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9445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儿科护理学

1,生长:

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改变。

2,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

3,生理性体重下降:

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粪便及水分的排出,可导致体重暂时性下降。

4,坐高:

指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

5,性早熟:

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

6,儿童计划免疫:

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6,优质蛋白:

蛋白质氨基酸的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的模式接近的食物,生物利用率高,称为优质蛋白。

7,分离性焦虑:

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8,脱水:

dehydration:

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除失水外,尚有钠、钾等电解质的丢失。

9,等渗性失水:

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正常。

10,低渗性脱水:

多见于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腹泻时补充非电解质溶液过多时。

电解质丢失比例大于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

10,高渗性脱水:

水丢失比例大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

多见于腹泻伴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多而补水不足。

11,多见于腹泻伴高热,不明显性失水增多而补水不足,口服或静脉输入含盐过高液体时。

水丢失比例大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

12,足月儿:

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13,早产儿:

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

胎龄大于等于42周(294天)

14,高危儿:

也叫高危新生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15,正常足月儿:

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16,适中温度:

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能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17,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浅表而不规则,常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

如呼吸停止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下降。

18,新生儿窒息:

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法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19,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

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吸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20,新生儿溶血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裂而引起的贫血。

21,新生儿败血症:

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

2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原体的侵入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

2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受寒引起,其临床表现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此时又称为新生儿硬肿症()SN)。

24,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ricketsofvitaminDdeficiency)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2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tetany)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降低,而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

25,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个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临床上分为3型:

以热能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26,口炎:

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多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

27,鹅口疮:

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普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使用污染的奶具而感染。

28,溃疡性口炎:

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更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29,婴幼儿腹泻:

或称腹泻病,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其中一岁以内者占半数。

30,肺炎(pneumonia):

指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过敏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31,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31,哮喘危重状态:

哮喘发作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缓解。

若哮喘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缓解药物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或称哮喘持续状态。

32,法洛四联症:

(TOF):

是1岁以后儿童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占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男女发病率比较接近。

表现为主动脉畸跨、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

32,先天性心脏病(CHD):

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心血管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千分之7~千分之8左右,而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成熟儿的2~3倍,在死胎中的发生率为活产儿的10倍。

33,艾森曼格综合症:

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青紫。

34,差异性发绀: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患儿呈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

35,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

36,肾病综合征(NS):

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引起的一种临床症侯群。

临床具有四大特点: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不同程度水肿。

36,髓外造血:

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粒细胞。

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髓外造血。

36,生理性贫血:

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2^12/L,血红蛋白量降低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37,贫血(anemia):

指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

新生儿期血红蛋白(Hb)<145g/L,1~4个月时Hb<90g/L,4~6个月时Hb<100g/L,6个月以上则按WHO标准:

6个月~6岁者Hb<110g/L,6~14岁者Hb<120g/L为贫血。

海拔每升高1000米,Hb上升4%。

38,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以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38,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NMA):

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为贫血、红细胞数较血红蛋白量减少更明显,红细胞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有神经、神经症状,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39,病毒性脑炎:

是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脑实质则称为病毒性脑炎,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40,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41,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相继出现或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全身症状轻微。

患儿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以后可以发生带状疱疹。

冬、春季多发。

42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及器官均可受累。

43,手足口病(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44,惊厥(convulsion):

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以强直性或阵痉挛收缩为主要表现,长伴意识障碍。

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以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45,惊厥持续状态:

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惊厥持续状态为惊厥危重型,多见于癫痫大发作、严重的颅内感染、破伤风、脑瘤等。

由于惊厥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死亡。

46,法洛四联征:

是一组先天性心血管复合畸形,包括四种病理变化: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47,

第一章绪论

1,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2,前囟早闭、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前囟张力增加常示颅内压增高,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3,运动发育遵循自上而下、由近到远、从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的规律。

第三章儿童保健

1,预防接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环境准备接种场所光线明亮,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接种及急救物品摆放有序@2心理准备做好解释、宣传工作,消除家长和儿童的紧张、恐惧心理;接种不宜空腹进行。

@3严格掌握禁忌症通过问诊和查体,了解儿童有无接种禁忌症。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接种活疫苗时,只用70%~75%乙醇消毒;抽吸如有剩余药液放置不超过2小时;接种后剩余活菌应烧毁。

@5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掌握接种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和不同疫苗的联合免疫方案。

