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706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

2019-2020年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者荣耀,为了爱还是为了钱

   ①最近“王者荣耀”备受质疑,这款吸金能力惊人的游戏,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反而惹来不少批评,这让游戏开发者很不爽。

制片人发了一篇长文回应外界的质疑,名字取得很诗情画意——《为了爱,为了梦想》,制片人很是委屈,直奔泪点而去。

   ②文章一上来就以负责任的游戏开发商自居,自称推出了可能是中国游戏史上最严格的防沉迷系统,12周岁以下一天限玩一小时,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非常紧张,12岁以下!

那12岁以上怎么办?

上了瘾的成年人又该怎么办?

   ③防沉迷系统本来就是每个游戏开发之初就要做好的事,你现在才做,晚了不止一点点,当多少个孩子不可自拔,多少个家庭因此破裂时,你的防沉迷系统在哪里呢?

是屏幕里的几行不起眼的小字,还是面对未成年人玩游戏漏洞百出的认证、防范系统?

这个时候,谈情怀,谈爱和梦想,就如同在人家伤口上撒盐,“爱在你口,痛在我心”。

如果真的是为了爱,防沉迷系统是第一个要克服的难关。

   ④制片人把自己的游戏跟别人家的孩子相对比,可这两者根本上是矛盾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担心他上瘾,乱花钱,可游戏制作者,想看到的是密集的人流,以及这些人不顾一切地往里砸钱。

对一个商人而言,游戏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你教育了多少人,而是体现在吸金能力上的。

没有人往里砸钱,一款游戏就只会被束之高阁,哪里有爱和梦想的生存空间。

孩子沉迷,家长焦虑,游戏商才能开怀大笑。

家长放心了,社会放心了,游戏厂商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⑤游戏确实都是有价值观的,可绝非制片人声称的正义战胜邪恶、英雄主义、儿女情长、上下五千年。

君不见,装备好的砸钱狠的,在游戏里呼风唤雨,玩阴谋的在游戏里反而活得更滋润。

暴力、冷血、伤害、杀戮、弱肉强食,才是游戏的底色。

我对游戏商能否自觉摒弃这些暴力吸金的方式,创造出所谓的健康游戏出来,表示怀疑。

   ⑥我们没体会到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游戏制作者经营者的爱心,也没有看到任何有意义的创新、自律、克制和成全,相反却看到了他们的贪婪和没有底线,看到了纵容和迎合。

   ⑦不管如何包装,游戏都不是价值观输出的理想场所,更不是教育下一代的工具,相反,它对时间和精力的占用已经对一个人正常的学习生活起到了反噬的作用。

也不管游戏里安置了多少历史人物,生搬硬套了几个故事,跟一本书,哪怕是漫画书相比,这都是最浪费时间、最浪费精力、最没有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在娱乐性方面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但不值得社会提倡。

   ⑧中国目前的监管环境,给了游戏商钻空子、打擦边球、推托责任的空间,让他们把空白当成了机会,把钻空子当成了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游戏商离破坏者很近,离建设者很远。

(1)文章为什么以“王者荣耀,为了爱还是为了钱”为标题。

(2)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说说对下列划线字在文章的含义。

①这个时候,谈情怀,谈爱和梦想,就如同在人家伤口上撒盐,“爱在你口,痛在我心”。

②它对时间和精力的占用已经对一个人正常的学习生活起到了反噬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

(1)①揭示了本文的论题:

王者荣耀的好坏。

②用疑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2)对比论证,把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和商人的高兴形成对比,更突出地论证了游戏的价值应在对孩子的关爱上。

(3)①指游戏的开发商表面说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而设了防沉迷系统,但实际上游戏本身已经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危害甚至是痛苦。

②“反噬”的本义是反咬一口,反遭陷害,这里是指一个人如果把过多的时间用于游戏上,不仅不会起到放松的作用,反而会给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4)游戏商家只在意自己的利益,不会考虑游戏给社会、家庭、孩子带来危害,那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睦、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导下一代走入歧途,让他们不仅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还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为了买更好的装备,不惜偷拿父母的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题目作用的分析,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论题式”和“论点式”,所以一般有点明论题或点名明论点的作用。

