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876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名称

多胎肉羊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2项目实施单位

某县畜牧兽医局

1.3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

某县恰勒什海乡

1.4项目建设规模、内容

计划投资200万元,一、建设一个多胎肉羊纯种繁育场。

标准化养殖圈舍1500平方米、运动场3000平方米及完善的水电路配套,计划投资150万元;二、购进多胎肉羊310只(其中:

10只生产种羊、300只生产母羊),计划投资50万元。

1.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建设总投资200万元,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

1.6建设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以为项目区农牧民提供多胎肉羊基础母羊,按每只基础母羊年繁殖成活羔羊2.5只,每只羔羊出栏售价750元计算,每只基础母羊年可带来直接收入1875元;扣除每只基础母羊年养殖成本800元,羔羊出栏每只饲养成本110元,共计1075元成本,每只多胎基础母羊年可带来纯收入800元。

养殖户如饲养30只基础母羊,年可带来纯收入2.4万元左右,按每户5口人计算,就可实现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项目的实施将加快全县舍饲养羊步伐,使牧民传统的单胎繁育、粗放管理的养殖方式得到转变。

牧户养殖30只多胎母羊相当于养殖120只地方品种母羊收益,通过定居牧民养殖示范,将逐步引导广大牧民主动将传统地方羊置换为多胎肉羊,真正使定居牧民定的下、能致富、保生态。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1.1地理位置

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陲,准噶尔盆地外缘。

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西部,县境东部与福海县相连,南部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相邻,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41km,东西长120km,南北宽1l0km,总面积8222km2。

海拔高度424~3787m。

地理坐标为:

东经85°01'36"~87°02'48",北纬47°01'36"~47°54'40",辖5乡2镇41个行政村。

恰勒什海乡位于某县东北方向,界为北纬47°30′-47°34′,东经86°-86°13′。

生产以农业为主,下辖达冷海齐村、阿克木尔扎村、库尔加村3个村委会。

恰勒什海乡地处准葛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某县城东北部,距县大约25公里,东与布尔津县相邻,北与哈巴河县接壤,南与托斯特乡、别斯铁热克乡相连。

海拔高度427米,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长约6公里,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属典型的北温带气候,受西伯利亚影响,春秋多风、干旱,无明显夏季,冬季严寒漫长,每年7—8级大风约60—80天,最多年份90—100天,无霜期约150天,冬季经常封路。

自2003年吉—布公路完工后,恰勒什海乡交通运输也便利了起来,冬季再未曾出现封路状况。

水资源较少,农田与林带的灌溉主要靠达冷海齐水库和克孜海英水库,人畜饮水主要靠地下水。

克孜哈因水库的设计蓄水量为1000万立方米,达冷海齐水库设计蓄水量为500万立方米,但因受实际降水量的影响,两座水库库容量每年分别在500万立方米和180万立方米。

2.1.2气候条件

(1)气温:

项目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空气干燥,蒸发量大,日照充足。

热量略显不足,降水量绝对值小,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炎热,春秋多风少雨,昼夜温差较大。

根据某县气象台多年的观测资料显示,项目区年平均气温3.5℃,最低气温-38℃,无霜期为140天,年日照时数2940.8小时,总辐射量135.2卡/㎡,日照率66%,多年平均风速4.5m/s,其中灌溉期风速为2.5-3m/s。

风向以西北风为主,一般春冬风较多,夏季较少,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为203.4mm,作物生长季节降水为81.8MM,年平均蒸发水量为23317MM,作物生长季节4-9月份,各月蒸发量为182.2MM--339.3MM。

(3)日照:

本项目区日照时数为2889.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作物生长季节5-8月份,各月累计平均日照时数为300小时(312.3--325.4小时),生长季节(4-9月份)日照时数总和达1821.9小时,全年总光辐射量平均达131千卡/CM2。

(4)积温:

积温是评价一个地区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10℃的积温**为2780.7℃。

(5)无霜期:

本项目区属平原地带,无霜期平均为140天,终霜和初霜出现最早和最晚年份可相差一个月,年际变化可达30--40天。

(6)大风天气:

