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9750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概论试题库.docx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作者:

————————————————————————————————日期: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      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    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 的。

(古老、年轻)

2、 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     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     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     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  年,德国哲学家    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   、以蔡仪为代表的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  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      、    、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即       、

 的原则。

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     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    的甲骨文。

a、殷代b、春秋 c、战国d、汉代(a)

2、    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d、孟子   (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   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c)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 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学派  (d)

5、   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希庇阿斯 (b)

6、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1725  b、1750c、1825  d、1850(b)

三、     解释题

1、美学

答:

美学是专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四、      简答题

1、为何称鲍姆加登为“美学之父”?

答:

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的。

无论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古代的西方,美学思想都十分丰富,但这些思想毕竟还比较零碎,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学科。

一直到18世纪,由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才进入了新的阶段。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此,“美学”这一名称才逐渐获得学术界的公认,美学也就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的学科。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答:

①对象:

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②范围:

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3、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如何?

答:

①美学曾长期隶属于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才逐步分立为独立的学科,所以,它与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学科,它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的作用。

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关于审美观的学科。

②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直接涉及到哲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审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如此,人们又认为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性学科。

③但是,美学却不是哲学的附庸,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如何?

答:

①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伦理学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准则,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等。

简言之,伦理学研究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它的基本范畴是善与恶。

美与善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般说来,美的对象应该是善的,恶是事物不可能美(恶可以采取美的形式,那是另一个问题)。

所以,不能把美学与伦理学截然分开。

②但是美善分属不同的范畴,相互不能混淆,善只是美的基础,并不是说任何善的事物都是美的。

因此,伦理学与美学是有严格区别的。

伦理学着重于人的内在本质、人与人之间合理关系的研究,帮助人们明辨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美学则研究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启迪人们树立正确的崇高的审美理想。

因此,我们既不能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能把美学与伦理学简单地等同起来。

5、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如何?

答:

①美学与心理学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其意识活动的心理形式来说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此,美学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对于审美心理的不仅有十分细致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

近代西方不少美学家也十分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美学问题,并把这种研究称作自下而上的研究,以区别于从哲学角度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

②当然,在考察美学于心理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审美心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活动,而美学研究的范围又不仅仅限于审美心理,因此,绝不能简单地把美学等同于心理学。

6、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如何?

答:

①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尤为密切。

我们知道,一切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而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又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样,美学与艺术理论势必都会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的一般规律等问题。

可是,美学的研究范围又远远不止艺术美,现实生活中的美以及人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等问题,在美学研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

②其次,美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围绕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中心的,因而一般艺术理论中有关艺术与政治、艺术技巧及其训练等方面的问题并不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

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也不赞成把美学与艺术理论简单地等同。

至于分门别类的艺术理论,有时也被称为音乐美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等等,这是因为它们研究的基本内容确实也属于这一艺术领域中的美学问题,鉴于这一原因,它们也可以在美学殿堂中占有自己的地位。

③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前者是总体美学,后者是部门美学。

五、     论述题

1、试述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答:

①美学是专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②美学既然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自然首先要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决不仅仅局限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以适应人类的发展的需要。

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

因此,美学研究的范围,势必还应包括美的创造的问题。

这样,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③就客体方面而言,美学要揭示美与丑的区别,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等。

④就主体方面而言,美学要研究美感的本质、美感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美感的心理要素、审美标准等基本问题。

美的创造,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

在这个问题上,各美学派别之间存在分歧。

对于这些,美学都应认真地加以研究。

2、如何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美学研究?

答:

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所遵循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于各种科学的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的意义,因而对于美学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②逻辑的方法是运用概念和范畴的体系及其辩证运动的方式,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与必然规律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是按照事物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是建筑在剖析和论述历史进程中个别的、具体的、甚至是偶然的、曲折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而事物的历史进程是不可能逆转和颠倒的,因而它同逻辑上的分析和综合显然不是一回事。

③对于美学研究来说,逻辑与历史统一就是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与审美现象的历史规律相符合,与人类审美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符合;但是这种符合不是双方各个发展环节的机械对应一致,而是按照历史规律对审美现象作逻辑“修正”而达到的符合,从而使对于审美现象进行考察的美学理论更深刻地揭示其历史本质和规律。

美学理论应该是对于审美现象历史过程的逻辑总结,同时又是审美现象历史发展趋向的深刻预见。

我们既要防止单纯的逻辑推理,牵强地把审美现象的历史进程硬塞进逻辑体系之中去的简单化做法,同时,又要防止离开审美现象的必然性规律而使历史的链条模糊不清。

因此,在美论、美感论、美的创造论以及美的范畴、艺术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应力求做到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论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 填空题

1、美的    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     ,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      ,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  ”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

