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405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回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图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其画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折线统计图

1、引入

师:

同学们平时你们注意自己的身高变化吗?

这里有一张张晓楠6~12岁的身高变化情况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

2、说说看,这张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

如果我们用统计图来表示气温情况,相信你又会有新的发现。

想看看吗?

(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观察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

1、观察:

师:

这幅统计图和原来的条形统计图比一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后再小组讨论)

2、交流:

师:

我们先来汇报一下,它们的相同点:

横轴、纵轴、标题、制表日期等。

(也就是说两种图的基本结构相同)

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的,这种统计图形是用点和线表示的。

板书:

点线

3、你能给这样的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叫什么统计图呢?

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4、提问:

条形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数量多少的?

而折线统计图呢?

板书:

点:

数量多少

6、探究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晓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

②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晓楠的身高增长最快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为了更好地看清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将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用线连起来,形成了这样的折线。

线的上升或下降就能更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

增减变化

③估计一下,张晓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想一想: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

7、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正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8、师:

在生活中折线统计图应用非常广泛的。

你们以前还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9、欣赏: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出示图片)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查看一下。

三、操作交流,会画折线统计图

1、提问:

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2、出示练一练。

统计自己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你打算怎样绘制呢?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

画法:

描点、连线、标数据

4、独立画图,教师指导。

指名一人板演。

5、展示交流。

你刚才是怎么画的?

(板书:

描点、连线、标数据)

刚才,我们通过描点、连线、标数据完成了这幅折线统计图,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6、比较:

把你画的与上面的比较一下,你画对了吗?

错的改正一下。

7、提问:

师:

这幅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画好了,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些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预设:

按照这样的趋势,到了六年级、七年级身高会怎么样呢?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四、实践应用,分析折线统计图

练习四第1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病人某天7~23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如下图:

表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这幅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刚才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看得懂吗?

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统计图省略了一部分刻度,是因为病人的体温数据集中在36-40之间。

五、总结反思,深化理解折线统计图

师: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师:

今后我们还会认识更多的统计图,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知道折线统计图有哪几部分组成吗?

生答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李小洁用不锈钢杯和保温杯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以了解这两种保温杯的性能。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明确:

因为是对两个保温杯的性能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

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

红色实线表示不锈钢杯的温度。

红色虚线表示陶瓷杯的温度。

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水温。

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

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

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

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你是怎么看的?

(1)实验开始后的第60分钟,两个杯中的水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第120分钟呢?

(2)不锈钢保温杯中的水温下降到70摄氏度大约经过多少分钟?

陶瓷保温杯呢?

(3)哪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4)师: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

刚刚我们研究了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发现不锈钢杯的保温性能要好一些,同样的热水倒在陶瓷杯和陶瓷碗中,水温下降的速度相同吗?

哪个容器中水温下降的速度快一些?

学生猜测结果。

事实是不是正如我们的猜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组实验一下。

学生分组操作。

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相同吗?

追问:

如果适合饮用的水温是18~45摄氏度,两个容器的水各从第几分钟起开始饮用比较合适?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

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

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练习四第2题

追问: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探讨:

(1)小明是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第几天开始看到芽的?

(2)和同学说说风信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

(3)你有兴趣找一种植物种子,做一次这样的实验吗?

(4)提出要求:

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准备在班级中交流。

4、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四第4题

(1)这张统计图的内容是什么?

(2)读图:

说说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3)逐题讨论交流

2、练习四第5题

(1)逐题讨论交流

(2)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航模小组的一员,你会根据以上数据作出哪些分析?

3、练习四第6题

(1)根据统计表中的两组数据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全班交流:

①上海市和悉尼市的气温分别是用哪种线来表示的?

为什么?

②你有哪些绘制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和大家交流吗?

(3)讨论交流教材提出的问题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

4、练习四第7题

你所在地区最近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蒜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小组实践活动,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勇于在合作中交流,充当主要角色,积累活动经验。

3.通过活动,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准备

蒜头、花盆、统计表等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

提问: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师小结导入:

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来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学科的问题。

二、分工合作,明确任务

1.明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蒜叶的生长与哪些因数有关?

我们可以研究哪些内容呢?

2.确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我们主要研究蒜瓣根须的生长与蒜叶生长情况。

为了清楚地看到蒜瓣根须的生长,我们将蒜瓣种在放水的盆里。

学生小组操作,将选好的蒜头放在盆里,注意盆里水的深度。

(2)研究蒜叶的生长,主要分两盆进行对比。

首先把蒜头种在装满水的盆里,一盆放在室外阳光下,一盆放在室内,远离阳光。

师巡视指导

(3)布置收集数据

师:

小组内分工,谁负责收集根须生长的数据,谁负责蒜叶生长的数据

记录根须的生长从第2天开始

记录蒜叶的生长,从第6天开始记录数据

三、学生分组实验

1.选择一小组的三盆,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记录

其余小组分工后带回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

2.整个实验,教室注意提醒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

四、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整理成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1.根须的生长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长出根须?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平均数。

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实验的数据。

2.蒜叶的生长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蒜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四、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观察记录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

统计图能清楚地显示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

要坚持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记录。

任务多时,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