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7980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

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

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3、替代法(alternatives):

又称“3R'法,即优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

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

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

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

指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ictivedose/靶剂量(targetdose):

是指送达剂量中

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指引起一组受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指一组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

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

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7、毒性(toxicity):

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18、中毒(poisoning):

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1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20、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s:

)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21、效应(effect):

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22、反应(response):

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

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23、应用剂量(applieddose:

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24、吸收剂量(absorbeddose/内剂量(internaldose:

指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25、给予剂量(diministereddose/潜在剂量(potentialdose:

是指机体试剂摄入、吸

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援化学物的量。

26、送达剂量(delivereddose:

是指内剂量中可达到所关注的器官组织的部分。

27、选择性毒性(selectivetoxicity: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非课本摘录

29、慢性毒作用带:

为急性阀剂量与慢性阀剂量的比值。

28、急性毒作用带:

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阀剂量的比值。

30、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31、内源性化学物:

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2、损害作用(aderseeffect:

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33、适应:

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二.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半减期(halflife:

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4、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partitioncoefficient:

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5、膜动转运(cytosis:

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

6、分布(distribution):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

织器官的过程。

03043

7、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不同途径排出机体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代谢解毒(metabolicdetoxication:

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9、代谢活化(metabolicactivation:

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10、I相反应(phaseIbiotransformation):

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

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H相反应的底物。

11、H相反应(phasenbiotransformation):

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12、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partitioncoefficient):

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13、吸收(abosorption):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三.毒作用机制

1、自由基(freeradical):

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epigenotoxiccarcinogens):

化学物并不改变DNA或诱发突变但在慢性进入机体后却诱发癌症,称之为非遗传性致癌物

3、终毒物ultimate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四.毒作用影响因素

1、联合作用:

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

为联合作用

2、相加作用(additionjointaction):

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

用于相同的靶部位,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

3、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antagonisticjointaction):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效应的总和。

五.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acute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2、蓄积作用(accumlation):

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3、慢性毒性(chronictoxicity):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4、损伤蓄积(damageaccumulation):

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

5、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toxicity):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

期的1/10)接触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六.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微核(micronucleus:

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

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微核。

2、遗传负荷(geneticload):

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3、Ames实验/细胞回复突变实验:

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4、微核实验(micronuleustest,MNT):

是观察受试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5、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aberrationanalysis):

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

6、姐妹染色单体(SCE):

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7、遗传多态性(geneticpolymorphism):

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07148

8、移码突变(ftameshift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确的氨基酸。

9、突变(mutation):

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

10、变异(variation)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差异。

11、遗传毒理学(genetictoxicology):

它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12、基因库(genepool):

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七.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2、细胞凋亡(apoptosis):

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4、化学致癌作用(chenmicalcarcinogenesi)s: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6、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

指不作用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

7、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carcinogens:

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其占化学致癌物的大多数并可利用遗传毒理学实验来检测。

8、间接致癌物(indirectcarcinogen):

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代谢产物采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

间接致癌物在代谢活化前也称为前致癌物,在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生成的产物称终致癌物。

9、直接致癌物:

本身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10、促长剂:

本身无致癌性,在给以遗传毒性致癌物之后再给以促长剂可增强遗传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也可促进“自发性”转化细胞发展成癌。

11、助致癌物(co-car-cinogen):

有些化合物,本身既不具有引发作用,也不具有促长作用,但可以促进引发作用和增强促长作用,即能促进或增强全部致癌过程。

12、定量构效关系(QSAR):

是在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八.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toxicology):

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2、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toxicity):

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包括:

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结局。

3、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

外源性理化因素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的有害影响。

4、母体毒性(maternaltoxicity):

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常用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5、畸形(malformation):

指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6、致畸带:

从NOAE到胚胎死亡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叫~。

致畸带越宽的致畸物,致畸危险性

大。

十一、管理毒理学

1、基准剂量(BMD\benchmarkdose):

