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选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950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记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传记选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记选读.docx

《传记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记选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记选读.docx

传记选读

《传记选读》教案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概括并提取相关信息。

 

2、精读课文,找出与水有关的段落,分析水意象。

 

3、学习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会作者我手写我心、抒发真实情感的为文方法。

 

4、体会沈从文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5、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 

2、阅读《边城》,找出文中写水的句子 

3、制作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位作家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一提到鲁镇,人们就会想到鲁迅; 一说起老北京,人们便忆及老舍; 一谈到湘西,人们自然会念及沈从文。

 “如果沈从文活到1988年底就一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于沈从文而非埃及人马哈福兹。

沈从文被称为“湘西的歌者”。

这是因为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

如小说《边城》、《丈夫》、《长河》、《柏子》、《萧萧》和散文《湘行散记》等名篇。

他以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和新鲜生活方式为背景进行创作,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湘西凤凰县是沈从文的故乡,那里风光秀丽,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的一条沅水上度过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水不仅养育了沈从文,也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道路。

“苦苦怀恋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描写我家乡水边的哀乐人事……” 

(课件展示湘西凤凰县的秀美风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略读) 

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

  

明确:

描述了从沈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写出了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见闻?

  

明确: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

 如:

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逃学去游泳、抓蟋蟀和斗蟋蟀、听大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声音。

 

3、解题 

思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题目往往可以窥探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沈从文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文题,其中“小书”指什么?

大书指什么?

 

明确:

小书指书本知识,大书是指自然和社会。

 

三、课文分析(精读) 

湘西多水,沈从文自幼在水边长大,他的自传中自然少不了对水的描写。

 

1、思考:

文中写到水的段落有哪些?

(5段、15段、16段) 

2、找出15、16段与水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略) 

细节描写作用:

把逃学中的经历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到社会生活对作者的深刻影响,体会到自然和生活这本“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学生朗读第5段。

 

思考:

在第5段中,作者记叙了逃学时偷偷游泳的事情。

于是,沈从文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的影响?

  

明确: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校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四、拓展阅读 

1、与水的接近,使沈从文认识美,学会思考。

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以《边城》为例进行分析。

 

“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       (选自《边城》) 明确:

《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纤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

 

2、沈从文的创作与水的关系: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 “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

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

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                                                  (选自《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3、小结 

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瀑布、洪水)又具有清凌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

“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

”沈从文的作品多写女性,写女性的顺从,与世无争,柔中带刚的个性。

 人们常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古诗文中,水被认为是忧愁、隔离的象征,如《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将牛郎织女分离的天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水间,脉脉不得语。

”所以从文先生的小说又蒙上水一般淡淡的忧郁。

 

五、课后探究 

沈从文为什么要逃学?

他的逃学与后来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分析文章的第14、15自然段  

在逃学的过程中,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学会了许多的人情世故和生活知识。

 

1、在第14段中,有一段对杀人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

(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  

明确:

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2、文章的第15段是作者对边街上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回忆。

  

请找一下作者一共为我们展现了几个生活场景?

  

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

  

3、思考:

看起来最普通的生活小景,却成为了沈老最甜蜜的回忆,即便只是作为一个读者,也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明确:

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的趣事展示出来,也把我们每个人心底里最宝贵的记忆都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4、请找出其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三、思考与探究 

    探讨逃学与成功的关系 

台湾作家三毛年少时也有过一段逃学的经历。

在散文《逃学为读书》中有所记载。

作者并未鼓励读者像她一样逃学,而是要描述和说明课堂之外的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在一次又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与思想,突然发现,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的,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们显现了。

 我家里也有一个六层的古木书架,曾经,上面摆得满满的全是书,教科书,辅导书,娱乐书等等,可以说,书陪我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

曾经挑灯夜读,曾经与友人海阔天空,曾经在高三的时候,仍然两三天看完一本书。

然而现在,进入了大学,好似荒废了。

真是可惜。

 

你怎样评价沈从文逃学这一行为?

