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9106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doc

教案

我国的文化危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礼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传统节日。

比如说中国的新年春节,日本的夏日祭,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等,又如我国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人们穿上盛装,举行各种活动,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进行传承,又加以改造创新,代代相袭,薪火不熄。

这些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继承,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等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大,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于是有些人当心中国会慢慢的被世界化,而渐渐的丢失中国化,最终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而在今天看来,这种担心并不是危言耸听,在与西方节日的较量中,中国的节日确实有点败下阵来。

很显然,中国人对食物哪怕是节日特定的食物的兴趣已经全面下降了,所以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现象:

粽子已经很少人吃了,月饼太腻了都拿来送礼了,春节全家团聚的年夜饭也不香了。

现在那些舶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在中国炒作得越来越火。

再看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吧,从国家法令上看,早已没有或边缘化了元宵节、端午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老子诞辰、腊八节等等。

洋节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节日越来越受到冷落。

时下,一些洋节在国内被炒得相当红火,无论是学生,还是商家,都过的“兴高采烈”。

举两个例子:

一、情人节。

中国自古不乏美好的爱情故事,或悲戚或欢喜,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人尽皆知,大家也把七月七默认为中国的情人节。

那么,中西情人节比起来差别有多大呢?

2月14日,大街小巷到处是卖玫瑰的商家小贩,花店礼品店生意火爆,一对对男女徜徉夜市,倒也是一幅美景;农历七月七,不仅商家宣传力度大幅下降,男女相伴的场景也不大容易看到。

在情人节的比较上,很明显,中不如西。

二、圣诞节。

这是国外的一个欢庆的节日,如圣诞老人送礼物,圣诞贺卡,圣诞帽,平安夜,圣诞树等一系列庆祝装饰与形式,提起圣诞节,基本上无人不知。

与之相比,我国实在找不出个类似的节日,在那天里人们能彻底卸下负担,放松自己。

于是,大家毫不留情的选择了圣诞节,在尽管有些寒冷的夜晚,依旧热情的互相送着红通通的苹果(寓意平安)。

 另外,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逐渐丢失,而变成了简单的“消费节”,“吃喝节”。

从这个角度讲,节日文化内涵的丧失也加速了“中国化”的丢失。

比如说现在的端午节,大多数人仅仅是去市场买回几袋粽子吃吃,再看看电视新闻里播放某地的龙舟比赛的新闻,根本不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卫华价值和意义。

节日之所以为节日,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活过程,有人文内容与文化价值,并且是值得永远怀念回忆的生命体验。

我们在继承发扬传统节俗之时,一定要让人们获得丰富的文化记忆与过程快乐,不要将节日当成吃喝和玩乐的集中日,相反,要把节日看成名贵的花瓶去去思考。

下面就由我们探讨以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原因:

中国主流文化中,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是相互交涉,离中有合,合中有离,不即不离的。

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始终旗帜鲜明地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

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传统文人与文化不能将自身特有的不同于时俗的价值取向强烈地昭显出来。

1、历史原因

五四时期

猛烈的批判传统,提倡对“人”的解放,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

“文革”时期

全面剿杀、历史清算对中国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人伦、社会以至环境都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2、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将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置于同军事和经济等因素同样重要的地位。

他们利用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文化价值观,试图实现西方文化霸权。

3、对民族历史文化缺乏认同,质疑与否定不够客观

当前,部分人持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作为对历史不够客观的质疑与否定,历史虚无主义的心理与价值观是阻碍人们继承与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根源,影响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而且历史虚无主义是与西方中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恶化了西方中心主义泛滥,更加重了某些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4、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走入误区

主要是学校不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内容局限于古诗词、朝代简史和少量的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目的主要为应付考试服务。

授课内容枯燥,课程设计简单,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总体教学效果不佳。

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狭隘的理解,仅仅满足于学习以下内容:

而不能把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好地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导致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性方面的失衡,部分青少年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但人文精神世界空白。

通过以上分析,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让我国节日流行起来,让人们喜欢本土节日?

如何去挖掘我国节俗的内涵,让人们过节的时候品位节日文化?

也就是说,如何让大家在过节时,真正体验到这是在过节,这是本国的节日?

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些:

  第一,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拓宽接触传统文化的角度。

只有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认识并认可了,才能对文化的载体与体现者之一的节日珍惜。

创造条件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第二,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引导,民间力量在实施上推动。

不能说政府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没有努力,但是效果不佳。

国家法定假日如端午、清明等的制定,说明国家在改进,但是看看邻国,如在韩国,端午等节日要远比中国过的隆重;另外,传统文化藏于民间,继承和发扬它们仍需要民间的力量。

如民间艺人绝活,许多几乎失传的绝活得以重见天日,民众已成为节日里真正的主角。

从民众热烈的反响中可以看出,让民众过上属于自己的节日,无疑比仅仅依靠政府宣传更能让传统文化在民间得到传承和弘扬。

  第三,商家和媒体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的重任。

商家不能一心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眼光与大局眼光,办一些活动,做一些宣传,让人们看到中国的节日到了,不仅在情人节、圣诞节做出氛围,更要在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做出做足节日的气氛。

说的俗一点,在洋节上可以赚钱,传统的中国节更能赚钱。

媒体更是要利用自身优势,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很好的宣传节日的民俗,报导中国各地的传统佳节。

  此外,每个人都要自觉去学习中国节日里的传统文化,切实领略中国节日的魅力。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富含浓厚文化氛围的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者。

第四,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要理性的去传承。

第五,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同西方文化相比时所显示的一个明显不足是缺乏科学思维的理性精神。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但同时我们要正视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趋势。

而文化融合,并不是两种文化的外在凑合、混合,而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扬弃达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从而达到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为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第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而作为80,90后的我们,面对纷繁的文化冲击,冷静思考,取其精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