是方形的,这时“口”会像麻将或豆腐块一样都是被大脑中用于识别物体的“物体皮层”来加工,物体皮层可以告诉你“口”虽然和麻将和豆腐块长得很像,但是它不能玩,也不能吃。

正因为这个物体皮层,我们能分辨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物体,即使从不同的方向来看物体也不会使我们感到混乱。

⑦很多研究都发现,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发生改变。

其中,大脑中的“文字匣子”这一区域就是通过我们不断学习阅读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变成一个专门用于精确加工文字的大脑区域。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大脑拥有更强的阅读能力,那么,大量练习一定是塑造超级“文字匣子”的致胜法宝。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加工区”“致胜法宝”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B.“文字匣子”大致位于人的左耳下方,大小相当于一颗草莓。

C.“物体皮层”能够识别物体,精确加工文字,理解文字的不同含义和读音。

D.第②段指出说明的内容是大脑是如何发展出“文字匣子”区域,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3分)

选文第③~⑥段从“文字匣子”的起源、A、B、C

等方面依次介绍了大脑是如何发展出“文字匣子”的知识。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大脑是如何发展出“文字匣子”的?

(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茶垢到底是什么

楚天寒

①如果你经常喝茶,一定会注意到杯子、茶壶壁上的深褐色茶垢。

爱喝茶的人将这些茶垢称为“茶山”,就像古董上的包浆,“无茶三分香”是收藏价值的体现。

但有传言说茶垢中含有很多重金属,还有亚硝酸盐,如果不清洗掉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有“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的说法。

茶垢到底是什么?

会不会有害健康呢?

②曾经有观点认为,茶垢是碳酸钙或碳酸镁沉淀(水垢)吸附了茶黄素、茶红素等色素形成的,另有观点认为,茶汤表面形成的漂浮物是茶叶表面的蜡质,但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

③实际上,茶垢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同时也有少量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垢的形成。

由于绿茶的多酚类物质更多,因此它更容易形成茶垢,而经过深度发酵的红茶、黑茶,茶垢则比较少一些。

当然,不同类型的茶形成的茶垢,其成分基本相同。

④茶垢是茶多酚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产生的聚合物,因此主要在水线附近形成并附着在容器的内壁上。

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多酚的聚合反应还在缓慢进行。

因此,茶垢留存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去掉。

⑤隔夜茶的茶汤表面常常有一层带有金属光泽的“油膜”,让人误以为其中有某种重金属。

其实这层膜的成分和杯壁上的茶垢并无明显差异,也是以茶多酚聚合物为主,不过它确实含有少量金属离子。

元素分析显示,茶垢的绝大部分成分是碳、氧元素,来自多酚聚合物,也有少量钾、钙、镁、铝、锌、硒等元素。

金属元素主要以不溶于水的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钙元素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主要来自泡茶的水。

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并不是茶垢的主要金属元素,因此喝茶之人不必担心。

⑥尽管茶垢并不影响喝茶,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有不少人觉得茶垢让杯子显得很脏,因此希望茶垢少一些。

那么如何清除茶垢呢?

⑦首先,喝完茶及时清洗是减少茶垢沉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总是泡隔夜茶,茶垢就一定会慢慢累积起来。

⑧其次,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的氧化速度会加快,形成茶垢的量随之增加,因此泡茶的时候放一片柠檬可以减少茶垢的形成。

另外,钙离子是形成茶垢的关键因素,因此水质越“硬”茶垢越多,而用纯净水泡茶形成的茶垢也会少很多。

⑨最后,茶垢的生成量主要取决于茶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因此大口茶杯形成茶垢的量会更多一些,茶杯盖上杯盖也可以减少茶垢形成。

⑩看完这些,想必很多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不洗杯子了吧?

如果你只是想去除茶垢,怎么折腾都行,但千万别把你家紫砂壶上的“茶山”擦掉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钙元素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纯净水泡茶可以减少茶垢的形成。

B.第③段“基本”表示程度,说明不同类型的茶形成的茶垢成分大部分相同,但也有细微差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茶垢含有少量的钙、铅、砷、镉、汞等金属元素,它们都不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因此喝茶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D.隔夜茶茶汤表面的“油膜”以茶多酚聚合物为主,含有少量金属离子。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清除茶垢的方法。

(6分)

 

3.文章第⑥段和第⑦⑧⑨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请简要分析。

(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①最近看到一则故事,颇受启发。

有位船长,在一次返航途中遭遇风暴。

眼看轮船就要被风浪吞没,他果断下令打开空货轮的舱门,让海水灌注船舱的1/3空间。

出乎很多船员意料,货轮竟渐渐恢复了平稳。

  ②原来,没有负重的“空船”最危险。

增加重量能保证一定的吃水深度,从而提高航行的稳定性。

压舱的这一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人生。

正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一个人如果没什么压力,每天都做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那么就会处于相对漂浮的状态:

