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8293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部解剖 局解学习要点.docx

局部解剖局解学习要点

局部解剖学学习要点

第八章上肢(theupperlimb)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胸前区及腋区

胸前区及腋区提要:

(一)腋腔及其组成

当上肢外展时,胸壁与臂上部之间所形成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窝。

腋窝的皮肤较薄,成年人有腋毛,皮肤内含有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少数人可因分泌臭味的汗液,称为腋臭(亦称狐臭)。

腋腔是在腋窝皮肤及筋膜的深面,位于胸廓与臂部之间,由骨与肌肉围成的锥体形间隙。

腋腔是由尖朝上、底朝下外和四个壁组成的腔隙。

1.尖为腋腔上口,由第一肋骨、锁骨和肩胛骨上缘所围成。

腋腔向上与颈根相连。

腋动、静脉和臂丛等即经此口与颈根部的锁骨下动静脉相延续。

2.底朝下外,被筋膜和皮肤所封闭。

3.前壁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及锁胸筋膜组成。

由腋腔到胸前壁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结构,大都穿过锁胸筋膜(喙锁胸筋膜)。

4.内侧壁由胸廓上五个肋骨及其间的肋间肌和前锯肌所组成。

5.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及背阔肌所组成。

后壁肌肉之间构成两个孔,内侧为三边孔,外侧为为四边孔。

三边孔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

四边孔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6.外侧壁只要由肱骨近侧段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所组成。

因为有腋动、静脉和臂丛及其分支沿该壁行走故显得重要。

在形态结构上,前后壁的肌肉向内分别附着与胸廓的前后两面,向外侧则逐渐靠拢止于肱骨结节间沟附近,故外侧壁比内侧壁狭窄。

喙肱肌在此处可作为主要标志,因腋动、静脉,臂丛及其长支是沿喙肱肌内侧行走的,由此可以联想到腋动脉等是和肩关节紧密相邻的,故肩关节脱位时容易压迫腋动脉。

(二)腋腔内的结构

腋腔的尖和颈根相连,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即由此进出腋腔。

腋腔内除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外,主要有:

①腋动脉及其分支;②腋静脉及其分支;③臂丛及其分支;④腋淋巴结群。

腋腔内的神经血管主干都是沿着喙肱肌内侧行走进入臂部。

这些血管神经都被筋膜(腋鞘)包裹在一起。

在腋腔臂丛麻醉时,药液即注入此鞘内,注意勿伤及血管。

腋动脉和一些神经的分支分布都与胸小肌、喙肱肌、背阔肌的毗邻关系密切。

故这些结构都可作为认识腋腔血管、神经的重要标志。

1.以胸小肌为标志,观察腋腔内侧壁有关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的联属。

胸小肌起自第三段第五肋骨(近肋软骨处),纤维向上外行,止于肩胛骨喙兔。

(1)腋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延续,离开腋腔后即更名为肱动脉。

腋动脉被胸小肌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胸小肌以上的部分,分支有胸肩峰动脉,分布于腋腔前壁。

第二段在胸小肌后方,分支有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行走。

第三段在胸小肌以下,分支有肩胛下动脉,向下延续为胸背动脉及旋肩胛动脉,分布到腋腔的后壁;以及旋肱前、后动脉。

(2)胸小肌上缘的结构在胸小肌上缘至锁骨下肌和喙突之间,由深筋膜形成一三角形的锁胸筋膜。

穿过此筋膜的结构有:

①头静脉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走行,在锁骨下方穿过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在乳癌根治术时需加以保护;②胸肩峰动脉(腋动脉第一段分支,但常可发自腋动脉第二段)与胸前外侧神经(起自臂丛C5-7的外侧束)互相伴行,共同穿过锁胸

筋膜。

动脉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和三角肌等处;③胸肩峰静脉及收集乳房上部的淋巴管也穿过此筋膜分别注入腋静脉和锁骨下淋巴结。

(3)胸小肌下缘的结构①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向下行于胸廓外侧面,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和乳房;②在胸外侧动脉的后方,有一条神经是胸长神经(发自臂丛C5-7),于胸廓侧面,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

