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507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满分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再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即可。

2.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

“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

材料中的三种可能态度,第一种“表示留恋”,应当是孔子,因为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不合时宜;第二种“为之张目”,应当是法家的韩非子,主张因时变法,顺应潮流;第三种“均感厌恶”,应当是主张无为思想的到家学派,故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应当是D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既不能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顺应激烈的社会变革。

(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

上述现象

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这是西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身份,而不是反映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

丞相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与材料主旨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不符,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而是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

“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

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

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

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

”这材料表明

A.理学家希望通过帝王的“正心诚意”树立良好的政治典范

B.封建帝王有意识的将理学树立为统治臣民的工具

C.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的流变中被严重的曲解了

D.理学家的“理”也是政治领域中对抗君主专制的手段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为,天地间,只有真理和权力是最尊贵的。

即使这样,相比之下,真理比权势更加尊贵。

朝廷上,讲明道理,天子不得以权势压人。

即使一时权势压住了真理,后来真理也会广为人知并流传万世。

根据材料可知,吕坤认为理可以用来制约君主专制,D正确。

材料的主旨在于“理”对于帝王的约束,而不是树立政治典范、理学统治人民,AB错误。

“存天理,灭人欲”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抓住材料中的主旨“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

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在理之下的,理可以来制约君主的权力。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此观点

A.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

D.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否定以皇帝的是非作为评判标注,主张发挥学校的作用,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C项正确。

黄宗羲的观点具有早期的民主色彩,但不是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信息,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B。

D项错在“全面”,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有学者认为:

“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

”近代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答案】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和“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

7.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寻求物理规律

B.重视实用性

C.是经验的总结

D.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古代科技都和生产密切相关,即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故B项正确;寻求规律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是对经验的总结,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故D项错误。

8.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材料反映了

A.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D.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代……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出现在宋代,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题干反映了印刷术的进步推动商业活跃,故选C;题干虽然反映民间私印影响政府管理,但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D。

9.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应该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

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

A.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

影响画家创作

B.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

C.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

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

【答案】B

【解析】儒佛道三者融合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宋代重文轻武,不可能出现“大批文人入仕无望”,排除C;题干所述绘画没有体现世俗化、市民化的特点,而是追求意境,借物抒情,故B正确,D错误。

故答案选B。

10.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探索自然奥秘

B.强调人的价值

C.注重人性研究

D.认关注道德知识

【答案】B

【解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都强调人的价值,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

探索自然奥秘并不是共同之处,A排除。

智者学派都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但不等于都注重人性研究,C错误。

智者学派不重视道德知识,D错误。

11.马丁·路德说:

“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符合此信息,故选D。

A从题中无法体现。

B表述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

C从从题中无法体现。

12.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

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

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答案】C

【名师点睛】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13.某西方学者指出: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这些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中“这些思想家”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C.提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在17世纪至18世纪出现了启蒙运动,在运动期间,思想家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政治发展的道路,涉及了“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D正确。

文艺复兴复兴路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A错误。

宗教改革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B错误。

牛顿力学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C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确定是哪一场运动。

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产生,由此可以确认是启蒙运动。

再结合所学,排除其他错误选项。

14.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

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是典型的理性思想,肯定也就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内容和卢梭的分权学说无直接的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方面的字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15.《物种起源》指出:

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

这一论断

A.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C.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冲击了宗教神创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从而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D项比C项合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故A项错误;进化论提升网络人类的价值,故B项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比较C项和D项的逻辑关系。

因为改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才冲击了宗教的神创论,故D项更合适。

16.某学者曾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

”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

C.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D.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等打击的是基督神学权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次重大的打击”和启蒙运动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的肯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次重大的打击”和自然科学体系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两次重大的打击”的对象都是基督神学。

17.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也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D符合题意,ABC的表述均不合题意。

故选D。

考点:

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文学·浪漫主义

【名师点睛】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革命和战争持续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对“理想王国”感到失望。

浪漫主义文学就是这种社会情绪的反应。

18.二战后,某戏剧在巴黎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

而且对该剧给了高度赞扬,后来这出戏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的受到囚犯们的热烈欢迎。

据此分析,下列作品与该戏剧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格尔尼卡》

B.《巴黎圣母院》

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而且“对该剧给了高度赞扬”、“出人意料的受到囚犯们的热烈欢迎”,说明此剧反传统、反理性,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属于现代主义风格。

A项属于现代主义,故选A。

B项是浪漫主义主义,排除。

C项是现实主义,排除。

D项是浪漫主义,排除。

19.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这里的“艺术家们”

A.注重人物真实刻画

B.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艺术家注重人物真实刻画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可知艺术家注重光影的微妙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表现手法并不抽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家追求神韵意趣结合,故D项错误。

20.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

“公举一人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

”材料反映出魏源

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是,民众选举一人作为国家元首,不世袭,四年一届。

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A错误。

魏源是地主阶级,C错误。

D项夸大了魏源认识的作用,排除。

魏源开眼看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B正确。

21.“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

”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可看出作者主张设议院,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B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A、D两项明显错误。

C项“普遍愿望“,没有依据,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2.近代有人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此人应该属于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提倡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人想表达的是,只要不利于每个人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东西,无论是谁提倡的,都是虚无的,没有实际用处的。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发展社会,否定其余的东西,认为其余东西都是无必要的,故此人应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提倡者,D正确。

中体西用以中国伦理道德为根本,与材料不符,A错误。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也没有否定儒家思想,B错误。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即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不如材料中的激进,C错误。

点睛: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十分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持绝对否定态度,与材料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致。

23.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C.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胡适既有传统思想又有西方近代思想,这是他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结果,故D项正确;19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加深,但中国的传统儒学仍占主导地位,故AC错误;此时在辛亥革命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已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

24.《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可知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提出反帝主张,这是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即只有推翻帝国,建立民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独立。

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民族主义是指对外反帝,而不是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

故A项排除。

题干认为应“与民众深切结合”,但并不足以说明其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C项排除。

D项“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25.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必将出现大资本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造福于民,从中可以推断其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A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C错误。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6.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

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

其余选项不能概括材料内容。

27.“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

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近代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故A项对应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的。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8.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时间中共七大(1945年)和当时毛泽东的话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等信息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并没有要说明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也未批判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B两项,D与材料无关,所以材料说明当时是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所以选择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

【名师点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29.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

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A.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B.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C.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

D.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表述的是相对论的提出,没有体现其自身存在严重的不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狭义相对论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可知狭义相对论的内容超出了世人的认知水平,故C项正确;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相对论与世人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30.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