项目区年平均大风天数为35--40天,多发生于4--5月份,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34M/S,寒潮各月份平均为0.4--1.1次,最多1--3次,多发生于冬季。

2.1.3项目区实施地点

项目区位于某县恰勒什海乡。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1羊肉市场供给短缺,现有生产基础难以保证产出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调整,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本地羊肉供给不足问题日益显现,价格持续上涨且高位运行。

目前,阿勒泰地区羊肉价格已较2000年初上涨230%,且近三年年上涨幅度都在20%以上,根本原因是羊肉产量无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增加。

而依托现有生产基础和养殖模式,通过提高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羊肉产出的空间有限,难以保证羊肉产出快速增涨。

3.1.2草原生态保护形势紧迫,牧区养羊受资源限制稳定发展难度大。

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原生态恶化趋势日益加剧,保护草原生态安全,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国务院128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八个省区率先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通过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等方式,逐步核减草原牲畜放牧量,实现草地生态良性发展。

按照国家确定某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计划,在推进草地保护补助奖励机制5年里,某县将有100万亩草原实现禁牧,824万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管理,预计全县草原牧区将核减近4万标准羊单位。

在目前,按照自治区确定的“生态立区”的发展思路,首要的任务是核减牧区牲畜放牧量,恢复草地生态平衡,牧区已失去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源潜力。

3.1.3传统养羊比较效益低,实现牧区牲畜转移和恢复农区养羊业任务艰巨。

目前,某县还未摆脱传统的单胎繁育粗放管理的养羊模式,受养殖比较效益影响,草原牧区主要以天然放牧为主,城郊及农区规模户以季节性育肥为主,农区自繁自育户有相当部分牲畜需牧区夏季草场代牧。

今后,随着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的落实,某县养羊将逐步向以舍饲圈养方式为主转变,而目前阿勒泰大尾羊实行圈养殖舍饲势必造成养殖成本增加,养羊收益减少甚至不赢利,如不能科学合理的建立推行高产、高效肉羊养殖模式,很难调动农牧民养羊积极性,提高农牧民养殖意愿,进而实现牧区牲畜转移和快速恢复农区养羊业。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2.1养羊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随着我区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的推广,以及牧民定居工程、农副产品转化工程的稳步推进,肉羊养殖的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农区广大农民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及闲散劳力,发展舍饲养畜积极性明显提高,农区秸秆加工饲喂率、肉牛肉羊出栏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全县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标准,实现定居牧民已达400户,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养殖模式得到初步落实,定居户普遍具备了冷季舍饲圈养60只以上标准畜的条件,定居养畜效益明显增加。

同时,随着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全县畜禽疫病防疫、疾病诊疗、人工输精等技术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保证了农牧区养畜安全及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3.2.2多胎肉羊繁育生产在技术上可行。

近年来,新疆兵团、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等单位广泛开展了肉羊杂交生产模式试验研究,对多胎肉羊的纯繁以及与当地羊杂交给予肯定。

3.2.3畜牧技术服务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项目实施单位为某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于1987年,现有干部职工118人(县局58人,乡镇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8人,农艺师62人,初级职称15人。

多年来畜牧局承担着全县畜牧技术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工作;开展畜牧新技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开展动物检疫、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多项技术与服务工作。

单位职工整体素质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比较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技术力量较强,完全能满足项目工作的需要。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内容

从保障市场供应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出发。

立足于牧区牲畜转移和农区养羊业恢复,以提高肉羊繁殖率和推进圈养舍饲为突破口。

通过建立健全肉羊繁育体系、合理布局养殖模式户、加大养羊科技推广,科学推进多胎肉羊杂交生产体系建设。

紧密结合实际,尊重农牧民养殖意愿,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不断完善运行保障措施,确保多胎肉羊养殖充分发挥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4.1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按照先农区后牧区、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建立健全多胎肉羊良种引进、科学饲喂、生产繁育、疫病防治、加工销售等综合生产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多胎肉羊产业发展。

4.2建设规模及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012年-2013年,计划投资150万元建设一个多胎肉羊纯种繁育场(标准化养殖圈舍1500平方米、运动场3000平方米及完善的水电路配套)。

  纯种繁育方面:

计划投资50万元,购进山东小尾寒羊310只,其中:

5万购买10只生产种羊、45万购买300只生产母羊。

至2013年末,实现存栏基础母羊1500只,年供应良种基础母羊2000只以上。

  示范户建设方面:

培育示范户10户,发展养殖户50户。

4.3项目建设期限

该项目建设期限为:

2012年-2013年底

第五章项目技术方案与流程

5.1技术方案

计划从山东省引进小尾寒羊作为母本,利用萨福克、陶塞特、杜泊等国外专用肉羊品种,以及阿勒泰羊等新疆本地良种羊作为该体系的杂交生产父本。

用现有牲畜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养殖协会、合作社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多胎肉羊杂交生产养殖场(户)提供杂交模式选择、选种选配、畜群周转计划、短期育肥技术培训、疾病诊疗和防疫等技术服务,为体系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

5.1.1繁育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设计按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布局,注重保温和通风,采用高床养殖技术实现粪尿分离,在繁育场推广同期发情、人工受精技术,主营良种繁育,为养殖场和养殖户供应良种。

5.1.2示范户采用高床养殖,建设60-100平方米的舍饲棚圈,年末存栏基础母羊30只左右。

基础母羊从繁育场购买,推广人工辅助受精、经济杂交技术进行自繁自育,主营饲养育肥,快速出栏上市,商品畜销售养殖场或直销市场。

5.1.3供种群及生产群的组织与更新方案

多胎羊供种群的组织与更新,应提前做好繁育场多胎种用母羊及与配种公羊组织更新计划,适时引进种羊对供种群予以补充或扩群,保证供种群连续生产,充分满足养殖者的用种需要。

生产群的组织与更新,主要在当地畜禽改良部门或养羊专业合作组织的统一组织下,针对每个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做好畜群周转计划,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模式、下一阶段的饲养规模及生产母羊数量,保证生产群适时出栏和适时更新。

第六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估算总投资200万元,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150万元,引进生产母羊45万元(每只1500元),种公羊5万元(每只5000元)。

共计200万元。

资金来源为:

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200万。

第七章综合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带动农牧民进行多胎肉羊养殖,按每只基础母羊年繁殖成活羔羊2.5只,每只羔羊出栏售价750元计算,每只基础母羊年可带来直接收入1875元;扣除每只基础母羊年养殖成本800元,羔羊出栏每只饲养成本110元,共计1075元成本,每只多胎基础母羊年可带来纯收入800元。

养殖户如饲养30只基础母羊,年可带来纯收入2.4万元左右,按每户5口人计算,就可实现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项目的实施将加快了全县舍饲养羊步伐,使牧民传统的单胎繁育、粗放管理的养殖方式得到转变。

牧户养殖30只多胎母羊相当于养殖120只地方品种母羊收益,通过定居牧民养殖示范,将逐步引导广大牧民主动将传统地方羊置换为多胎肉羊,真正使定居牧民定的下、能致富、保生态。

第八章组织实施运行管护

8.1组织机构及职能

由主管畜牧业的副县长与财政、畜牧等部门组建管理小组,层层抓落实,生产基地由县、乡主管畜牧业领导挂牌管理,财政部门进行监督指导。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项目单位抽调专门人员与有关技术专家成立项目建设协调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计划进度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8.2项目实施方式

项目经费按任务书要求用于该项目工作的需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同时必须接受财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在此基地建设中将成立技术服务攻关小组,由涉及项目的乡(镇)畜牧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项目试验、攻关及养殖业务的指导,同时负责对农牧民进行中短期技术培训。

8.3项目管理措施

在项目建设中,严格贯彻执行项目管理标准规范,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工作的具体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

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协调与监管职能,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与职责,确保各项管理、技术、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第九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多胎肉羊养殖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农区养殖业生产条件,从而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标准化养殖场环保要求,做好养殖场选址及粪污处理工作。

第十章结论

发展现代肉羊产业,满足肉食品供给是自治区提出的一项民生工程。

现代肉羊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繁殖率和精细化饲养管理。

肉羊产业可以有效改善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项目实施后,无论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利大于弊。

故本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某县财政局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七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