及时记录和预约,交代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

@6其他#1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苗前应做PPD试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2脊髓灰质炎疫苗冷开水送服,且服后1小时内禁热饮。

#3接种麻疹疫苗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使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2,预防接种的禁忌症:

@1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者。

@2有明确过敏史者禁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麻疹疫苗(特别是鸡蛋过敏者)、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牛奶或奶制品过敏)、乙肝疫苗(酵母过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3患有结核病、继续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及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接种卡介苗。

@4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放射治疗、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期间、发热、腹泻和急性传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5因百日咳菌苗可产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故儿童及家庭成员患癫痫、神经系统疾病,有抽搐史者禁用百日咳菌苗。

@6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限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宜进行免疫接种。

第四章儿童营养

1,儿童总的能量消耗包括:

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活动和排泄5个方面。

2,婴儿喂养的方式:

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3种。

3,鲜牛乳和母乳的区别:

牛乳中蛋白质含量高,以酪氨酸为主,在胃中形成的凝块较大,不利于消化;脂肪粒大,不易消化,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明显低于母乳;含乳糖较少,主要为甲型乳糖,易造成大肠杆菌生长,矿物质较多,可降低胃酸浓度,不利于消化,并增加婴儿肾脏负荷,含磷高,影响钙吸收;缺乏各种免疫因子,且容易被细菌污染。

4,母乳喂养的优点:

@1母乳中不仅含有适合婴儿消化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2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

@3母乳新鲜无污染@4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及身体健康。

@5母乳喂养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恢复,减少再孕机会。

@6连续哺乳6个月以上还可使乳母孕期储存的脂肪消耗,促使乳母体型恢复至孕前状态。

5,食物转换原则:

引入食物的质和量应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一种到多种,逐渐过度到固体食物。

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1急诊五要素:

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时间

2,儿科病房护理管理包括:

环境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感染控制。

2,分离性焦虑:

反抗期、失望期、否认期。

3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

分离性焦虑、失控感、对疼痛和侵入性操作的恐惧、羞耻感和罪恶感。

3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1入院前教育@2防止或减少被分离的可能@3减少分离的副作用@4缓解失控@5应用游戏或表达性活动来减轻压力@6发掘住院的潜在正性心理效应。

4,与患儿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采用适合患儿年龄和发育水平的沟通方式与患儿交流@2注意给予患儿平等尊重@3保持诚信@4恰当的使用语言沟通@5恰当使用非语言沟通@6使用游戏作为护患沟通的桥梁。

5,儿童用药总原则:

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5,儿童用药特点:

@1儿童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2儿童血—脑脊液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3儿童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一,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所差异@4胎儿、乳儿可因母亲用药而受到影响@5,儿童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6,儿童药物选择和护理:

@1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2镇静药的应用及护理@3镇咳药的应用及护理@4止泻药与泻药的应用及护理@5退热药的应用及护理@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

7,小儿补液(液体不足)的护理要点:

@1评估患儿的病情,补液目的,溶液的成分,作用及配制。

做好解释及健康教育@2合理安排24小时的输液量@3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4密切观察病情(生命体征、脱水、酸中毒、低血钾情况)@5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8,温箱使用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操作常规@2使用中随时观察使用效果@3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4工作人员入箱操作、检查、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防止交叉感染@5保持温箱清洁。

9,应用光照疗法前患儿准备:

入箱前清洁皮肤,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双眼佩戴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长条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男婴注意保护阴囊。

10,补液:

第一天补液总量为:

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

第二天以后的补液,一般只补继续损伤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小时内均匀输入,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1,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假月经、粟粒疹、“马牙”和“螳螂嘴”

2,新生儿窒息预防措施:

@1加强围产期保健@2加强胎儿监护,避免宫内缺氧@3推广ABCDE复苏技术@4产房内配置复苏准备@5每个分娩都有专业复苏技术人员在场。

2,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按ABCDE复苏方案、A为清理呼吸道、B为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为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D为药物治疗、E为评价和环境。

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替代治疗要点:

表面活性物质制剂有三种:

天然制剂、人工制剂、混合制剂。

突然制剂从羊水或牛、猪肺灌洗液中提取,效果好。

将制剂先溶于生理盐水中,然后从气管中滴入(取仰卧、左侧、右侧和再仰卧位各1/4量缓慢注入)。

3,肺透明膜病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2供氧使PaO2维持在50~70mmHg,SaO2维持在85%~95%,注意避免氧中毒。