 

补充:

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日诵《幼学琼林》两页半,温习字课十六个生字,写影本两张,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

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

呆子固不必天生,父亲先生也可以用一些谎话,去注入到小孩脑中,使他在应当玩的年龄,便日思成圣成贤,这人虽身无疾病,全身的血却已中毒了。

虽有坏的先生坏的父母因为想儿子,这儿子,还能心野不服管束,想方设法离开这势力,顾自走到外边去浪荡,这小孩的心,当是顶健全的心!

 (摘自沈从文《在私塾》) 

明确:

“逃学”中沈从文汲取了许多有利于以后成才的因素。

如:

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锻炼,他学会思考、认识美。

 

注意:

引导学生探讨逃学和成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幼年的沈从文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对小书的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最终能成为一代名人,还是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沈从文并没有放弃小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课程很轻松的。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当书本的知识不再满足他的需求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非常广博的大自然、社会生活。

对自然万物的眷恋、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为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四、写作训练 

学会用真实的笔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取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

 

为世界工作  

 弗•梅林  

  

(一)导入:

  

  在《传记选读》的第一个单元里面,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名人。

这个单元我们把视线伸得更远一些,漂洋过海去认识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人,感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生。

第一篇课文《为世界工作》传主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

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他的思想他的实践改变了世界,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很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那么作者是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下面请大家先阅读课文,概括一下全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马克思?

  

  

(二)整体感知:

  

  1、传记可以是选取传主一生来进行创作,也可以选取传主某个时期来作传,本文主要选取马克思哪个时期进行介绍?

  

  明确:

本文主要是对马克思的晚年进行了介绍。

  

  2、这篇传记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跟同是写革命工作者的《铁肩担道义》有什么不同?

  

  明确:

  

  《铁》描述的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马克思虽然也是一个革命领导人,但作者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主要是通过描绘他的日常生活细节、生活片断来体现他的精神品质。

就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表现马克思的伟人风范。

与哪一课类似?

(《布依总统孙中山》)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马克思不是一个神圣化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作者应用马克思的话“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

日常生活的描写正把他作为一个“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他的伟大,不是脱离世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在平凡所孕育的伟大。

  

  3、主要从生活哪些方面来写?

  

  明确:

  

  第一方面:

主要讲述晚年马克思的健康状况以及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为了革命工作忘我的献身精神)  

  第二方面:

主要介绍马克思对文学、数学的爱好与看法。

  

  (兴趣广泛,文学艺术修养深厚)  

  第三方面:

描述马克思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

远离所谓的社交生活,但与家人、朋友有着良好的互动。

(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嫉恶如仇、冷静、专注、自我克制——意志坚强)  

  第四方面:

简单交代1875年的马克思迁居以后的情况。

  

  (三)重点研读:

  

  1、作者在开头就说:

“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但他接着又说“这是过分夸张了?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从文章看,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的?

  

  明确:

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身体健康十分糟糕,几乎无法挽回,这确实是走向死亡。

但马克思在这十年里仍然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这又绝不能说是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

马克思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以工作需要为准的。

为了工作,他会尽量锻炼身体,保持体力;但同样也是为了工作,他又无暇顾及身体健康,过度工作以致损害了身体健康。

  

  2、文中说,“他经常从事的唯一的体育活动是散步。

他能一面谈话,一面连续行走几个小时,或是攀登小山,而丝毫不感到疲乏。

但是他通常也只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才表现出这种能力来。

”从这些生活细节看,马克思是如何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的。

  

  明确:

从课文所说的细节来看,马克思的体质本来是很好的,有一个相当强壮的身体,而且他自己也很懂得休息的作用以及如何休息,并绝不缺乏这样的能力。

但在他心里,革命事业才是第一位的,工作的重要性压倒一切,他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与休息都服从工作的需要。

  

  (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革命工作忘我的献身精神。

)  

  3、除了这一点之外,从其他的方面你们觉得马克思还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从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另一面,他有着广泛的兴趣,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

