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791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docx

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

蔡邕听琴【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

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

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

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1、关键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屏,名词作状语

2、疑难句子:

①比②素③句式,应为“具以告(之)”

3、能听得懂自然要自己熟知才行

  [文言知识]说“向”。

“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李商隐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杜甫诗: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译文】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

“啊!

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

”就溜回去了。

仆人告诉主人说:

“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

弹琴的人说:

“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

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

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

”蔡邕笑着说:

“ 这足以称为杀心了!

及之而后知【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乌__②披___2.“五岳”是指_、、_、_、_五座高山。

3.翻译:

①履之而后艰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

4.理解:

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

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1、关键词:

①乌:

哪里,古今异义2、这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

4、根据“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可以得知,选文强调的是要亲自动手的重要性。

 [文言知识]

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

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张明善讥张士德【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瑞②毕

2.翻译:

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②侈肆宴乐③张女乐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

“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

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

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1、关键词:

毕2、疑难句子:

①广 ②侈肆③乐

3、前文说明张士诚的弟弟攘夺民地,据此判断。

 [文言知识]说“作”。

“作”是个多义词。

一、指“工作”。

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二、指“兴起”、“出现”。

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

又,《石钟山记》:

“如乐作焉。

”三、指“激发”、“振作”。

《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译文】

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

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

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

张明善提笔写倒:

“(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

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

”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炳烛而学【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暮②安敢③善2.翻译: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

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1、关键词:

③善,好,形容词。

2、疑难句子:

②孰与:

与……相比……更,这是古汉语中的固定用法。

4、据平公和师旷的对话可知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

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

“讲得好啊!

管仲破厚葬【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无以__②对_③_2.翻译:

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

②禁之奈何?

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

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

1、关键词:

①无以:

没有用来……的

2、疑难句子:

①患:

担忧;③非……则:

不是……就是

3、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根据句意推断4、据文意回答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

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

“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

”管仲回答说:

“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

“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董叔攀附权贵【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他日②执__2.翻译:

①范氏富,盍已乎!

_;

②子盍为我请乎?

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___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

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

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1、关键词:

②执:

抓捕2、疑难句子:

①盍:

何不的合音,兼词。

②盍:

何不的合音,兼词

  [文言知识]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

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译文】

董叔快把范氏娶进门,叔向说:

“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

”董叔说:

“想要结交攀附他们。

”往后的某一天,董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

“(董叔)不尊重我。

”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

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

“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

”叔向说:

“(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强弱之辩【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夫_②宗_③金_④至_

2.翻译:

岂怯懦之谓耶?

_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1、关键词:

②宗:

推崇

2、疑难句子:

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保留原语气

3、根据文章开头“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可以分析出来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

“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

”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

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

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译文】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

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

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

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千轴不如一书【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少_②凡_③擢_2.翻译:

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3.理解:

“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1.①年轻时②共③选拔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

3.质与量的问题。

1、关键词:

擢:

古汉语,用于人员、官员时为“提拔”2、疑难句子:

3、“千轴”形容书多;“一书”只有一本书。

  [文言知识]

说“物”。

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

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

那么“人”是否是“物”呢?

文言中“物”也可指“人”。

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

“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

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

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译文】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

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

面试那天,(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

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

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

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

“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2.翻译:

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

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1、关键词:

①藉:

凭借,依靠

2、疑难句子:

②周:

周济3、此题难度不大,“笔墨”据前文内容应当是“字画”

  [文言知识]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

一、指“送”。

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面致”即当面送上。

二、指“表达”。

“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

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三、指“招引”。

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

四、指“尽”。

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

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

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

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

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

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李西涯与程篁墩【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2.翻译:

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 

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 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1、关键词:

③对:

对子;⑤名:

著名,出名

2、疑难句子:

“经济”,“管理”的意思

3、根据上下联的意思判断。

4、根据上下联的意思判断。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

“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

“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译文】

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

“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

“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余文坼意外遂愿【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迄⑨匝

2.翻译: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

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1、关键词:

①古今异义:

孤,幼年丧父;⑨匝,周,满

2、疑难句子:

①以……为:

把……当作,认为……是

  [文言知识]“常”与“尝”。

“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

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

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

又,《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

“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译文】

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

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

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

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

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苏东坡北归【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从②揖③题

2.翻译:

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

“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

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没几个几个活着回来的。

1、注意“题”是动词“写”的意思

2、疑难句子③“害公者百端”是状语后置,应为“百端害公”

3、这是一个反问句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

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

苏轼,字子瞻。

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参考译文】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

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

这个人大概是谁啊?

回答:

是尚书苏东坡啊。

老者说:

难道就是苏子瞻吗?

回答说是啊。

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

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

东坡听了含笑而谢。

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伯献马贾祸【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帅②捐_③厌___④卒_⑤逐__

2.理解:

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③当以文学名世_

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__;②是贾祸也___;③遂谮诸王___;

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

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1、关键词:

①帅:

通假字“率”;③厌:

满足,有成语“学而不厌”

2、考查文言文的省略。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或介词的代词宾语“之”经常被省略。

3、疑难句子:

③遂谮诸王:

谮,诬陷,诬告;诸:

“之于”的合音,兼词。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译文】

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

“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

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

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黄庭坚论书法【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

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

“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_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1、关键词:

①法:

法规、章程

2、疑难句子:

②幼安然吾言乎?

注意“幼安”是黄庭坚内弟的名字,据注释①;然:

认可,同意

3、根据后一句“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可以推知,是形容书法的好的。

  [文言知识]

说“工”。

“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

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

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

“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

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

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

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

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李泰伯改字【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

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

请说出一二点。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1、关键词:

①守:

守……郡(县)的简写;做……太守

2、疑难句子:

②必将名世:

省略句,应为“必将名(于)世”

3、三、六、九、十二等数词,在古汉语中表示虚指

4、据后文“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可以推知有两个原因。

 [文化常识]

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

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

(李泰伯)说:

云山江水那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