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889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docx

整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岩石学年真题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611岩石学试题编号758

(注: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qqqq

1.玄武岩

2.重力流

3.蛇绿岩套

4.相模式

5.杂基

6.斑状结构

7.长石砂岩

8.P-T-t轨迹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根据岩浆岩SiO2饱和程度将岩浆岩划分为3种类型,请简述这3种类型岩石的特征及其对应的矿物组合。

2.岩浆岩的主要结构和构造类型及其影响。

3.如何判定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并试述它们的成因意义。

4.试述鲍文反应原理与鲍温反应系列。

5.举例说明火成岩形成深度与岩石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请用相图说明地球内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的3个基本条件,举例论述在板块构造不同位置,形成岩浆岩的条件及形成岩浆岩的类型。

2.试述砂岩和碳酸盐结构组分的异同点,并据此分析其成因差异。

3.为什么麻粒岩相泥质变质岩多具片麻状构造而少见片状构造?

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

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

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

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

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

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

5.表3-7表3-8表3-9

喷出岩构造:

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

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6.地层表:

(P50)

地质年代单位:

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阶

7.褶皱

概念:

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

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

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

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

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倾伏褶皱(CD)

8.断层

概念:

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

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

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

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

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

断层组合类型(P675-23):

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

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

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9.地层间接触关系

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

①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1、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变化。

2、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再次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②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变化。

2、形成过程:

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沉积>

不整合共同特点:

①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

10.地震

概念:

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

震源体:

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

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

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微观震中:

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

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

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

地震所产生的颤动是以弹性波把能量传出的,即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表面波: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地震时来自震源的波动(纵波、横波)以不同的速度与地面相碰撞,使地壳表面激起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

特点→波长长,波速稳,只在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对地面破坏性最大。

震级:

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

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1-12度)

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小于60km)中源(60-300km)深源(大于300km)

震级分类:

微震(小于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大于6级)

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100km以内)近震(100-1000km)远震(大于1000km)

发生年代分类:

古地震,历史地震,近代地震

11.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在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构造活动地带,按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上。

世界地震分布最大特点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带状分布现象,共分为4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活动最强烈。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活动带(从印尼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延伸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全长1500km),活动次于环太。

③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沿大洋中脊分布,蜿蜒于各大洋中,几乎彼此相连,全长6500km),均为浅源地震,未有大规模地震。

④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与上述3条相比,其规模最小,且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红海裂谷带,贝加尔裂谷带),活动较弱,主要为浅源地震。

我国地震分布:

我国处于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较高。

基本呈带状分布,可分为6条①青藏高原地震区②新疆——阿拉善地震区③华北地震区④华南地震区⑤台湾及东海地震区⑥南中国海地震区

12.火山喷发方式

1>按喷发途径分为①熔透式②裂隙式③中心式

2>按喷发状态分为①宁静式②猛烈式③中间式

13.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①侵入接触:

又称热接触,是由炙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靠近岩浆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围岩岩体内有时可见岩浆岩体的小岩枝或岩脉侵入其中,岩浆岩体内有捕掳体,边缘有细粒矿物组成的冷凝边,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被倾入的围岩。

②沉积接触:

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上覆围岩和岩浆岩体接触处,无接触变质现象,他们的接触界面是一个风化剥蚀面,常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靠近岩浆岩体的上覆围岩中常含有岩浆岩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岩体顶部的岩枝或岩脉有被围岩切割的现象,围岩的我层理与接触面往往平行。

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倾入岩体形成的时间早于围岩。

③断层接触:

是侵入岩体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位移导致侵入岩体为围岩的接触界面是断层面或断层带。

特征为接触面附近常有破碎和动力变质现象。

岩浆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时,则很难判断岩浆岩体形成是早于还是晚于围岩。

但岩浆岩体的形成一定早于断层。

14.化学风化方式

①氧化作用②溶解作用③水化作用④水解作用

15.河流侵蚀作用

(一)下蚀作用:

河水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

→形成V形河谷

河水最终注入水体的水面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称作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二)侧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沙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及河谷加宽的过程→裁弯取直,槽型河谷

(三)溯源侵蚀:

又称向源侵蚀,是使河谷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

16.

17.(4)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形成河流阶地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是用于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河流阶地:

沿河谷两岸断续分布,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形成过程:

当地壳上升,河流进行下蚀作用。

如果地壳停止上升,甚至微有下降,于是河床纵比降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动能降低,河流由以下蚀作用为主转化为以侧蚀作用为主,在测试作用下,河流加宽出现了河曲,形成了边滩。

后来由于地壳再次上升,使河床抬高,增加了河流纵比降,河流下蚀作用再次加强,河流切入谷底之下,原来的河漫滩到了谷坡之上,洪水期也不能被河水淹没,就形成了河谷阶地。

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就形成了多级河谷阶地。

C.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按基岩出露情况和阶面上冲击物的组成将阶地分为①侵蚀阶地:

这类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面较窄,没有或零星有冲击物,阶砍较高。

一般形成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

②堆积阶地:

阶面和阶坎全部都由冲击物组成,而基座低于河水位,在地表未出露。

堆积阶地一般出现在较低级别的阶地。

③基座阶地:

阶面上位冲击物,阶砍下部可见到基岩。

这种结构说明河流下蚀的深度大于冲击物厚度,反应后期构造上升幅度较大。

(二)形成准平原、深切河曲和夷平面。

18.地下水

(7)列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依据、原则、内容。

概念:

存在于地表土壤和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岩石储水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孔隙率

三、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地下水来源①地表水入渗②大气中的水汽可凝结进入岩石的孔隙③古埋藏水④岩浆中分异出的地下水,矿物结晶水中分离出来的地下水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潜水:

潜水是第一个区域不透水层之上的饱和重力水,如井水

C.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承压水:

充满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地下水、、

19.

20.

(1)安全预评价。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二)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①围谷②U形谷③冰斗④刃脊⑤角峰⑥悬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