是依据动物实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

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2、危险度(risk):

又称风险度或危险性,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

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3、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

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4、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toxicology):

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5、实际安全剂量(VSD):

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外源化学物的接触剂量。

6、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risk):

对于致癌性,一般认为某化学物终生暴露所致的危险度在百万分之一或以下,为可接受的危险度。

7、危险性管理(riskmanagement)依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必

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措施。

8、安全性(safety):

即在规

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9、安全性评价(safetyevaluation):

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10、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

为日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

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11、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toxicology):

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

害作用及其评定,评定方法即为生殖毒性实验。

毒理学基础简答题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①从高度综合(集化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学科知识为一体)到高度分化(形成多个交叉分支学科);②从体内实验到体外实验;③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④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⑤从微观(细胞、生化、分子)、宏观

(环境)到人体(群体、个体);⑥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3、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选择性毒性有哪些不同的水平,简述其原因和意义?

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

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2、生物学标志可以分为:

①暴露生物学标志;②效应生物学标志;③易感生物学标志。

3、毒理学一般将动物实验按染毒期限分成4个范畴:

①急性;②亚急性;③亚慢性;④慢性毒性实验

4、简述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的类型

毒效应谱:

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

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

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5、简述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

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6、为什么要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简述其前提和意义

前提:

①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②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③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

意义:

①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②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

毒性;③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④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存在

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⑤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7、简述主要的毒性参数和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

毒性参数:

①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②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④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⑤未观察到作用水平;⑥阀值;⑦安全限值

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

①急性毒作用带;②慢性毒作用带

8、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阀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阀值?

目前,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器官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

阀值的(非零阀值),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否存在阀值尚没有定论,通常认为是无阀值(零阀值)。

9、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

1竖直直线,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易感性完全相同;②S形曲线,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的易感性成正态分布;③非对称S形,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易感性成偏态分布。

10、毒理学研究的方法:

体外实验、体内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主动转运的特点

(1)转运系统对于外源化学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某种结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

(2)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可被饱和,即存在转运极

限;

(3)使用同一转运系统转运的外源化学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4)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以阻断转运过程。

2、外源化学物的能够给生物膜方式分为:

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吐作用和胞吞作用

3、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

1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②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③代谢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④排泄基本一致。

4、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相反应的类型:

①氧化反应;②还原反应:

硝基和偶氮还原羰基还原、醌还原脱卤还

原;③水解反应:

酯酶酰胺酶环氧化物水化酶

II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①葡萄糖醛酸结合;

2硫酸结合;③谷胱甘肽集合④甲基化反应⑤乙酰化作用⑥氨基酸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

5、简述经典毒物动力学

分为2个类型:

速率类型和房室模型速率类型可以分为一级速率过程和零级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过程特点:

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其瞬时含量的一次方呈正比;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直线;半减期恒定。

零级速率过程特点:

单位时间内消除毒物的量恒定;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曲线;随初始浓度或剂量增加而增加。

房室模型是指在动力学上相互之间难以区分的,转运和转化性质近似的组织、器官和体液。

房室模型可以分为一房室模型和多房室模型,又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

6、解毒过程失效的原因?

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解毒酶失活;某些结合反应被逆转;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7、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8、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

(1)炎症:

细胞与介质;活性氧和活性氮。

(2)坏死

(3)纤维化

(4)致癌作用:

DNA修复失效;细胞凋亡失效;终止细胞增生失效;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9、简单扩散条件:

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②化学物具有脂溶性;③化学物呈非解离状态。

10、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组成:

①血红蛋白类;②黄素蛋白;③磷脂

12、吸收部位:

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其他途径

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通过简单扩散。

外源化学物自身Pka和胃肠道的Ph值起决定作用。

胃液pH=2小肠pH=6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肺,气体和蒸气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

经皮肤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穿透阶段、吸收阶段。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阴囊>腹部>额部>手指>足底

12、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外源化学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