胸长神经在乳癌手术时应加以保护,损伤后将影响患侧上肢上举;③胸背神经(发展臂丛C6-8的后束)在胸外侧动脉的后方,沿肩胛骨腋缘至背阔肌外侧缘中点内面并支配该机。

胸背神经的下段与肩胛下动脉的分支胸背动脉伴行;④腋淋巴结内侧群位于胸外侧动脉周围,后群位于肩胛下动脉周围(回流范围见腋腔淋巴结章节)

在胸小肌表面常常可以找到胸前内侧神经,此神经从胸小肌穿出后支配胸大肌。

2.以喙肱肌为标志,观察腋腔内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的安排。

在喙肱肌内侧的大动脉是腋动脉。

以腋动脉为中心,在腋动脉内侧是腋静脉,腋静脉是由贵要静脉和两条肱静脉会合而成,其属支与胸壁静脉有广泛的吻合,故但乳房癌作广泛切除时这些与胸壁吻合的属支也应切除。

腋动脉被胸小肌覆盖的一段是第二段,臂丛集合成三束,分别环绕第二段的外、内、后三面,故命名为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

每束各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合成臂丛的五条主要神经,这些神经分别位于腋动脉第三段的周围。

明确了这些这些神经和动脉的关系,就容易辨认这些神经。

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四条分支构成一个“M”形,最后成为三条神经,即肌皮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外侧,分出后不久即穿过喙肱肌,进入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

内、外侧束各有一个头合成正中神经,内侧束发出的内侧头是斜跨过腋动脉的前方,与外侧头合并成正中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前外侧。

内侧束另一主要分支是尺神经,位于腋动脉内侧,也就是腋动、静脉之间的深面,它很容易与前臂内侧皮神经混淆,其鉴别方法是尺神经粗大,位置也较深,前壁内侧皮神经虽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但比尺神经为细,位置较浅。

由于这些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构成“M”形,故只要找到其中任何一支,向上追踪至分离出,即可沿“M”找到其他两条神经,也可以此与桡神经鉴别,不致误将桡神经作为尺神经。

后束的两个分支,即桡神经与腋神经,均位于腋动脉的后面。

臂丛的五大主要分支四条是纵行的,只有腋神经是横行的,它在肩胛下肌下缘处穿四边孔,紧紧包绕肱骨外科颈行走,故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容易伤及此神经。

另外,从内侧束还发出臂内侧皮神经,它经过腋静脉后方然后转到腋静脉内侧至其前面。

在腋静脉的内侧还有腋淋巴结外侧群,收集上肢的淋巴液。

3.以背阔肌为标志,观察腋腔内的神经血管安排。

(1)在腋腔后壁背阔肌止点的上方,可找出腋神经及与其伴行的旋肱后动脉,它们一起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背侧支配三角肌。

当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使三角肌萎缩,形成方肩。

(2)在背阔肌肌腱的浅面斜向下外到肱骨体后方桡神经沟的是桡神经。

(3)在背阔肌外侧缘的中点内面可找到胸背神经,它支配背阔肌。

背阔肌的外侧缘向胸

壁投影处可找到胸长神经,它支配前锯肌。

在乳癌根治术中,应避免损伤此两条神经。

(三)乳房

1.乳房的位置女性乳房位于胸大肌前方的浅筋膜内,相当于第三至第六肋间,两侧起自胸骨旁线到腋中线附近。

有的腺体外上方向腋窝方向突出,并可穿过深筋膜附着于第三肋间附近,此腺体突出部分称为乳房尾部。

2.乳房的构造(图l-2、l-3)乳房主要由乳腺、结缔组织、脂肪和供应乳腺的血管及神经所组成。

乳房中央为乳头,其周围有环状的色素沉着区称乳晕。

乳头和乳晕内含有少量平滑肌及变形的皮脂腺称乳晕腺,妊娠时增大。

每个乳房除含有脂肪结缔组织外,还有十五至二十个乳腺小叶,小叶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叶皆有一输乳管,它开口于乳头:

每个输乳管在接近乳头部分扩大成输乳管窦:

根据上述解剖特点,在作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时应沿输乳管的方向作放射状切口,以减少输乳管的损伤。

胸壁浅筋膜不仅形成整个乳旁的包囊,同时向乳房内深入,形成小叶间隔,对乳腺组织和脂肪组织起支持作用,保持一定弹性和硬度。

小叶间隔附着于皮肤、乳头和胸大肌筋膜之间,称乳房悬韧带或称Cooper韧带。

当癌细胞侵犯乳房时,Cooper韧带不随乳房组织增大而拉长,因此使乳房皮肤凹陷,呈桔皮样的形状。

3.乳房的血供和神经来源乳房的血供主要为胸廓内动脉的穿支,次为胸外侧动脉乳房外侧支,第三至第七肋间动脉的穿支及胸肩峰动脉的乳房支。

静脉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即乳房皮下的静脉,深静脉与上述同名动脉伴行,分别汇入胸廓内静脉、腋静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

乳房的神经主要由第二至第六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支配,此外尚有锁骨上神经

及胸前神经支配。

4.乳房的淋巴回流(图1-7)女性乳房的淋巴管网非常丰富,淋巴回流的途径和淋巴结

群的位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乳房炎症和癌肿时,多沿淋巴途径扩散和转移。

乳房的淋巴管网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淋巴毛细管网位于皮下和皮内。

在乳晕周围形成乳晕下淋巴管丛,深淋巴毛细管网在乳腺各小叶周围的间隙和输乳管壁内合成深淋巴管丛。

两者之曰有丰富的吻合。

其输出管主要沿胸大肌下缘深面流向腋淋巴结。

但乳房各部的淋巴流向不同,大体可归纳如下:

①乳房外侧和上部的淋巴往往汇集为二至三条大淋巴管向外上方走行,首先注入腋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前群位于胸小肌下缘第三肋骨表面附近,沿胸外侧动脉排列,一般由二至四个淋巴结组成。

其输出管再汇入中央群和锁骨下淋巴结(尖群).在乳癌时,前群往往较其他淋巴结群更易受累。

因此,作乳癌根治术时需将胸大、小肌一起切除。

②乳房内侧的淋巴可以穿过肋间肌汇入沿胸廓内动脉排列的胸骨旁淋巴结。

其输出管继而注入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

临床上对内侧象限的乳癌根治术,除摘除腋淋巴结外,有时

还考虑把胸骨旁淋巴结一起切除(即乳癌扩大根治术)。

③乳房下内侧的淋巴管,可穿过腹前壁与隔下间隙及肝脏的淋巴管汇合。

④乳房深部的淋巴管,可穿过胸大、小肌,汇入腋淋巴结尖群,有时在胸大,小肌之间也有几个淋巴结,称胸肌间淋巴结,也可直接汇入颈根部的颈深淋巴结。

⑤乳房浅淋巴管与皮肤淋巴管有广泛的联系,当上述淋巴管发生阻塞时,将产生淋巴逆

流,癌细胞即可通过这些淋巴管转移至对侧。

乳房的淋巴回流主要汇入腋淋巴结。

当乳腺炎症或癌肿时,首先多侵及同侧腋淋巴结,引起不同程度的肿大。

由于浅淋巴管有广泛的吻合,因此也可以发生对侧转移。

乳癌根治术是治疗乳癌的常用手术。

其主要目的是清除腋区的淋巴结,最后将乳房、胸肌和分离的周围组织一起切除,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四)腋淋巴结群

