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9065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资土壤污染治理复习资料.doc

绪论及第二章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

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行政恶化的现象。

2.土壤污染物主要分成四大类:

一是有害重金属镉、铅、汞、砷、铜、锌和酸雨等无机类污染物;二是农药,多氯联苯类,多环芳烃类等持久性毒物及化肥,抗生素等有机污染物;三是有放射性的污染物;四是病原菌污染物。

3.污染污染危害的特点:

一是隐蔽性和潜伏性;二是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三是后果的严重性。

4.土壤环境污染:

当土壤环境中所含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

5.土壤背景值:

是指未受或者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及其含量。

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元素含量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土壤类型、气候、地形、植被等也是重要因素。

6.土壤自净作用:

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机理的不同分为:

物理净化作用(指利用土壤多孔,多相合疏松的特点,通过吸附、挥发、稀释、扩散等作用,使得污染物迁移);物理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的阴阳离子与土壤胶体上原来吸附的阴阳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暂时的,不稳定);化学净化作用(污染物在土壤经历一系列化学作用,使其危害程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作用(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

7.环境容量:

是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环境的对污染物的最大容量。

土壤污染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本低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8.土壤环境污染物质:

指把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产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的统称。

无机污染物:

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铬、铅、砷、铜、锌、镍以及金属砷、硒等)

放射性元素:

(137铯、90锶等)、氟、酸、碱盐等。

有机污染物:

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酚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以及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

9.土壤生物污染:

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废渣、污泥、城市垃圾等多种来源。

放射性污染源对人畜产生反射源,能至畸,至突,致癌。

10.土壤环境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是指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

农业污染源:

主要指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而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化肥、有机肥已经残留于土壤中的农用地膜等。

生物污染源:

指有含有致病的各种病原体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以及病原菌污染的河水等。

11.土壤污染类型:

污染的河水等。

水质污染型:

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未受污染的地面水体。

分布特点是污染物一般集中于土壤表层,沿已被污染的河流或干渠呈树枝状分布。

大气污染型:

特点是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椭圆状或条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其污染面积和扩散距离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排放量已经排放方式。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指被丢弃的固体状物质和泥状物质,包括工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等。

特点是造成土壤环境的重金属污染,以及油类,病原菌和某些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污染。

农业污染型:

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断使用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堆肥、厩肥污泥等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

综合污染型:

综合以上四点。

第三章无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1.土壤重金属污染:

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是指:

汞、镉、铬、铅和各类金属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汞毒性最大、镉次之,俗称“五毒”元素。

来源:

金属矿山的开采、金属冶炼厂、金属加工和金属化工物制造,大量施用金属的企业和部门,汽车尾气排放的铅,肥料和农药带入的砷、铅、锡等。

2.重金属污染物的特点:

一是形体多变;二是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三是重金属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重金属形态:

⑴水溶态⑵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⑶碳酸盐结合态⑷铁锰结合态

氧化物形态:

⑸有机结合态⑹残留态

水溶态、残留态和交换态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最高,其活性、毒性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最大,残留态最小,其他态介于其间。

3.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过程是影响其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物理迁移指土壤溶液的重金属离子或络合离子吸附于土壤污染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

包括随土壤固体颗粒受风力作用进行机械搬运的风力迁移作用。

包括:

吸附和解析作用或吸附交换作用,也包括专性吸附作用。

化学过程指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中和、沉淀反应等。

生物过程包括:

动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及转化。

沉淀于溶解过程—吸附与解吸过程—络合与解离过程—氧化还原过程—淋失过程—挥发过程—植物吸收

4.影响土壤吸附的因素:

土壤胶体的种类、形态、PH、重金属离子的亲和力大小等。

5.F元素污染:

含量地壳0.078%,我国F背景值:

191-1012mg/kg,平均含量:

453mg/kg,世界背景值:

200mg/kg。

西北部>东南沿海。

缺乏位于华南沿海的铁铝土区,黑龙江东部。

土壤F的来源:

①岩石风化:

是主要来源(酸性岩>中性岩、沉积岩>基性、超基性岩)②大气沉降:

是重要来源(P肥、冶金、钢铁、玻璃、砖瓦生产企业)③P肥施用:

影响很大(P肥和含F农药的使用,P灰肥含F3-4%)④火山喷发

土壤F的形态:

①水溶态(F-,HF2-,H3F4-,ALF63-,FEF63-)②吸附态(F-易被吸附,高度发育的土壤,吸附态F占较大比重)③分子态④固体F化物

影响土壤F有效性的因素:

①PH(6.5-7.5时,土壤F有效性低,在碱性土壤中F有效性较高,易造成危害)②土壤Al、P含量(Al、P可以促进F的溶解,造成作物Al、P与F的双重危害,作物的F含量和Al含量呈正相关)③土壤含盐量(作物F含量和Al、Na含量呈正相关,与Ca2+呈负相关)④土壤颗粒与有机质含量(富含颗粒和腐殖质的土壤对F的吸附作用较强)

土壤F的生物效应:

F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当摄入超过4mg/d,就会造成中毒。

F过量会使得植物:

产量降低、分蘖少、成穗率低、光合组织受损伤。

6.硒元素污染:

含量地壳0.05-0.09%,硒背景值:

0.1-2mg/kg。

土壤硒的来源:

①岩石矿物风化:

是主要来源②工业污染:

是重要来源③大气沉降(大气硒大多来自燃煤工业,其次是玻璃和冶炼工业)④火山喷发(影响很大,有点火山岩含硒量达90%)

土壤硒的形态:

①元素态Se(含量极低,不溶,植物吸收困难,可能氧化成硒酸盐或亚硒酸盐,它们也可以还原成元素态Se)②Se化物(干旱或者半干旱土壤较普遍,碱金属Se化物可溶于水,重金属的Se化物不溶于水,植物难以吸收)③硒酸盐(可溶于水,可被植物吸收,干旱通气条件下土壤水溶性Se多为硒酸盐,中酸性土壤中硒酸盐较少)④亚硒酸盐(是土壤Se主要形态,约占40%以上,易溶于水,是植物吸收无机Se的主要形态)⑤有机态Se化物⑥挥发态Se化物

影响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

①PH(酸性到中性,土壤Se有效性减低,随PH升高而Se有效性升高)②土壤质地和粘土矿物,沙质土壤Se有效性高于粘土土壤(吸附Se的能力:

氧化铁>高岭石>蛭石>蒙脱石)③氧化还原状态(氧化条件下元素Se化物可被氧化成SeO32-,SeO42-,有效性提高。

还原状态下,元素Se会被还原)④机质含量(机质含量升高而Se有效性升高)⑤离子交互作用,植物体内Se与S存在竞争作用,土壤中Se和P竞争相同吸附位点。

土壤硒的生物效应:

Se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当摄入过量就会造成中毒。

Se低地区如我国东北到西南的低Se土壤,广泛发生克山病。

Se不是植物必须元素。

7.硼元素污染:

地壳含量10mg/kg,我国土壤背景值9.9-151.3mg/kg,缺硼土壤主要在东部地区。

土壤硼的来源:

①母质母岩:

主要来源(岩性岩<酸性岩)海相沉积物P含量较多②化肥:

P肥含量较多③污泥(B酸和过B酸广泛采用于各种洗涤剂,最终污染进入污泥)④煤类农用(土壤B的又一大来源,煤含有B,一般5mg/kg)

土壤硼的形态:

①水溶性B②有机态B(与有机质结合成的B,有机质上升,有机态B也上升)③吸附态B④矿物态B(存在矿物晶格的B)

影响土壤硼有效性的因素:

①PH(土壤中的B的供给与PH呈负相关)②岩石母质(土壤中B的含量取决于母质)③粘土矿物和土壤质地(Fe、Al氧化物吸附能力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④Fe、Al氧化物

土壤硼的生物效应:

过量B使植物受害。

8.汞元素污染:

土壤Hg正常含量<0.10mg/kg,我国Hg土壤背景值:

0.040mg/kg。

东南>>东北>西、西北部,有机质高Hg含量高。

土壤汞的来源:

①含Hg岩石、矿物风化②火山喷发,喷泉,地热流③大气Hg的输入④采矿和冶炼⑤人为活动

土壤汞的形态:

①金属Hg(活泼可挥发)②无机化合态汞③有机化合态汞:

有机汞,甲基汞,乙基汞等(甲基汞占总汞的0.04-2.19%,有机结合态汞:

与土壤腐殖质结合的Hg,植物能吸收有机汞,但有机结合汞难吸收)

影响土壤汞有效性的因素:

①PH(是最重要因素,PH上升,土壤对Hg吸附能力上升)②土壤有机质(对Hg的吸收有促进作用)③土壤质地(粘土土壤对Hg的吸收能力较强)④Cl-(对Hg有很强的亲和力,可形成溶解性较高的络合物)⑤粘土矿物(不同粘土矿物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汞的转换:

①当土壤处于还原状态时,二价汞转变为零价汞,可转变成甲基汞或乙基汞,可形成难溶的HgS②当土壤处于氧化状态:

汞以稳定形式存在,汞有效性降低。

土壤汞的生物效应:

①植物对Hg的吸收,土壤供的生物有效性很低,在根系积累较多②Hg对植物的毒害,植物Hg毒害症状:

矮化,根系发育不良。

9.镉元素污染:

地壳含量0.15-0.20mg/kg(火成岩<沉积岩)

土壤镉的来源:

①母质母岩:

自然土壤镉的主要来源②采矿冶炼(最严重的土壤镉的污染源)③P肥施用(与施用量正相关)④大气沉降(与沉降正相关)⑤火山喷发(导致土壤背景值高)

土壤镉的形态:

①水溶态②交换态③有机结合态④铁锰氧化物结合态⑤残渣态⑥碳酸盐态

影响土壤镉在剖面的移动:

土壤中的镉的迁移性,中偏低,大部分留在表土,但有一定程度下移。

影响土壤镉有效性的因素:

①PH影响土壤镉有效性的重要因子(PH上升,镉溶解度和有效性都降低)②氧化还原条件(在还原条件下,可能形成镉的沉淀)③土壤质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效镉也越高)④有机质⑤可溶性盐

土壤镉的生物效应:

①低浓度刺激植物生长②高浓度使植物受害③谷类作物毒害症状类似于却Fe④植物受到镉毒害表现为枯斑,萎焉,叶子产生红棕色⑤斑块和茎成长受阻。

10.铅元素污染:

地壳含量12.5mg/kg,P灰岩、煤、页岩含量较高

土壤铅的来源:

①大气来源:

汽车尾气,冶炼厂铅尘②污水灌溉(另一主要途径)

土壤铅的形态:

①水溶态②交换态③有机结合态④铁锰氧化物结合态⑤残渣态⑥碳酸盐态形式存在。

影响土壤铅在剖面的移动:

土壤中的铅的移动性较弱,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铅大部分留在表土,较少向下下移。

影响土壤铅有效性的因素:

①PH、Eh(PH、Eh上升,铅水溶性降低)②有机质③粘土矿物(无定形氧化铁>赤铁矿>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铝>蒙脱石>高岭石)④土壤质地(粘粒土壤铅有效性低)

土壤铅的生物效应:

低浓度的铅可以刺激植物生长,高浓度毒害(叶片发黄)。

11.砷元素污染:

地壳含量1.5-2mg/kg,世界含量10mg/kg,我国土壤背景值9.6mg/kg。

东部、东南部<西部

土壤砷的来源:

①岩石风化,主要天然来源(沉积岩>岩浆岩)②农药使用(时农业土壤的重要来源)③火山喷发④采矿和冶炼⑤含As原料应用⑥煤的燃烧

土壤砷的形态:

①水溶态②离子吸附态③难溶态

影响土壤砷在剖面的移动:

随着水分渗漏向下移动。

影响土壤砷有效性的因素:

①PH②氧化还原状态(还原性土壤As有效性高于氧化状态土壤)③氧化铁含量(氧化铁表层对As有良好的亲和力)④有机质含量⑤机械结构

12.铬元素污染:

世界含量70mg/kg,我国土壤背景值57.3mg/kg。

土壤铬的来源:

①岩石风化,主要天然来源②工业污染源(造纸,肥料,纺织,制革业)土壤铬的形态:

①酸溶态②残渣态③水溶态(很低)④交换态(很低)

影响土壤铬在剖面的移动:

垂直分布不确定性。

影响土壤铬有效性的因素:

①PH、Eh(相反关系)②有机物(相反关系)③阴离子竞争作用

13.氰化物污染:

主要来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含氰废水,氰化物包括无机和有机氰化物。

无机氰化物可分为简单和络合氰化物,当环境呈酸性,且完全曝气,则大部分氢氰酸呈气态转入大气中。

14.放射性物质污染:

铯Sr在土壤中活动性很大,吸附和解吸都比较容易,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主要是靠代换反应,Cs则集中于表层,移动性小,吸附非常牢固。

15.稀土污染:

土壤稀土离子的迁移是指离子在土壤和胶体体系中的动态扩散,它主要受到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PH的影响,土壤中的稀土元素的形态:

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专性吸附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重稀土的配合能力大于轻稀土因此易淋溶,则易迁移。

第四章:

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1.有机污染物:

是指造成环境污染和面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的有机化合物,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或被生物体作用生成毒性比原来更强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再次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3.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有机物的行政从毒性可划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

有毒:

苯及衍生物、多环芳烃和有机农药。

无毒:

容易分解的有机物,如糖、蛋白质、脂肪等。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5.POPS名单:

分三大类,一是有机Cl农药类(艾氏剂、氯丹、DDT、狄氏剂、异狄氏剂、六氯苯、灭蚊灵、毒杀芬、七氯);二是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多氯联苯);三是非故意生产的副产品(对氯联苯并呋喃,二恶英)。

6.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

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

7.根据污染源数量和面积以及影响范围可划分:

面源污染和电源污染。

8.根据污染污染来源:

一级污染源和二级污染源

9.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经历一下几个过程:

①与土壤颗粒的西方-解吸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③渗滤至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下水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⑤生物和非生物的降解

环境行为:

吸附、解吸、挥发、淋滤、降解残留、生物富集等。

主要影响因素:

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环境特征、土壤特性。

10.农药分类: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1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

①将农药直接施入土壤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②向作物喷洒农药时,农药直接落到地面上或者吸附在作物上,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③大气中悬浮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形式存在,经雨水溶解和淋失,最后落到地面上。

④死亡动植物残体或者灌溉水将农药带入土壤。

12.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

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

13.农药残留的危害:

①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②农药对土壤硝化和氯化作用的影响③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④对农作物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农药种类、农药用量、作物种类和土壤性质)

14.氨化作用:

指自然界存在有机氮化合物,经过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氨过程。

硝化作用:

指氨化作用所产生的氨及土壤中的氨态氮,在有氧的条件下,经过亚硝酸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成硝酸。

15.多环芳烃的污染(PAHS):

也称多核芳烃指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的化合物。

来源:

木材燃烧、汽车尾气、发电厂、焚化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及烟草和木炭烤肉等人为来源;自然来源,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

PAHS主要在表土富集,导致其消失的途径:

挥发作用,非生物降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主要作用),除了萘及其取代物之外多环芳烃的挥发作用很低。

16.多氯联苯的污染(PCBS):

是具有两个相连苯环结构的含氯化合物。

PCB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物,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亲脂性,在食物网中呈现出很高的生物富集特性。

土壤的PCBS主要来源颗粒降解物,少量来源于用污泥作肥料,填埋场的渗漏及在农药配方中的多氯联苯的使用。

17.石油污染:

石油是一类物质的总称,是由上千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是碳链长度不等的烃类物质,最少时只是一个C原子。

石油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为BTEX即苯、甲基苯、乙基苯和二甲苯。

石油污染的降解:

好氧降解,厌氧降解。

18.原位生物修复:

在污染的原地点进行,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但不人为移动污染物。

19.异位生物修复:

移动污染物到邻近地带你或反应器内进行,采用工程措施,控制土壤或抽提地下水进行。

20.植物修复:

指利用植物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的技术。

第五章:

肥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1.肥料:

是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通常把含有较多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有机体及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肥料称为有机化肥,大部分为农家就地取材自行积制的,它是我国有机肥的主体,也称农家肥料。

化学肥料多指以矿物、空气、水为原料,经过化学和机械加工治成的肥料。

2.我国化肥施用存在的问题:

①盲目过量施肥,肥料利用率普遍低下②施肥结构不合理,养分施用不平衡③地区间施肥不平衡④有机物料收集利用率低下。

3.肥料污染:

重金属污染:

主要来自磷矿已经利用磷酸指成的一些复合肥料,制造磷肥的主要原料为磷灰石,车了富含P2O5外,还含有铬、镉、砷、氟等多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用其生产磷肥后施用,将会污染土壤。

由于镉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淋湿,也不为生物所分解,易集中于施肥较多的耕作层,被作物吸收后易通过饮食进入并积累于人体,造成“痛痛病”骨质疏松。

重金属尤其是毒性较大的汞、铬、铅、镉以及类金属砷由于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降解,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时还会导致农产品污染。

放射性污染:

化肥中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磷肥和钾肥中,磷矿石常有铀、钍和镭等天然放射性元素,磷肥是土壤中这些天然放射性重金属的污染源。

我国浙江福建一带的磷肥中放射性核素强度较高,放射性核素对人畜产生放射病,能至致畸、致突变、致癌。

氟污染:

氟酸磷肥中污染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长期使用磷肥会导致土壤中含氟量的增高,从而使植物中的氟含量增高,轻着抑制植物生长发育,重则产生中毒现象。

有毒有机化合物的污染:

普遍认为有害的有机物有以下几种:

硫氰酸盐、磺胺酸、缩二脲、三氯乙醛及多环芳烃。

硫氰酸盐产生于煤气和炼焦的生产过程中,三氯乙醛是植物的生长紊乱剂,他能在土壤中存在较长时间,数月后才能完全降解。

4.硝酸盐污染过程:

长期过量施用单一化肥使得土壤溶液中的NH4+和K+溶度过大,并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缺乏,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化肥影响土壤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频繁施用N肥直接影响土壤中NO3-N的含量水平,造成土壤硝酸盐的污染。

5.土壤酸化:

是指土壤PH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下降的现象,是土壤中的H+逐渐增加和交换性盐逐渐减少的过程。

6.交换性盐减少的过程:

长期大量施用单一品种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导致土壤酸。

过磷酸钙、硫酸钙、氯化铵等都是生理酸性肥料。

7.肥料对水体、大气、和生物的影响:

(1)对水体的影响①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②硝酸盐的地下水污染:

氮肥的淋失量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氮肥品质、施肥时期都有密切的关系。

(2)对大气的影响:

化肥过量施用对大气的污染主要包括氮肥分解成氨气以及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①氨的挥发:

NH3的挥发损失与土壤酸碱性、施用方法、肥料种类及施用量相关,氨的挥发率大小:

碳铵>硫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

土壤质地越粘重,对氨的吸附能力越强,挥发越少②氮氧化物的增加:

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肥料品种绝对土壤释放N2O均有影响,水稻田中的较高的N2O排放量,旱地作物则排放量较小③增加CH4的排放:

施用有机肥料一方面为土壤产CH4菌提供了基质,另一方面是土壤的Eh下降,为产生CH4菌的生长条件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3)对生物的影响①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

在动物体内经微生物作用可被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可引起缺血红蛋白症。

②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蔬菜是喜硝作物,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很多,包括蔬菜的种类、品种、氮肥的种类、施用量、施肥时间等。

8.肥料污染的控制措施与防治对策:

①加强对肥料的监督管理,从肥料质量上遏制污染②经济合理施肥,严防过量施肥③NPK肥配合施用④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⑤推行施肥新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⑥优化肥料品种结构,研制新型无污染肥料,开发化肥新品种⑦加强水肥管理,实施挖水灌溉⑧培育高产高效低累积硝酸盐的蔬菜品种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第六章:

固体废弃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1.固体废弃物:

指在生产建设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根据物质的形态可分为:

固态、液态、气态废物三种。

2.固体废弃物特征:

①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②环境与资源的双重性③有用和无用的大集合④生产性废弃物逐渐减少,消费性废弃物之间增加⑤彼此依赖,相互循环

3.来源与分类:

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放射性废物

4.固废物污染环境特点:

①固废是各种污染源的终态②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固废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

5.固废物对环境影响:

①侵占土地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大气④污染水体(分直接和间接污染)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其他危害(因其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疾病传染性等特点,若处理不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

①从污染源头开始,改进和更新生产技术,尽量减少或不排放废物②强化对危险废物污染的控制③对一般性固体废物应控制其生产量,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④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执法强度,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7.污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污泥是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以及从污水表面撇出浮沫的残渣,是污水中的固体部分,在成分上是一种届于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半固体废物。

8.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含水量大,养分含量高②污泥的CN比较为适宜,对消化有利③污泥具有燃烧价值④污泥重金属积累严重⑤污泥生物污染性强。

9.污泥处理目的:

①减少水分,降低容积,便于后续处理、利用和运输②使污泥卫生化、稳定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病菌的传播③通过处理可改善污泥的成分和某些性质,以利于污泥资源化利用

10.污泥处理方法:

①土地利用②填埋③焚烧④投海(已禁止)

11.污泥的利用:

①土地利用,污泥中含大量的有机质和NPK养分及微量元素,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能提供职位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出沉淀物你含大量有机N,适合做底肥,消化污泥和生活污泥中的氨态氮、硝态氮较多,适于做追肥②回收能源,污泥的重要物质成分是有机质,其中有一部分能被微生物分解,另一部分燃烧具有热值,可通过焚烧、制沼气以及制成燃料等方法,回收污泥中的能量。

③材料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