还有的题目运用问题的方式,这种题目能引出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题目揭示了论题:

王者荣耀的好坏;用疑问形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

第(4)自然段把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和商人的高兴进行对比,突出有力地论证了“游戏的价值应在对孩子的关爱上”的观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结合文章的观点来理解,句①“爱在你口,痛在我心”指游戏的开发商用假意的“爱”设了防沉迷系统,实际上游戏本身已经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危害甚至痛苦;句②“反噬”本意是反咬一口、反遭陷害,这里是指一个人如果沉迷于游戏上,不仅不会起到放松的作用,反而会给学习、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这样的游戏商离破坏者很近,离建设者很远”这句话指责游戏商家只在意自己的利益,不考虑游戏给社会、家庭、孩子带来的危害,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导孩子走入歧途,让他们不仅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还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游戏开发商的批评态度。

故答案为:

(1)①揭示了本文的论题:

王者荣耀的好坏。

②用疑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2)对比论证,把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和商人的高兴形成对比,更突出地论证了游戏的价值应在对孩子的关爱上;

(3)①指游戏的开发商表面说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而设了防沉迷系统,但实际上游戏本身已经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危害甚至是痛苦。

②“反噬”的本义是反咬一口,反遭陷害,这里是指一个人如果把过多的时间用于游戏上,不仅不会起到放松的作用,反而会给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4)游戏商家只在意自己的利益,不会考虑游戏给社会、家庭、孩子带来危害,那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睦、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导下一代走入歧途,让他们不仅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还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为了买更好的装备,不惜偷拿父母的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点评】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如下:

①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对比论证。

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④比喻论证:

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对于规律性的东西,要去学生识记,并结合题目具体分析。

 

2.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

朋友?

亲戚?

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⑤医生说,是肺癌!

晚期。

    ⑥我们惊呆了!

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⑦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⑧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⑨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

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⑩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⑪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⑫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⑬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⑭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⑮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⑯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

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⑰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

难道是路上丢了?

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⑱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⑲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⑳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

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

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

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

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第19段写道: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5)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答案】

(1)比喻、夸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插叙。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3)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4)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

(5)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

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

(6)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比喻、夸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本题考查叙事方法以及作用。

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作用主要是使内容更充实。

插叙。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3)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考查这一情节的含义。

要根据上下文去寻找答案并加以概括。

答案:

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父亲讲的故事来概括父亲的心结即可。

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

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具体描写和情节来分析即可。

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是岁月的书签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②“孤身在外,遇到选择,不要从利益出发,要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出发!

   ③那是母亲的笔迹。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很少回去,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再带着一本书。

可是,母亲依然记得她夹书签的习惯,依然记得在书签上给她留下温暖的只言片语。

   ④她从小就喜欢看书。

那时常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看到哪一页,便夹在那儿。

而母亲第一次在书签上写字,却是小学四年级时。

那时她正看一本《安徒生童话》,那一天正好看到《海的女儿》,回来继续看时,就见到书签上母亲写了一句:

“如果你是那条美人鱼,你会怎么做?

”那个晚上,她想了这个问题许久,她都为自己的想象力而惊讶。

   ⑤可是,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答案,母亲也没有问她。

后来,母亲就常在书签上给她留字,或是提出问题,或是提醒学习,而她,有时也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母亲都会及时作答。

这成了母女间的默契,平时说话从不说起这些事,而她也常常更换书签。

   ⑥读初中时,她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心中对那些童话般的爱情极为向往,【A】少女的心事也因此绮丽多姿,那么多的悄喜轻愁美丽而又无奈。

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有些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年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念。

那个晚上,写完作业,她打开那本《我是一片云》,看到书签上有字迹:

“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

”自从读初中以来,她极少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扰了,而母亲依然能看出她的心事,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她小小的温暖与帮助。

   ⑦然后的时光就匆忙起来,学习和繁忙,使得整个高中三年,她看书没有以往一年多。

常常一本书没看完,便被扔在那里,渐渐遗忘。

可是每当想起,重新翻看,依然能看到母亲的话,虽然隔了许久,却是温暖依旧。

   ⑧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她带了许多书回家。

而没看几本,便被偶然发现的一件事扰得心思难静。

有时想让心沉入书中的情节以忘忧,却是逐字看去,头脑中没有一丝痕迹。

《百年孤独》只看了一小半,虽然每天都拿起,可书签依然固定在原来的位置。

她在书签上写下了无数个“孤独”,那一天终于看到母亲的回话:

“我们一直在!

   ⑨她又换了一枚书签,写下:

“一切都是真的?

”隔了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拿起书时,看到母亲的话:

“是真的!

可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

”久久地凝望着那些字,心里便渐渐释然,是的,一切都在,一直。

开学离开时,她拥抱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举动。

而父母的眼中,也闪烁着晶莹。

   ⑩然后是恋爱又失恋,沉默的日子里,以书遣怀,自制的书签依然,故乡却千里,再也没有那些字句慰藉无助的心灵。

有一次,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便把一把书连同夹着的书签一同寄回。

过了些天,果然收到母亲寄回的书,书签上熟悉的字让她有要流泪的冲动:

“记住曾经的美好,走向未知的美好。

   ⑪就在这样琐碎的成长中,她渐渐地成熟,也学会了独自去面对。

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依然离母亲遥远,看书的时候便越来越少了,【B】而那些温暖的书签,也是慢慢沉入时光的湖。

只在偶尔的旧梦中重来,一枕的旧日美好时光。

这次回家,也是为了散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而为了聊解途中寂寞,便带上本书,拿起书,就像从前般,随手做了个书签。

   ⑫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

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

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⑬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1)通读全文,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将母女二人围绕书签所发生的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A________→初中时向往爱情,母亲书签留言,给女儿引导、帮助→高中三年,母亲依然书签留言鼓励女儿→B________

(2)本文语言朴实真挚又意味隽永,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文章【A】【B】两处的划线词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A】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分析,【B】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3)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两点即可)

【答案】

(1)小学时候读书,母亲在书签上写下问题,激发女儿丰富的想象力;大学期间,母亲书签上留言排遣女儿内心的孤独,鼓励她牢记生活的美好

(2)我选A;运用暗喻(或比喻),把少女的心事比作绮丽多姿的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因对爱情的憧憬而复杂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绪。

我选B;“沉入”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当这些书签完成它的使命,渐渐被我遗忘的情景。

(3)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4)①母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理解谅解孩子的人,从文中一次次的书签留言可以看出。

②母亲是一个懂得把握教育契机、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人,如当我上初中开始向往爱情时,母亲通过书签留言让我明白“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

”的道理。

③母亲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文末“我并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可以看出。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2)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B项“沉入”表明“我”遗忘了书签。

(3)此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掌握情况。

倒叙指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4)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从母亲的留言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理解和爱;从“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可知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故答案为:

(1)A、小学时候读书,母亲在书签上写下问题,激发女儿丰富的想象力

B、大学期间,母亲书签上留言排遣女儿内心的孤独,鼓励她牢记生活的美好

(2)我选A;运用暗喻(或比喻),把少女的心事比作绮丽多姿的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因对爱情的憧憬而复杂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绪。

我选B;“沉入”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当这些书签完成它的使命,渐渐被我遗忘的情景。

(3)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4)①母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理解谅解孩子的人,从文中一次次的书签留言可以看出。

②母亲是一个懂得把握教育契机、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人,如当我上初中开始向往爱情时,母亲通过书签留言让我明白“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

”的道理。

③母亲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文末“我并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可以看出。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利益与理想

   ①“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③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