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9934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docx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

《南水北调》(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

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能不能认识世界?

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

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相关链接

“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创造者”。

它是天地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

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专家点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日: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名言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合静。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

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

“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

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关链接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

克拉底鲁说: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惠施说: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僧肇说: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专家点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为了否定运动,提出了“飞矢不动”说。

从一定意义上讲,飞箭在某一瞬间的确是只在这一点上而不在另一点上。

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它又包含着离开这一点移到新的一点的趋势,因此,在同一瞬间,飞矢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正是这一矛盾的连续产生和不断解决,使得飞矢能够不断地从这一点飞到下一点。

芝诺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运动是有规律的

元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只有63个,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则的变化推论,世界上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因而在周期表上给还未找到的元素留下了它们各自的“空位”。

光谱技术出现后,空位上的元素一个又一个被发现。

到目前为止,周期表上已经安放了112个元素,其中有一些元素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元素。

尽管放射性元素变幻无常,但也是有规律的,元素的序号越大,它的半衰期就越短。

●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

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

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

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这正如空气一旦稀薄时,人们会更深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及其对于生命的意义一样。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

根据生物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

于是,有人说规律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号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如铁生锈、岩石风化、滴水穿石等。

一切生命物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如植物的根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枝叶会向阳光充足的地方伸展等。

一切动物都具有感觉的能力,高等动物还会有心理活动。

●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狐狸会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外物掩盖自己的行踪来躲避猎人的追捕,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

●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现代科学证实,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仅大脑皮层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

一个人的脑中的神经细胞所构成的神经网络,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北美洲的全部电报、电话通讯网络。

人脑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都与其他高等动物有区别。

现代人脑的重量约15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l/50;黑猩猩的脑重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l/150;大猩猩脑重约54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l/500。

●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相关链接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

条件反射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鲁迅曾说: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相关链接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此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专家点评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来表达意识的概念是灵魂,这一点与古希腊人有着惊人的相似。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都用灵魂来表示意识,亚里士多德还著有《论灵魂》一书,专门讨论意识问题。

在灵魂之外,我们的祖先还用“精神”、“心”来表达意识,如庄子说: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韩非子说:

“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孟子说:

“心之官则思。

”张载说: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意识”概念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形成的。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起来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其实不然。

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作为人体感官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青山绿水、姹紫嫣红,那浩渺烟波、重峦叠嶂,等等。

通过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专家点评

宇宙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相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它只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滴水珠。

因此,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延续,传递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因此,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它们既不

贝多芬的音乐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可是,这位天才作曲家,不到30岁就忍受着日益严重的耳疾的折磨,不到50岁就完全丧失了听觉。

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凭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他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

贝多芬的作品表达了只有通过暴风骤雨和艰难困苦才能走向辉煌、走向胜利的高昂的进取精神。

●有人说: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张斌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

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张斌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

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张斌的母亲想让儿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

于是,父亲决定让张斌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张斌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

这一次,张斌再也没能站起来……

●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

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你的理由。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

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

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该地区是根据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

●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相关链接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景十三王传》。

文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毛泽东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有没有客观真理?

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是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专家点评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

直到18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