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9367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docx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

  这是短诗五首全诗赏析,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

象征意象: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

《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

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

情感美

  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

《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第2篇

  教学目的

  古诗五首教案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

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一作“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

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

“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

“柳”与“留”谐音双关。

(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

“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

(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

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

在哪儿送别?

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

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

“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

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

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

(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

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

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

“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

“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

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

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

最后两句景中寓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

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

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

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著名文学家。

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

(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

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

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

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

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

即:

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

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

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

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

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

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

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

大作:

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短诗五首全诗赏析第3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