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812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docx

初中地理总复习星球版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是个圆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经度与纬度: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东E;西W。

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纬度:

北纬:

0°至90°N,南纬:

0°至90°S。

经度:

东经:

0°至180°E,西经:

0°至180°W。

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线。

9.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10.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11.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体。

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

第四课地球的公转

1.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

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

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东至日。

东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

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8.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

1.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

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

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第二课地图的判读

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4.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山峰:

中间高,中间低,等高线闭合。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山脊:

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山谷:

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缓坡、陡坡: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5.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或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海拔,可以通过查看图中高度表来了解不同地点的高程。

第三课地图的应用

地图家族新成员:

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海陆的分布

1.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大洲从大到小排列)

4.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5.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洋从大到小排列)

6.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中心部分。

海峡是介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第二课海陆的面貌

1.亚洲:

地形复杂多样,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

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大洋洲:

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大分水岭。

南北美洲:

西部是山地,往东是平原和高原。

2.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亚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在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在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在非洲。

3.地球最低处:

地处太平洋西岸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

4.海底地形类型:

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第三课海陆的变迁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内力:

地壳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形成的五大连池。

3.外力:

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4.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以后大陆解体、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5.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6.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

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7.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大西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8.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七年级(下)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

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海陆位置:

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范围:

西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分区与国家:

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

中国在东亚。

4、地形特点:

一是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三是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5、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1、亚洲气候的特征:

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但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第3课人口最大的大洲

1、各大洲人口数量:

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六国在亚洲。

3、各大洲人口增长率: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4、亚洲人口分布:

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5、亚洲人口问题:

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

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

日本是唯一发达国家,其它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明显差距,沙特阿拉伯等依靠石油较为富裕,新加坡、韩国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它大部分国家较为落后。

2、亚洲各国因地制宜,发挥本国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第八单元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3课中东

1、“三洲五海之地”:

中东地区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东北部,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地带,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被成为“三洲五海之地”。

2、世界“油库”:

是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输出量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大部分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

3、宗教:

中东大多属白种人,中东除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外,本区其他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这些国家统称“阿拉伯国家”。

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发祥地,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地”。

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其教徒成为穆斯林。

第九单元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

第1课日本

(一)

1、位置组成: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西邻日本海,东临太平洋,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琉球群岛等组成。

2、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著名海港:

本州岛的神户、横滨。

海岸线曲折多良港有利于进口原料,有利于出口产品,有利于海洋捕捞,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造船业的发展。

3、资源: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国”。

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日本年捕鱼量居世界前列。

4、地形:

日本是一个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

最高峰富士山是著名活火山。

多火山地震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5、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的海洋性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多台风。

第2课日本

(二)

1、人口:

人口1.27亿,地狭人稠,土地紧张,措施:

填海造陆,向空中、地下发展。

2、经济:

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大国、工业强国。

工业生产原料依赖进口,产品多销国外,以加工贸易为主。

近年来,日本把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外投资基地:

美国、西欧、中国、东南亚等。

3、工业分布:

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工业区。

4、首都:

东京位于本州岛,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密集,世界特大城市。

5、东西兼容的文化:

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古代受东方中国文化的影响,近代受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是东西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日本的文字、传统建筑、宗教、服饰(和服)、饮食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6课美国

(一)

1、领土组成:

陆地面积93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4位。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西邻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美国由50个州组成,本土包括48个州和首都所在的特区,其他两州一个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一个位于太平洋中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

2、移民国家:

印第安人是土著居民。

欧洲移民后裔是主体,占总人口80%以上,此外还有非洲黑种人、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

华人、华侨约150万—200万。

3、地形:

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等高大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地。

4、气候:

本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

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只有太平洋沿岸海岸山脉迎风坡多雨。

5、河湖:

密西西比河为美国最长河流,世界第4长河。

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北美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6、自然资源:

十分丰富:

煤、石油、天然气、铜、铁储量居世界前列,森林、耕地面积广大。

第7课美国

(二)

1、现代化的农业:

专门化和现代化是美国农业生产特点。

许多农业品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农业大国。

2、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

同时也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是世界电子工业中心。

3、人口与城市:

2.8亿,城市人口占四分之三以上。

沿海平原和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西部高原、山区人口稀疏,城市较少。

首都华盛顿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纽约市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西部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城市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是美国西部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华人集中的城市。