@3保暖环境温度22~24℃,肤温36~36.5℃,相对湿度55~65%。

@4喂养保证营养供应@5预防感染@6健康教育教会父母居家照顾的相关知识。

3,肺透明膜病的护理诊断:

@1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降低有关@2营养失调:

低于需要量与摄入量不足有关@3自主呼吸障碍与PS缺乏导致的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关。

4,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

5,病理性黄疸:

常有以下特点:

@1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出现@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06.5u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l)。

6,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最严重)

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包括:

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7,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有效清楚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者应采用物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体委引流。

@2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给予正压通气。

@3维持体温正常体温过高给予降温,体温过低给予保温@4供给足够的能量和水分少量多餐,细心喂养,喂奶时防止窒息。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的反应、呼吸、心率等的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8新生儿冷伤硬肿范围:

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9新生儿冷伤预防措施:

保暖@1娩出后立即擦干羊水,戴帽@2@2室温:

足月儿22~24℃,早产儿24~26℃@3物品预热@4操作注意保暖@5BW<2000g,入暖箱,箱温中性温度@6转院过程中注意保暖。

10新生儿冷伤复温护理措施:

@1若肛温>30℃,Ta-r》0,提示体温随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较好,此时可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

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2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提示体温过低,棕色脂肪被耗尽,虽少数患儿Ta-r》0,但体温过低,靠棕色脂肪自身产热难以恢复正常体温,且易造成多器官损害,所以只要肛温<3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暖箱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行外加热。

每小时提高箱温1~1.5℃,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温水浴、热水袋、电热毯或母亲怀抱等方式复温。

但要防止烫伤。

第七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1,儿童肥胖的诊断以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

超过20%以上者为肥胖。

其中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2,佝偻病的病因: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光照射不足、生长迅速,需要量增加、维生素D摄入不足、疾病及药物影响

3,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临床表现:

#1早期,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烦闹、激惹,婴儿摇头擦枕,出现枕头秃。

#2激期骨骼改变:

@1头部:

颅骨软化,方颅,马鞍颅,十字颅,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龋齿。

@2胸部:

肋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脊柱弯曲。

@3四肢:

手镯、脚镯、及下肢畸形X形腿O形腿。

#3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及关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4后遗症期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或运动障碍。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

临床症状消失。

4,维生素D佝偻病健康教育:

@1知道孕妇活动和饮食@2介绍佝偻病的预防方法@3指导合理使用维生素D制剂@4介绍矫正骨骼畸形的方法。

5,维生素D缺乏手足抽搐搦症护理措施:

@1控制痉挛遵医嘱立即给予镇静剂、钙剂。

静脉注射钙剂时需缓慢推注或滴注,并监测心率,以免血钙骤升,发生呕吐甚至心搏骤停;避免药液外渗,以免造成局部坏死。

@2防止窒息:

出现惊厥或喉痉挛者立即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前准备。

喉痉挛者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楚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吸入窒息;对已出牙的患儿,应在上下门齿放置牙垫,避免舌咬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3定期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4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教会家长惊厥、喉痉挛发作的处理方法。

如使患儿平卧,松开衣领,颈部伸直,头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呼叫医护人员。

6,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预防:

@1胎儿期:

孕妇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口服维生素D800IU/日。

@2婴幼儿期:

#1日光浴:

生后一个月内,1~2小时/日#2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3补充维生素D:

足月儿生后2周内开始口服,400IU/天至2岁;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800IU/天,3个月后改为400IU/天。

7,维生素D缺乏手足搐搦症临床表现主要为:

惊厥、喉痉挛、手足搐搦,并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佝偻病表现。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

1腹泻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生长发育快、机体防御能力差、肠道菌群失调、人工喂养。

2,腹泻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常见,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3,腹泻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腹泻常见护理诊断: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肠道功能紊乱有关@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的护理知识。

3,腹泻护理措施@1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口服补液:

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约需50~80ml/kg,中度脱水约需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

#2静脉补液:

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患儿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补给液体的总量、种类和输液速度。

1)第一天补液:

*1输液总量:

包括累积损伤量、继续损伤量和生理需要量*2输液种类:

根据脱水性质而定,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按等渗性脱水处理*3输液速度:

主要取决于累积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若呕吐、腹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口服补液。

2)第2天及以后补液:

此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一般只补继续损伤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小时内均匀输入,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2保持皮肤完整性(尿布皮炎的护理):

选择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勤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