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774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必修二

必修二

兰亭集序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引

(2)期

(3)次

(4)修

答案:

(1)导引/拉开/调转/引用/延请/率领;

(2)至、及/满一年/约定/期望;(3)旁边/编次/驻扎;(4)高/寿命长/修理,修补/整饰/修建/整治。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

答案:

“悟”通“晤”,面对面。

3.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今义:

次第较后;第二

古义:

 

(2)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

物品的种类

古义: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今义:

低头抬头

古义:

 

(4)所以游目骋怀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5)信可乐也

今义:

指书信

古义:

 

(6)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

文雅

古义:

 

答案:

(1)它旁边,是两个词;

(2)指自然界的万物;(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      )

(2)不知老之将至(      )

(3)所以游目骋怀(      )

(4)所以兴怀(      )

(5)齐彭殇为妄作(      )

(6)况修短随化(      )

(7)死生亦大矣(      )

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形容词作名词,老年;(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放开,敞开;(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6)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二、文言虚词

1.于

2.以

答案: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对或在;介词,到。

2.介词,把;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三、文言特殊句式

1.死生亦大矣(      )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答案:

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4.定语后置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4.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

 

答案:

1.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2.尽管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深内藏的感情。

3.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旧迹了,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望

(2)如

(3)歌

答案:

(1)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眺望,远看;

(2)动词,往/副词,像;(3)动词,吟诵/名词,歌词/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缪(      )

答案:

(1)“冯”通“凭”,乘;

(2)“缪”通“缭”,盘绕。

3.古今异义词

(1)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古义:

 

(2)徘徊①于斗牛②之间

①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古义:

 

②今义:

一种娱乐活动

古义:

 

(3)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

美貌的人

古义:

 

答案:

(1)旷远的样子;

(2)①明月停留 ②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3)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

(2)侣鱼虾而友麋鹿(      )

(3)正襟危坐(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6)不知东方之既白(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吟诵;

(2)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3)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4)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5)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6)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2.之

3.于

4.乎

答案:

1.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2.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代词,它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在;介词,在;介词,被;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在。

4.形容词词尾,可不译,……的样子;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介词,在。

三、文言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

4.凌万顷之茫然(      )

5.渺渺兮予怀(      )

6.客有吹洞箫者(      )

7.何为其然也(      )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9.固一世之雄也(      )

10.而今安在哉(      )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12.而又何羡乎(      )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答案:

1.状语后置句;2.状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主谓倒装句;6.定语后置句;7.宾语前置句;8.判断句;9.判断句;10.宾语前置句;11.状语后置句;12.宾语前置句;13.判断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3.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他按着歌的声调和节拍同声相应。

5.(箫声)使潜藏在深谷里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6.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8.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

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道

(2)盖

(3)舍

(4)然

答案:

(1)路,道路/说,讲/道理/主张,思想,学说/正确的方法/取道/道义/天道,自然的规律;

(2)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古称伞/遮盖、掩盖;(3)筑舍定居/舍弃/安置住宿/房屋、住宅/停止;(4)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但是/如此,这样/对,正确。

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

答案: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3.古今异义词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

 

(2)于是余有叹焉

今义:

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古义: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今义:

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古义: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今义:

指十一这个数目

古义:

 

答案:

(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3)到,到了;(4)十分之一。

4.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

(2)名之曰“褒禅”(      )

(3)有泉侧出(      )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5)而其见愈奇(      )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7)火尚足以明也(      )

(8)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词作动词,命名,称呼;(3)名词作状语,从旁边;(4)深:

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5)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6)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7)形容词作动词,照明;(8)形容词作动词,尽兴;(9)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

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文言虚词

1.乃

2.而

3.其

4.以

答案:

1.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为”;副词,竟,竟然,居然;副词,于是;副词,才。

2.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因果,因而;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递进。

3.代词,那,指慧褒埋葬之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代“仆碑”;前“其”:

代词,它,代“穴”;后“其”:

代词,那些;前“其”:

代词,它,代后洞;后“其”:

代词,那些;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代词,洞,洞壁;代词,它,代指碑;代词,那些,指欲出者;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助词,无义。

4.介词,因、由于;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

三、文言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3.不随以止也(      )

答案:

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

 

5.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文:

 

7.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

 

8.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答案:

1.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á)实”的“华(huá)”,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3.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4.(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5.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6.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7.难道谁能讥笑他吗?

8.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里说得完呢?

9.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