4、交通:

美国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

第10课巴西

1、面积、人口:

面积850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均居拉丁美洲第一,世界第五。

2、自然环境:

纬度位置:

北部大部分在热带,南部小部分在南温带。

地形:

北部为亚马孙平原,南部为巴西高原。

气候类型:

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雨林的保护: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亚马孙平原上,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大部分位于巴西境内。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动植物的王国”和“地球之肺”,对全球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亚马孙热带雨林,亚马孙地区有关8国签订了《亚马孙合作条约》。

4、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咖啡、甘蔗、可可、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居世界前列。

5、民族工业的发展:

殖民地时期,出口商品以农矿产品为主,为单一产品经济。

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制造地位重要。

巴西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煤等,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巴拉圭边境,是目前世界上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

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因为东南部地区矿产、能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6、城市:

首都:

巴西利亚。

里约热内卢:

最大港口、最大造船工业中心。

圣保罗:

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汽车工业中心。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

第1课中国的疆域

 1、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位置: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半球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2、疆域:

①疆域辽阔:

南北跨纬度近50度,长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度,长约5000千米;②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疆界22000多千米。

3、濒临海洋:

①四海一洋:

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内海:

渤海、琼州海峡。

③海岸线及岛屿:

海岸线长约18000多千米,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4、领土四至: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5、邻国:

陆上临国共有14个,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为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4、位置的优越性:

①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南北跨纬度很广,气候差异大、类型多,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沿海多优良海港,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临国发展边境贸易。

第2课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

基本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2、省级行政区:

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

区。

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是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记住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北京市京北京;

天津市津天津;上海市沪上海;重庆市渝重庆;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银川;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四川省川或蜀成都;甘肃省甘或陇兰州;

贵州省贵或黔贵阳;陕西省陕或秦西安;云南省云或滇昆明;

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安徽省皖合肥;浙江省浙杭州;

山东省鲁济南;河南省豫郑州;湖北省鄂武汉;山西省晋太原;

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海南省琼海口;河北省冀石家庄;

辽宁省辽沈阳;吉林省吉长春;黑龙江省黑哈尔滨;青海省青西宁;

江苏省苏南京;台湾省台台北。

第3课众多的人口

1、人口分布:

东部多,西部少。

人口地理界线:

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

原因:

东部地区多平原和丘陵,气候湿润多雨,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

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力低,所以人口稀少。

2、人口问题:

①人口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②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困难、资源短缺、失业严重、环境恶化等。

③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我国人口总数12、95亿。

第4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92﹪。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2、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

3、民族政策:

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1、地形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地势第一、二阶梯分界线是: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沟通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宜建大型水电站。

但在阶梯交界处也给东西交通带来不便。

第2课地形分布

1、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台湾山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

贺兰山、横断山。

2、四大高原及各自特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不平,其中山间小盆地(或称坝子)是当地主要农耕区)。

3、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4、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6、 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易发生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3课气温和降水

1、气温分布:

①冬季分布特点:

总体上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②夏季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③温度带:

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④1月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2、降水分布:

①空间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时间分布: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四类: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分界线:

(等降水量线)800mm、400mm、200mm。

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两类季风:

冬、夏季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

季风区降水多,非风季风区降水少。

2、大陆性气候显著:

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3、气候复杂多样:

①东部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第5课长江

1、概况:

发源地唐古拉山脉,流经省区有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

流经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上中下游划分地点:

宜昌和湖口。

注入海洋东海、长度6300千米。

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①水能宝库:

水能集中在上游河段,著名水电站有葛洲坝、三峡、二滩。

②黄金水道:

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首要目标,兼有发电、航行、灌溉等多种功能。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是裁弯取直。

第6课黄河

1、概况:

①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大地形区。

注入渤海。

上中下游分界点:

河口、旧孟津。

②知道主要支流:

汾河、渭河、泾河。

知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具体位置。

③我国第二长河(流量先天不足)。

2、黄河的治理:

②中游:

(河口—旧孟津)忧患:

表现:

大量泥沙入河,含沙量大增。

成因:

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③下游:

(旧孟津—入海口)忧患:

表现:

地上河,洪水泛难,断流。

成因:

大量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河流流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