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032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docx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

五项成果培育特色典型经验分析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课、五项成果、常规教研实施情况

一学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提升,激励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

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确立的课程目标,为体现校本化的观念,我校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三个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实施环节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和教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对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制定计划,明确目标、确定主题,并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由教务教研室、少先队负责具体细则的制定,由其他各部门、全体教师全力配合开展活动,保证活动有序、安全、高质量的开展。

(二)结合学科特点,利用本校有利资源。

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

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而且也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每一节课中都渗透了许多的动手操作项目,如剪纸、泥塑,这些项目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活动,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手工制作都有了丰硕的成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

为了要突出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则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

(五)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堂课。

为了适应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目前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资源采取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与借鉴以前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案,对于教师而言每一节课的开展都要费不少脑筋,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同时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学生实际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发。

如学校开展的《泥塑、剪纸》,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常规性教研活动,在学校或年级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们对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认识不充分时,可以在常规性的校本教研中采取研读文献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使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开发的技术、实施策略、评价措施等理论与实践等问题有一个全面而宏观的认识,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在具体实施的初期,学校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制订教研活动时应预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平台;教师们定期相互交流自己通过思考得到的启发,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相对系统、相对长期的课程,所以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就要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此时应多开展围绕案例的观摩、研讨活动。

这里所说的案例,可以是围绕这其中的某个环节的案例,也可以是别的学校开展道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描述或者录像材料。

教师们可以围绕这样的案例进行观摩、学习、讨论,在分析、评价案例成败得失的过程中,既可以反思自己的做法,又能够澄清自己的思想认识,获得启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能力。

(七)与校本课程结合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在技术上也存在一致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国家课程,但学校在开发时可以与校本课程通盘考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协调。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结合在一起。

一些开展得比较成功、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逐步系统化和完善,从而可以转化成为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

(八)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蕴涵的德育价值,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

如学生们在学校的基地栽种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体力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增加他们了解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怀,培养他们勤劳勤奋、尊重体力劳动者的美德。

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人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九)与科技活动相结合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引导他们在科技活动中体验、尝试、创造,增强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了从事创造发明的动力与兴趣。

(十)因地制宜,搞好搞活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与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学校特色。

如暑寒假时,可以让同学走进农家,通过了解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来感知三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节假日时,通过走进敬老院,来了解本地区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现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规划

把综合实践列入学校计划,开辟渠道,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1、落实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时。

2、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组织任课教师学习、培训,为课程开展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3、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义,引导学生及家长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开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实践内容:

活动领域

实施途径

具体内容

实施手段

与学科教学

结合活动

与语文、数学、科学、社会与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结合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每门学科开展一至两个主题活动

校本教材,简单生产劳动

《泥塑》《剪纸》(三—六年级)用橡皮泥制作小物品、剪纸、用废弃物制作小饰品等。

与科学、劳动与技术想整合,进行评比展示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四、五、六年级)种菜、种花等劳动实践。

每周一次,人人参与,利用学校田园基地,课余进行劳动实践,与科学、劳动与技术想整合,进行评比展示,汇报交流

经典诵读活动

书香班级

自创和参加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全员参与一些竞赛活动

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初步。

主要了解信息技术概念、计算机的组成、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和计算机在其他学科的一些应用。

2、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

3、用计算机进行绘画。

4、用计算机作文。

要掌握汉字输入的方法、会对文字进行处理、对文章进行编辑排版和保存。

5、网络的简单应用。

会使用浏览器、XX搜索等查找收集资料,收发电子邮件。

以班级为单位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促进农村少年儿童课外阅读,加强校外管理,丰富农村中小学生假期生活。

学校组织,参观场所,读书;少先队组织,利用寒暑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三、课程实施

我校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3-5年级每周3课时,6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

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

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

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

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第一层次: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

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相关条例,检查七坊镇中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

第二层次:

教研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

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2)教研组

组长:

韦海涛

成员:

林斯荣、庞沛文、文志明、李丽容、和金秀、胡海燕、黄梅

第三层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等。

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3)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四、课程管理

活动基地建设:

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

学校校园内的绿化带、田园基地、学生电脑室、七坊镇敬老院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舞台。

作为新课程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包括四大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我校实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时同时注意融合其他学习领域。

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3、学校和综合实践教师要针对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一般每小组一个学期确定和研究一个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课题研究的周期以一个学期为宜。

4、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协调和管理评价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和实施、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具体实施。

5、每学期实施前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方案的内容要具体、可操作。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3课时,信息技术教育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中。

7、学校和教师要加强领导和指导,实施活动时,学校要有专门人员领导负责组织和协调,学生在任何场所的活动必须有专人(教师或家长组织和指导。

8、综合实践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条件保障

我校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1、学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2、学校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资源共享。

3、学校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设备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进修以及课程实施所必须的经费开支等。

4、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学校至少要有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统筹工作。

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岗位;要充分发挥学校有特色、有特长的教师作用,鼓励他们向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发展。

5、教师资源

在众多的校本课程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课程开发和利用意识,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有些资源是显现的:

如有美术特长的教师,如有艺术特长的教师,有手工特长的教师,有电脑特长的教师等等,七坊镇中心学校,有30个教学班,专业教师78人。

每位教师都有着各自的特长。

6、学生资源

我校在校学生1336人,大多数是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

为了解决全体师生的课余枯燥生活,让住校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以班级组为方阵,全员参加活动。

学生知识、能力及自身发展状况,生活环境和既定的教育需要都是开发的资源。

7、教学设施

经济条件和物质资源:

费用来源,设备,仪器,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等。

通过这些资源来挖掘综合实践课程提供条件,我校多种教学设备都具有,有学生电脑室,每间教室都有白板,可以提供有兴趣的学生参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课程。

8、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很多,学生可走出校园,到农村体验田园生活。

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导入农村各种资源,有目的、针对性地整合与运用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从自然界中寻求利用一切有价值的事和物,以农村特有的优势,树立新的环境资源观念,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资源。

六、考核激励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的条件。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象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我们深知,光靠领导和教师的热情、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以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建好师生成长记录袋是我们评价的主要方式。

对于每个学生和教师,要能及时保存好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

主要采用汇报、成果作品展示、研究报告、观察日记、竞赛等。

要求做到三个认真:

一是认真准备,计划;二是认真上课;三是认真总结。

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设施和考核机构,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学期的活动计划。

2、课时的保证,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另外每班还设有一节科技活动课作为机动调配。

3、制定评价制度,建立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中学综合活动课程老师考评、教学过程的评价等制度。

每学期学校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七、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的意识和素质及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好的关键。

2、没有专职教师,师资严重短缺,任课教师缺乏培训。

3、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性质和特点缺乏深入理解。

4、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学生安全如何保障。

5、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精神。

6、对于身边的资源利用的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寻求其他相关人士的帮助。

展望下学期的工作,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吧,尽我的所能把这门课教好,使学生获得发展与进步。

七、五项成果培育情况:

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目标,撰写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后,作好记录。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一)通过泥塑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对泥塑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泥塑艺术的一些基础技能如捏、挖、挤、压、粘、刻等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泥塑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当学生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泥塑艺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在小学阶段实施泥塑课程,有利于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制作的作品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6、泥塑开展的系列比赛活动。

日积月累,学校泥塑陈列室里的作品不断更新,现已陈列了优秀泥塑作品500多件,可谓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作品,无不凝聚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心血,充满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可以说,每一件泥塑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它们蕴藏着老师们的一颗爱心,寄寓着孩子们纯真的梦想。

泥塑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一大教学特色,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捏、挖、挤、压等泥塑基础造型技巧,并且能够结合作品的形象独立进行造型表现创作。

实践证明,泥塑艺术教学在农村学校中能很好的开展起来。

泥塑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八、常规教研开展情况:

(一)目标明确,行有方向

1、以科研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发展兴学校。

2、围绕质量中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有效课堂。

3、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通过学习交流,优势互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4、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综合能力。

(二)严抓常规教学管理,优化课堂教学。

细化常规,保证质量

1、有效备课。

2、抓细三查即:

教研组长检查教案、教导处督查教案、校长抽查教案。

3、有效上课。

(1)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观察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教学进度。

(3)有效上课中还要注重相关知识的扩充。

4、坚持采取以听课促有效上课。

5、重听课后的评价交流。

6、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7、有效辅导。

(三)抓好教研促进发展。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2、专家引领,提高专业素质。

3、外出培训学习。

4、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四)依托陈顺卓越教师工作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抓好抓实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我校从备课入手实施了三备三磨三反思一推广的“3331模式”。

三备,即三次备课,第一次是要求教师单独备课,撰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二次备课为二次交流,利用每周星期三下午组内教研活动时间在教研组中相互讨论、提升认识,取长补短。

第三次备课,即修改完善备课。

三磨三反思,即是中心备课人进行三次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对每一次实践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反思。

一推广是,在进行了三次磨课和反思之后,把大家认为比较完善的课堂在全校范围内当做示范课进行展示,推广。

教师在课堂实践探索中对教学过程中得与失静心思考、认真记录,撰写教学随笔,促使老师们在反思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同时学校每学期还开展人人一节优质课展示已形成常规。

(六)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落实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堂效率的提高为突破,以师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科研质量,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2014年,我校申报的课题《把握黎族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民族地区课堂效率的研究》获得海南省省级课题立项。

围绕黎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推动校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5年我校作为白沙县“我爱读写绘”课题实验学校之一,在白沙教研室符晓兰主任的指导下进行“我爱读写绘”课题实验,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16年我校对“活动课堂实践研究实验学校”课题和“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进行了申报。

2017年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三个一”项目活动的背景下,我们结合自己学校的发展实际确立了研究特色——泥塑。

2018年我校的泥塑课程,被列入“十三五”国家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成为“全国特色实验学校”。

(七)以特色课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特色课程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内容、方式、策略等方面都得到整体发展,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1.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欲望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特色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并在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