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9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

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

为什么?

【答案】

(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

(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

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

掌握诗歌特点:

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

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

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

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的内涵与特点,从而把握诗歌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出比喻的准确运用即可。

2.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答案】

(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开:

打开,开启。

轩:

窗户。

面:

面对。

场圃:

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

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

拿起。

端起。

话桑麻:

闲谈农事。

桑麻:

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

(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

(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

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

“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

(1)A;

(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

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5.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次”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6.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

【解析】【分析】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

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

⑴寓情于景;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

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触觉:

冷;视觉:

明;听觉:

声。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解析】【分析】

(1)“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

⑴触觉:

冷;视觉:

明;听觉:

声。

⑵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⑵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

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

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

用手抚摸。

④钓舟:

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答案】

(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

(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9.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

(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可作答。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

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

(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2)铁马。

【解析】【分析】

(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

⑴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⑵铁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________》的第一章,诗中“________”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

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步出夏门行;观

⑵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靠近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

“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傍:

靠近、接近。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