他精通上至中世纪的德国文学,对法国文学、英国文学都有着很精到的认识。

他评判文学的标准和他的革命思想紧密联系着。

比如对狄德罗的重视,对拜伦和雪莱的不同评价。

  

  (3)从第三部分,我们从他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

10《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握传记的基本事实,了解贝多芬的人生轨迹;

2、能感受该评传饱含情感的特点,并从把握精神、选择材料的角度体会评传的写法;

3、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尝试写作名人评传。

二、教学重点:

能自我总结出如何写好一篇评传。

三、教学难点:

体会罗曼·罗兰融入评传中的浓郁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学生课前准备:

1、 自读全文,思考: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2、 再读全文,围绕“文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些一段,为什么”写读书笔记。

3、 分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班内交流。

第一组:

查贝多芬1770——1802年间的生平经历,奇闻轶事。

第二组:

查“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相关资料。

第三组:

查“贝多芬与大自然” 的相关资料。

第四组:

查“贝多芬与法国大革命” 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3分钟)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播放《命运交响曲》。

听完后,问: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曲子,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

学生:

《命运交响曲》。

对,这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打出课题)“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 整体感知(5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写的传记《贝多芬传》的节选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本77页。

学习传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能把握传记中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

1、 问:

节选文章写的是贝多芬哪个人生阶段的经历?

学生:

出生——30岁。

2、 问:

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

(提示:

以“他经历了……”来回答。

这个经历是一个阶段而不是某个细小的事件)

板书:

童年——法国大革命——耳聋——失恋。

2-4       5-7      8-11    12-15

(三) 交流自读感悟(12分钟)

师:

课前要求大家自读课文写一个读书笔记。

所以通过这个笔记我了解了大家对这篇传记的基本理解。

同学们写的虽是点滴感悟,却很精彩。

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个课堂交流,看看这篇传记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打动大家?

1、赏析题目。

问:

“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怎样的动作呢?

与“决不向命运低头”相比,它有更强的攻击性与致命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生的苦难与奋斗。

命运不过是消极者拿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借口而已,一个坚强的人是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的。

贝多芬一生忍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他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一曲又一曲享誉世界的乐曲。

这些乐曲或雄壮或欢快或静逸或优美,这就是他对命运最有力的攻击。

2、赏析第1段。

生:

 描绘的是一头野兽的形象,有雄师的犷野、愤怒、威武和野心,又有狮子不具有的忧郁、悲壮、坚韧和智慧。

贝多芬一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短短几百字的精妙独特的相貌描写中体现出来了。

生:

我们能从贝多芬宽广而有棱角的额头感受到坚持、刚毅的性格特征……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了贝多芬那双特别而深邃的眼睛,展现出贝多芬这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性格中坚毅、深邃而又隐蔽的一面;眼下那奇特的鼻子与被作者喻为狮子的相貌,也暗示着贝多芬自身散发出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的王者风范……作者抓住了贝多芬与众不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刻画,使贝多芬的形象有棱有角,鲜明可感;同时作者采用了自上而下的顺序,使得条理十分清晰明了。

生:

作者通过仔细的描述、生动的比喻,使贝多芬的形象跃然纸上。

逆立的头发、射光的眼睛、短宽的鼻子、结实的牙床,这一切都透露出贝多芬那叛逆的艺术家气质及坚强的性格。

这段外貌描写在文章中犹为重要,既使读者形成对贝多芬印象的初步认识,有为下文作铺垫。

生:

作者要对贝多芬有多深的了解,才能对他的外貌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是犷野的、坚毅的、深邃的、不快乐的。

作者的描写细致而扣人心弦。

形容有点滑稽却又带无比的崇敬之情,在轻快中又令人读之为贝多芬的经历感到不自觉的揪心。

3、肖像描写的方法:

(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反映人物的生活境况和精神世界。

(2)用词准确、传神;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描写中插入适当的议论、抒情,以形传神。

(4)采用合理顺序,如: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

4、赏析8、9、10段。

生:

读到时心突然有一种被撞击到的感觉。

生:

读时我的心想被无形的手兀地揪住了一般,狠狠地痛了一下。

他像一只受了伤的狮子,躲在黑暗的洞穴中,孤单地舔着伤口。

生:

了解了那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痛,感受了那种无法割舍心爱的音乐却又不得不远离的锥心之痛,从中我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一字一句述说着他的悲惨与绝望。

生:

来自本人的内心独白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发自于心就足以流出真情实感。

从中我们看到他软弱无奈的一面,但他最终坚强。

5、赏析13、14段(15人)。

生:

读时犹如所有的不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心里的痛如遭针刺,酸酸楚楚的,替他难受、痛苦、不忍。

贝多芬的呻吟与呼喊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生:

这里反映了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

尽管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中,贝多芬不止一次地摔倒在肮脏泥泞的地上,但他却不断与自己苦难的命运作斗争。

生:

艺术家的灵魂高尚,心灵极脆弱,他们的感情丰富得细腻,细腻得唯美,唯美得不堪一击。

这两段是贝多芬最真实的生命感言。

6、看来大部分同学把握了传记中最震撼人心的段落。

以上这些段落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

都是贝多芬的自白。

7、独白在传记中的作用:

明确:

一则富有真实感受,二则可以细腻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彷徨和挣扎,从人物内心里流出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

三则直接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

耳聋后的贝多芬的内心独白为什么感人,为什么在这种情形下贝多芬说出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震撼?

(四)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归纳:

怎样写好评传(18分钟)

1、 讨论如何选材

师:

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些自白不是随意引用的,他是出现在人物经历的事件当中,是人物对自身的遭遇作出的反应,如9、10的独白出现在耳聋之后。

13、14段的自白出现在疾病加失恋之后。

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选择了一些什么材料写入传记,选材的依据是什么?

在贝多芬30年的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事件没有在传记中提及,如访问莫扎特,师从海顿等,也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没写,如为一个盲姑娘写《月光曲》。

明确:

选材首先要真实;

然后作者是围绕贝多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来选材的:

先看贝多芬的童年生活。

问:

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注意“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再看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

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

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

老师朗读(2分半钟)(提示在11段中找依据)

生:

莱茵河环绕着细腻的波恩,成为了他人生的坐标原点。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份掩埋在冷漠下的深情,才推动贝多芬那些赋有激情的作品走得更远。

生:

莱茵的歌谣便是他苦难的心灵的药。

他遭受的痛苦使他成为心灵上真正的流放者。

他在疏离于现实的同时却益发无比忠贞于自己最深处的灵魂。

明确:

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

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

总之选取的是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的材料。

所以有评论者认为,传记特点一:

这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作者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灵魂成长轨迹。

因此本文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方面的材料。

板书:

叙:

精选材料,表现传主感情的发展变化

2、 体会作者融在评说中的浓情

作为一篇优秀的评传,除了在把握人物的精神的基础上,恰当选材加以叙述之外,作者对人物的评议也很重要。

刚才大家提到第11段。

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

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

大家一起读一下。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

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

传记的这个特点我们有同学能体会:

生:

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一般传记的俗套和冷漠,而是在传中注入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字句间充满了自己对贝多芬的强烈感情。

他以贝多芬的好朋友、知音、当事者的身份来叙述。

传记特点二:

作者对传主的评说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

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从贝多芬对罗曼的影响来时体会罗曼的感情。

 “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我跪着,由他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 所以作者评议是饱含情感的。

板书:

评:

饱含感情,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作者这种饱含情感的评议有时会夹在叙述当中,与贝多芬的独白相配合,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这就是大家自读时感受到的第13、14段。

师读开头叙述,众读评议,读独白。

3、 自我总结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这篇评传是非常成功的。

现在如果让你写一篇人物评传,你能总结出写好评传的几个要点吗?

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1)选择真实的材料,抓住传主的特点,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

(2)恰当引用人物自白,真实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

(3)在评价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融入作者自身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的感染读者。

(五) 结束语

感激伟大的传记作家罗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