腋区淋巴结埋藏于腋腔内的蜂窝组织里面,不易清理,依其位置可分为六群,与腋腔的尖、底和四个壁相适应,多数列于各壁的血管附近。

l.外侧群位于腋腔的外侧壁,沿腋静脉的内侧排列,收集上肢来的淋巴。

手和前臂感染时首先侵及该群。

2.前群(胸肌淋巴结群)位于腋腔内侧壁前锯肌浅面胸大肌深面、胸小肌下缘。

收纳乳房大部,上肢和胸前外侧壁的淋巴。

3.后群(肩胛下淋巴结群)位于肩胛下动脉及胸背神经周围,收纳背上部,颈后部及胸后壁的淋巴。

乳癌手术时,应注意保护胸背神经。

4.中央群位于腋腔底部中央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收纳前、后、外侧群的淋巴。

5.尖群(锁骨下群)位于锁骨下方,胸小肌上缘,锁胸筋膜深面,沿腋静脉近侧段排列。

收纳乳房上部和腋腔外、前,后以及中央群的淋巴液,并有输出管与颈深下淋巴相交通,最后汇成锁骨下干。

6.内侧群(胸肌淋巴结群)该群淋巴结与腋腔淋巴结前群位置很近,在胸外侧动、静脉和胸长神经周围。

在一般尸体标本中较难明显划分,两群淋巴结之间又常有淋巴管相通,收集淋巴范围也大致相同,故有的教科书内把这两群淋巴结统称为胸肌淋巴结群。

第三节臂前区、肘前区及前臂前区

臂前区、肘前区及前臂前区提要:

(一)臂部深筋膜及其形成的臂内、外侧肌间隔

臂部的深筋膜,向上移行于三角肌筋膜、胸筋膜和腋筋膜等,向下移行于前臂筋膜。

在屈侧的臂筋膜较薄,覆盖肱二头肌等屈肌群,伸侧的较厚,覆盖肱三头肌并为该肌所附着。

深筋膜在臂部屈肌和伸肌之间形成内、外侧肌间隔,分别向深部附着于肱骨内,外上髁上嵴,因此将臂部分成两个骨筋膜鞘。

前鞘包绕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及肱血管、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一段等。

后鞘包绕肱三头肌、肱深血管、桡神经和尺神经的一段等。

两鞘中的肌肉与肱骨的关系在三角肌止点上下各不相同。

肱骨干上部,因无肌肉附着,当肱二头肌、三角肌、喙肱肌和肱三头肌长头被切断后,上端肌肉可向上收缩。

在肱骨干下部,因有肱肌和肱三头肌紧贴于骨,虽被切断而不致过分向上收缩。

(二)以肱二头肌内、外侧沟为标志,观察臂血管神经联属(图1-14、1-17)

1.在肱二头肌内侧沟有贵要静脉、肱动脉本干及与它伴行的两条肱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注意桡神经在背阔肌腱下缘处穿到臂后格,行于肱骨肌管内)。

正中神经伴随肱动脉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中,初在动脉的外侧,于臂中部跨越动脉前方至其内侧。

2.在肱二头肌外侧沟浅筋膜里有头静脉和肌皮神经的终末支(前臂外侧皮神经)。

3.在肱骨中点附近除上述有关肌肉附着外,还有很多结构在这里转换位置,如贵要静脉穿入深筋膜,尺神经离开肱动脉穿过内侧肌间隔到上臂后格;桡神经从上臂后格穿过外侧肌隔到前面来,正中神经在此水平跨过肱动脉前方,由动脉外侧转到内侧。

故肱骨中点(相当于三角肌止点处)应作为寻找这些结构的重要标志。

4.由于肱动脉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位置又很表浅,所以在整个行程中均可能摸到,但由于在臂的上份动脉是行于骨的内侧,故向外侧压时才能摸到,在臂下份时是行于肱骨前方,故需向后压才能摸到。

(参考)肱动脉变异:

胚胎早期,在臂部正中神经的前后各有一条动脉主干,这两条动脉干伴随胎儿的发育,位于正中神经前方的动脉干(即浅干)大多消失,仅保留后方的动脉干(即深干)为现在常见的肱动脉。

若前后两支皆保存时,一支可下续为桡动脉,另一支为尺动脉。

常见变异情况如图1-22所示。

(三)前臂部深筋膜结构特征

前臂深筋膜与臂和手的筋膜相互延续,较为发达。

在前臂上部,其内侧的筋膜因有肱二头肌腱膜纤维的参与而增强,并有屈肌群从其内面起始。

肱二头肌腱膜向下内方走行,覆盖于肘窝前面移行于前臂深筋膜。

前臂后面的深筋膜被肱三头肌腱膜增强,较致密,纤维纵行并有伸肌起始,另外,筋膜还附着于鹰嘴和尺骨后缘处,起增强固定作用.