(车尔尼雪夫斯基)

7、    说: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      说: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   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  ;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    ”,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    关系、美——   关系三大类。

(认识、功利、审美)

13、     曾经说过: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  选择题

1、古希腊的   ,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学派  (d)

2、美学家  ,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关系(c)

4、“   ”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关系  (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c、车尔尼雪夫斯基d、托尔斯泰(c)

6、  说: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列汉诺夫(a)

7、  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     曾经说过: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   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  (c)

10、 说:

“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 解释题

1、美在理念

答: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

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指出,肯定“美就是理念”,意味着“美与真是一回事”,然而,“说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又分别的”;只有当理念(真)在“感性的外在的存在”中实现自己的时候,“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所以黑格尔说: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如果我们抛弃黑格尔所谓“理念”的唯心主义的色彩,那么,这一看法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应抹杀。

一方面,这一定义不是仅仅从个别事物或事物的形式去阐述美的本质,而是强调美应当把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美是具体可感的、有光彩的。

所以,黑格尔的定义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对我们把握美的本质很有启发。

2、美在关系

答:

“美在关系”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他指出。

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所处关系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变化。

因此狄德罗认为,“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的。

这一观点坚持了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对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发表了极为精到的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美的特性具有启发意义。

3、美是生活

答: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美学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还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美,因而未能对生活中的美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但他却把美从理念的天国拉回到现实,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这就使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有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4、人的本质力量

答:

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求真;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向善。

这种人类所特有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

四、 简答题

1、丑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答:

①从内容方面说,丑是社会生活中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从形式方面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

②既然肯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那么,与之相反,丑就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妨碍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2、美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

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

3、应当任何理解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答:

①美不是孤立绝缘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存在着、发展着、变化着。

②具体的美的事物所处的特点关系,是千差万别的,而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所以,它的相对性主要就体现在它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方面的差异上。

相对性还体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

③美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但美的相对性又是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不论具有多么突出的相对性,总蕴涵着客观的、确定的美的内容,体现了美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

美的绝对性问题,也就是许多美学家都探讨过的共同美的问题。

④美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是二者的统一。

这种统一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对美的延伸发展,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

五、 论述题

1、美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答:

①审美活动究竟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美学研究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现象,如达尔文通过对飞禽走兽的观察,得出禽兽以至昆虫都有审美活动的结论。

②事实上,离开人类及其社会生活,对此要作出科学的回答,是根本做不到的。

达尔文所观察到的动物的所谓“审美活动”,不过是它们为繁衍后代而进行的求偶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性感活动。

虽说人类的美感与动物祖先的性感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但是,将两者等量齐观那就大错特错了。

动物只有性感,而没有美感;美绝不单纯决定于物的自然属性,而决定于它的自然属性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关系——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与性质。

③总之,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人类出现之前,宇宙间的万物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与价值。

美与真善一样,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和人类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既赖以存在的社会依据,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2、如何认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

答:

①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求真;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向善。

这种人类所特有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

②正是由于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人类才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向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人类也不断地改造自身,使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并且,由于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给自然界和周围环境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显现出来,这就给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通过直观肯定自身提供了可能。

③当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实践过程及其产品中感性地显现出来,并且得到人们的观照、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时,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客观必然地形成了。

美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神秘的理念的外化,而是在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应该如何认识美的本质特征?

答:

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

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任何抽象的概念、道理,以及科学的定义、公式,它们可以是非常正确的,甚至是真理,但却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审美对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美的感性存在,仅仅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感性存在,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它既不是单纯表现在内容上,也不是单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美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

因此,美的感染性,既来自通过感性形式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又来自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的具体的感性形式。

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

美的新颖性,在社会美、艺术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同时,自然美的新颖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的。

4、为什么说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答:

①事物的价值属性存在于对象事物(客体)与人(主体)的关系之中。

这种价值关系的存在,在人方面表现为主体对于客体的某种需要,在对象事物方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即满足需要的效用。

客体自身固有的自然属性的某种性质,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基础。

主体通过实践意识到客体对象具有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效用时,就会加以开发和利用,于是就形成了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价值关系。

②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一种。

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三大类。

所以,我们说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三大价值。

美不同于真和善,审美价值不同于认识价值、实用价值。

③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自己的肯定,从而获得情感愉悦。

这种审美价值同样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

但是,在没有具体审美主体出现时,客观的审美价值只能是潜在的。

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出现时,才能在客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关系。

这时候客体本身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就通过审美主体的欣赏而显现出来,即客体事物变成了人的审美对象。

④审美价值是社会性的,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制约和规定的;审美价值是客观性的,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类社会的客观关系而存在的。

审美价值是社会性客观性的统一。

5、应当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种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

它同美的规律的关系怎样?

答:

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