看似过得快乐、没有烦恼,实则限制了个人发展与成长的可能性。

“只长岁数,不长心智”,便是无压环境带来的后果。

  ③因此,让承压成为一种习惯,使自己保持一定的压力感,有助于增强精神硬度,提升个人能力。

在里约奥运会半决赛艰难战胜荷兰队后,女排主教练郎平坦言,“我们真是一分一分地顶,咬着牙地顶,杀出一条血路来”。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不屑,面对对战世界顶级强队的巨大压力,如果没有“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目光坚定”的倔强,没有“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努力去赢”的执着,中国女排就不可能再次登上奥运之巅。

可见,和压力对抗的过程,往往也是在进一步激发个人潜能、形塑坚强内心。

压力本身孕育着变化,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中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方法。

  ④拥抱压力,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途径。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和压力正面纠缠。

事实上,学会和压力愉快相处,也是应当具备的生活学问。

心理学家认为,压力其实是内心冲突和相伴而生的强烈情绪体验,虽然无法改变,但可以调节、转移、释放。

换句话说,压力本身无害,只要驾驭得当,完全可以借力得力,为继续前进蓄积能量。

既敢于直面压力,又善于巧妙化解压力,以灵活、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就能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⑤很多时候,经历痛苦的收获,并非来自压力或创伤事件本身,而是“来自困境唤醒的力量,来自化艰难为意义的人类自然本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体验压力不仅仅是生命必须承受的困扰,更是赋予生活更多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

有位作家自幼失明、失聪。

然而,生理缺陷并没有阻碍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而激发了她誓与命运抗争的动力,促使她坚持用爱心拥抱世界,于黑暗中不断寻找光明。

“松弛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在挑战中磨砺,在逆境中成长,那么命运的给予总会超出你的想象。

⑥有学者统计发现,经历中等水平苦难的人,抑郁风险最低,健康问题最少,生活满意度最高。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只要应对有度,困难能够增强韧性,压力可以激发成长。

人生在世,如同船行江海;在心底适当装填几块“压舱石”,人生之舟才能满载星辉、行稳致远。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船长的经历告诉我们:

没有负重的“空船”最危险,没有压力的人生最危险。

B.没有压力的工作会让人处于相对漂浮的状态,从而限制个人发展与成长的可能性。

C.拥抱压力,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和压力正面纠缠。

D.一个人如果在挑战中磨砺,在逆境中成长,命运的给予总会超出想象。

2.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分)

3.结合全文概括适当的压力具有哪些好处。

(6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①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

②2017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年和2013~2015年之间,美国境内86种树的分布情况。

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

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

③那么,为什么树木会搬家呢?

④对于树木来说,热量过多同缺水一样,是致命的。

为了光合作用,树叶上的微小毛孔——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

随后光合作用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叶子和树干的营养成分。

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一负压有利于树木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经过树干输送到树冠,供应整个树木的光合作用。

⑤但是,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最终蒸发速度大于树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其细胞会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亡。

即使不死亡,自身水分损失后,防御害虫的毒性汁液会变干,防御力下降,害虫可以通过气味,灵敏地检测到这一变化,堂而皇

之地来侵蚀树木。

⑥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

类似的情况全球各地都在发生。

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研究者预测到2100年,随着北极区域的冰层融化,现在生长在北极圈的树种会再向北迁徙500千米远,届时,从西伯利亚到加拿大的一

半北极苔原可能会消失,而被森林覆盖。

⑦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

在这次研究中,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同样发现树木在向西部移动,这一速度快于树木向北部移动的速度。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⑧尽管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

自1980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了许多。

虽然美国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但比起东部,西部年均降水量依然更少,为什么比较喜欢雨水的被子植物,比如落叶乔木、阔叶林会从东部向西部迁徙呢?

⑨研究者猜测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

然而,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为什么树木还会向西部迁徙。

⑩不过,即便树木们在通过“搬家”的方式减少群体灭绝的风险,为了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一些树木还会提高用水效率,但如果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那么全球森林实际上总体上还是会大面积减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人类面临灾难的表现谈到树木,并以疑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气候变暖,致使温度上升,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加快,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没法进行光合作用。

C.第⑥段中“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中“许多”表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树木,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2.文章第④段加点词“这个过程”指什么?

(3分)

3.阅读全文,说说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6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①日本是不少游客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除了各种旅游资源和服务软环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②比如,不少人童年时代都看过的动漫作品《灌篮高手》,画面多以日本镰仓为背景。

去江之岛电铁停靠的“镰仓高校前”站拍照,“打卡”幕府时代神社和寺院,成了很多动漫迷的必选旅游地。

此外,《夏目友人帐》中的熊本,《名侦探柯南》中的京都,也吸引着游客前来探索、游览。

据报道,日本动画协会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动漫观光协会,为动漫迷提供定制旅游服务。

事实上,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并不是日本的专利,从迪士尼动画到宝莱坞电影,其中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③“影视旅游”“取景地观光”只是彰显地域特色的一个窗口。

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反过来也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

动画片《大鱼海棠》就描绘了在任一方位结构模式、大小面积、通风采光都相同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与自然为一的思想。

电影《邪不压正》中,白墙灰瓦的全景镜头,还原了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将四方四正的规划设计、老北京的民情风貌呈现得干净伶俐。

随着电影的热映,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成为提升文化浓度的增味剂,也随着影像的脉脉流转而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