在前臂中部,筋膜较强,纤维方向不定。

在前臂下部.与屈、伸肌腱相适应而筋膜增厚,纤维横行,而形成前面的屈肌支持带(腕掌侧韧带)和后面的伸肌支持带(腕背侧韧带)。

两韧带在桡侧附着于桡骨外缘,在尺侧附着于尺骨茎突和内侧的腕骨(豌豆骨、三角骨、钩骨)。

前臂深筋膜与尺、桡骨骨间膜共同构成前、后两个骨筋膜鞘。

前骨筋膜鞘内有旋前圆肌和前臂屈肌群;后骨筋膜鞘内为旋后肌和前臂伸肌群。

(四)肘窝的组成

肘窝是肘前方的三角形间隙,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

两肌在远侧汇合处形成肘窝的尖,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间的连线。

覆盖肘窝的是由肱二头肌腱膜增强的深筋膜,以及浅面的皮神经和浅静脉。

窝底为肱肌和旋后肌。

肘窝内的主要结构是:

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终末支,桡、尺二动脉的起始段,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五)以肱二头肌腱及其腱膜为标志,观察肘前区有关血管神经联属(图1-l9、l-20)

各主要结构在肘部的位置安排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关键区,如果这里的结构安排搞清楚了,就容易向上辨认前臂部的结构安排,而且大的血管神经在肘部附近容易在活体上接触。

因此可通过触摸帮助学习,又可作为活体检查的重要标志。

在肘窝内的标志性结构是肱二头肌腱及其腱膜,当肘关节屈曲时可明显地在肘窝内摸到。

1.肱二头肌腱内侧的结构:

肱二头肌腱的内侧,肱动脉于腱膜的下缘处(或旋前圆肌上缘附近)分为桡、尺两动脉。

正中神经位于肱动脉的内侧。

正中神经在臂部不发出任何分支,而是在前臂上份向内侧发出许多肌支,支配前臂屈肌(除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层肌尺侧半为尺神经支配外)。

肌支(运动神经)如受损伤,将引起肌肉瘫痪。

前臂屈肌的上份大部是在正中神经的内侧,故至前臂屈肌的肌支是由神经的内侧缘发出,因此正中神经的内侧缘是危险缘,而其外侧缘则称安全缘,临床手术时应予注意。

2.肱二头肌腱外侧的结构:

肌皮神经是从肱二头肌外侧缘,距肘横纹以上3-5厘米处穿出深筋膜成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该神经向下走行适位于肱二头肌腱的外侧。

桡神经位于肱肌的外侧,即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沟内,易于和肌皮神经混淆,其区别方法是肌皮神经行于肱肌前面,介于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

桡神经行于肱肌外侧,介于肱肌和肱桡肌之间;在活体上不易摸到桡神经,如将肘部微屈,以握紧拳的桡侧缘置于较重的台面下,用力向上抬起,则肱桡肌和桡侧腕伸肌显得较突出,肱肌与肱桡肌之间的沟就易于摸清,在此沟内可摸到桡神经。

前臂伸肌在桡神经的外侧,桡神经至伸肌群的分支均起自神经的外侧缘,故其外侧缘是危险缘.而内侧缘为安全缘。

3.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上段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常于肱二头肌腱膜浅面经过。

(六)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为标志,主要血管神经的位置可归纳如下(图1-21)

1.桡动脉为肱动脉的直接连续,沿旋前圆肌上缘斜向外下,在前臂中部处跨过旋前圆肌的止点前方继续于肱桡肌的深面下行至腕部。

2.桡神经。

桡神经在肘窝处分为浅、深两支。

浅支在肱桡肌深面直向下行,至前臂中段处与桡动脉伴行,同时跨过旋前圆肌的止点前方至前臂下段,此时浅支逐渐离开桡动脉,并转向背侧。

浅支与桡动脉在前臂的关系似“x”型。

其深支则穿过旋后肌至前臂背侧。

3.正中神经穿过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然后穿入指浅屈肌的上缘进入该肌深面,即前臂屈肌第二和第三两层之间(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行至腕部。

