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311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安仁二中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

安仁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

必修一至必修二第二单元)

时量: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

B.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秦汉时期,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唐宋明以来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分类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动物狩猎畜牧

植物农事耕作

天象气侯时间

山川河流方位

战争兵器

服装居住

交通

文化娱乐

宗教

数量物性

比值(%)

20

17

15

9

7

8

7.7

3.6

3.1

3.6

3.6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3.宋太祖曾说:

“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

”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

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C.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

4.《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

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入城。

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

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A.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B.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

C.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D.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

5.“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

(《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B.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

C.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已经走向完整和成熟

6.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

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

《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余在议会通过的。

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

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B.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D.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

7.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约翰·亚当斯认为:

“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

为此美国实行了

A.邦联制总统制B.议会制共和制午C.三权分立D.精英政治

8.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颁布,表明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马克思却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A.国家元首是皇帝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

C.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D.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9.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

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因为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0.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

”材料中的(夷)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1.甲午战争后海军衙门要幸存的海军官佐条陈海军惨败的原因。

有一官佐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这句话反映出洋务派学习西方过程的主要缺陷是

A.以“中体”来限制“西用”B.“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C.完全固守“祖宗之法”D.脱离国情,“全盘西化”

12.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l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

展注入了资金

13.《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

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4.1942年,英美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943年,中美新约、中英新约正式签字,英美两国放弃了诸多在华特权。

此后4年中,中国又与多国签订类似条约。

100年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宣告结束。

材料说明中国

A.收回了所有主权B.实现了民族独立

C.改变了弱国地位D.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15.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

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6.“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统一战线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18.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19.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对美国友人斯诺说:

“一九七二年美国要大选,这年的上半年,尼克松可能派人来。

”这句话说明尼克松访华的意图之一是

A.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B.联合中国抗衡苏联

C.拓展贸易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D.争取连任下届总统

20.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这一过程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B.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C.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21.目前“一超多强”之间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

这说明

A.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B.“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C.霸权主义的威胁已消除D.美国已放弃建立单边世界的企图

22.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3.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

“(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

”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民族的生活差异凸显

B.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C.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

D.19世纪末形成了两个对峙的军事集团

24.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该项技术革命是

A.蒸汽机的改良B.电力技术革命C.内燃机的发明D.通信技术发明

25.成化二十一年(1458年),明朝允许班匠以银代役。

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朝轮班匠由力差全部改为银差。

此政策变化

A.标志白银成为主要货币B.减轻了政府对班匠的剥削

C.推动手工业技术整体进步D.促进官营手工业走向民营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

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

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

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

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

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

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8分)

(2)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2分)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4分)

(3)请结合材料三的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6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7.(18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加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6-1906年间,天津的城市人口从19万增至42万,增长了1倍多;1906-1928年间,城市人口从42万增至112万多,增长了2.6倍,人口增速仅次于同一时期的上海,成为华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

其中,因为天灾和战乱被迫逃离家乡的农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2003.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10年间,5岁和5岁以上,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翻。

1990年讲东亚语美国人有300多万,是1980年的两倍。

1990年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比10年前增加了34%。

1990年有1700万人讲西班牙语,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

----黄安年:

《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46---1928年天津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天津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7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本质问题,并说明这一现象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D

A

A

D

D

C

B

A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C

D

B

D

A

A

B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1)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2分)

历史背景:

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

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6分)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

(2分)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

(4分)

(3)示例:

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

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6分)

27.

(1)特点:

人口增长幅度大。

(2分)

历史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3分,回答出其中3个事件即可)

(2)现象:

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

(3分);原因:

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

(4分)

(3)本质问题:

经济全球化(2分)

影响:

有利于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美国语言文化的繁荣。

(4分)

28.示例:

信息一:

商业贸易由局部地区(亚非欧洲际)贸易发展到世界性贸易。

说明: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殖民扩张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信息二:

对外交往的方式从和平友好交往到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说明: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把广大的亚

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内。

信息三:

文化交流由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说明:

古代发达的东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西方文明对东方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