4.尺动脉自肱动脉发出后以抛物线形式向内下行走,在旋前圆肌中点处穿过该肌深头的深面,它与正中神经交叉并以该肌深头相隔。

在尺动脉的稍下方有骨间总动脉,行于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到骨间掌处分为掌侧、背侧支。

尺动脉本干在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向下内方斜行,至尺侧腕屈肌深面的桡侧,而后垂直下降,到豌豆骨桡侧至手掌。

5.尺神经自肱骨内上髁下方穿过尺侧腕屈肌二头之间,进入指浅屈肌的深面,约至前臂中段处与尺动脉开始伴行直至腕部。

尺神经与尺动脉在前臂的行径关系似“Y”型。

(参考)肘关节动脉网组成(图1-16):

肘关节周围动脉网.常由肱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发出的九条分支组成。

1.来自肱动脉的尺侧下副动脉的前支与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前支吻合。

2.来自肱动脉的尺侧下副动脉的后支,尺侧上副动脉与尺动脉发出尺侧返动脉后支吻合。

3.来自肱深动脉的桡侧副动脉与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吻合。

4.来自肱深动脉的中副动脉与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吻合。

(七)前臂屈侧上1/3、中1/3和下1/3三个不同局部的结构特征及其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

1.前臂屈侧上1/3它的近侧端与臂部的远侧端相连共同组成肘关节及肘窝。

在此区内有从臂部延续下来的动脉和神经,并有从手部和前臂远端汇集来的静脉和淋巴管经过。

肘关节是上肢运动的第二大关节,故有许多肌肉或肌腱跨过,因此前臂屈侧上1/3具有下列特征:

(1)浅筋膜内浅静脉与皮神经虽无明显伴行关系,但通常皮神经比浅静脉位置深。

前臂外侧皮神经从深筋膜穿出后于浅静脉的深面下行,分布于前臂前面桡侧,而前臂内侧皮神经则分布于尺侧。

头静脉、贵要静脉和时正中静脉的位置一般都比皮神经为浅。

(2)深筋膜特点前臂上份与臂部筋膜延续,由于前臂屈肌部分肌纤维起于深筋膜,故此区的深筋膜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深筋膜与肌肉紧密相连不易分割;二是肱二头肌腱部分纤维向内侧与深筋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肱二头肌腱膜,增强了约束肌肉的作用。

(3)肌肉与肌腱肱桡肌起于肱骨外上髁,而前臂浅层屈肌皆起于肱骨内上髁,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这些肌肉起于一处,肌腹紧密靠拢不易分离。

肱二头肌腱及肱肌经过肘窝前方分别止于桡骨粗隆处。

由于前臂此区肌肉数目多,故比中1/3、下1/3在形态上显得特别粗大。

(4)以旋前圆肌为标志的局部血管神经安排首先对旋前圆肌的位置起止应有一个了解。

旋前圆肌呈长带形,在肘窝的内下缘分为浅、深两头,浅头起于肱骨内上髁(肱头),深头起于尺骨冠突(尺头),两头合并止于桡骨掌侧中部前外侧面。

①旋前圆肌近止点的浅面有桡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经过(神经在外侧)。

②旋前圆肌浅深两头之间有正中神经穿过,此神经在未穿肌肉之前,在该肌上缘向尺侧分出许多肌支到前臂屈肌群。

③旋前圆肌深面有尺动、静脉经过。

尺动脉是肱动脉的终末支之一,一般比桡动脉稍粗大。

尺动脉在桡骨颈水平分出后,斜向内下行,经过旋前圆肌的深面。

注意此区的尺动脉与尺神经并不伴行,动脉在外侧而神经在内侧。

2.前臂屈侧中l/3

(1)浅筋膜内尺侧有贵要静脉及其属支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桡侧有头静脉及其属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

(2)深筋膜与上l/3、下l/3段相比较弱。

(3)肌肉、血管、神经。

肌肉主要为肌腹,较易分离。

尺动脉、尺神经在此段开始伴行(血管在桡侧、神经在尺侧),行于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及指深屈肌三块肌肉的间隙内。

正中神经紧贴指浅屈肌的深面向远端下降。

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在此段内开始互相邻近(神经在桡侧),两者均在肱桡肌深面下行。

3.前臂屈侧下1/3

(1)浅筋膜内有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或经过。

头静脉从手的背侧转至前臂屈侧,桡神经浅支约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转至腕背及手背。

尺神经手背支亦在此区经尺侧腕屈肌和尺骨之间从深筋膜穿出转向手背。

(2)深筋膜。

前臂深筋膜在腕部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腕掌侧韧带)。

此处深筋膜不仅覆盖肌腱表面,而且还向深部伸入包绕各深层肌腱。

(3)肌腱、血管和神经的联属。

因前臂屈肌皆形成腱,故前臂远端比上1/3、中1/3段外形为细。

标志性肌腱有三条:

即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

桡侧腕屈肌腱的

桡侧有桡动、静脉。

此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正中神经经过,下行经腕管至手掌。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有尺动脉和尺神经(神经位于动脉的尺侧)。

(4)此段最深面有旋前方肌和前臂屈肌后间隙。

第四节背部浅层解剖

第五节肩胛区,臂后区、肘后区和前臂后区

肩胛区,臂后区、肘后区和前臂后区提要

(一)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的局部联属关系(图1-9)

臂丛后束另一大支即腋神经(C5、6)。

腋神经从腋部向后行,与旋肱后动脉一起穿过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外科颈后面走行。

腋神经分支有:

肌支、皮支和关节支。

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三角肌区的皮肤;此外尚有一至二支关节支,由肩关节下方进入肩关节。

旋肱后动脉发自腋动脉第三段,与腋神经伴行,经四边孔绕过肱骨外科颈的后面,向前与旋肱前动脉吻合。

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肩关节脱位以及使用“腋杖”不当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损伤旋肱前、后动脉和腋神经。

损伤腋神经可导致三角肌麻痹(臂不能外展)和三角肌区域的皮肤感觉消失。

如三角肌麻痹时间较长,引起该肌萎缩时,则肩部膨隆的外形消失而成方形肩。

(二)挠神经和肱深动脉的局部联属(图l-25)

桡神经(C5-T1)是臂丛后束最大的分支,先行于肱动脉的后方,与肱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一起进入肱骨肌管。

桡神经从上向下外方走行在桡神经沟内旋绕肱骨,至肱骨外侧,在臂中、下1/3交界处,穿过外侧肌间隔,进入肱肌与肱桡肌之间。

桡神经在肱骨肌管内发出肌支至肱三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以及肘肌。

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由于在桡神经沟处紧贴肱骨干,所以在肱骨中段骨折时,容易并发桡神经损伤。

另外,在该处不适当地使用止血带,或全身麻醉时.将臂部紧压于手术台边缘过久时,常可损伤桡神经,而导致伸肌群麻痹,引起腕下垂。

其支配的皮肤区域也可出现感觉丧失。

(三)肘后区结构特征(图1-26)

肘后区由于伸屈活动的影响,皮肤较厚,移动性大,浅筋膜不甚发达,深筋膜在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后缘处和骨膜紧密附着。

此区有三个明显的骨性隆起:

①肱骨内上髁——它是前臂屈肌的起点;②肱骨外上髁——它是前臂伸肌的起点;尺骨的鹰嘴——它是肱三头肌肌键的止点。

当肘关节伸直时,这三个隆起位于一条直线上,如屈肘至90度时,则三者成一个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

上述三点形成的三角称肘后三角。

此三点的位置关系有助于鉴别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即在肘关节后脱位时,三点关系常呈尖朝上的三角形,而在肱骨髁上骨折时三点关系不改变。

在内上髁与鹰嘴间的深沟中有尺神经走行,在皮下可触摸到,该神经然后经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

在此区,尺神经仅位于深筋膜深面,在肘关节骨折,脱位或手术时可能伤及。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