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359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docx

对外汉语资格古汉语教纲词汇

古代汉语讲稿

“古代汉语”和“文言”,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一码事儿。

古代汉语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代白话”。

“文言”是一种书面语,是以先秦时代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前,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白话”兴起于唐宋时期,以北方话为基础,和当时的口语接近,是多用于通俗文学作品的一种新兴的书面语。

前者(“文言”)以《论语》《孟子》《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为代表;后者(“古代白话”)以“话本”“元曲”和“章回小说”为代表。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以“文言”为对象,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典范文言作品为重点。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测试(现在改名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测试”)的古代汉语试题在汉语试卷中占20%,主要考查应试者——

(1)虚词——对古代汉语虚词语法功能的把握;

(2)实词——对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此类活用;

(3)古文今译——对未加标点的文言文的句读和今译能力。

我们系统培训分配给“古代汉语”的时间很有限,只有16课时。

主要内容分为六大块,即“词汇”“汉字”“语法”,以及“文选”“音韵”“古书的注释”。

重点是“词汇”和“语法”两部分。

第一讲词汇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同一个民族,但属于不同时期的语言。

在词汇方面,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沿袭,又有发展演变。

其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有三:

(1)从数量上看,由少变多,词汇总量剧增。

(2)从词义表达功能上看,由粗疏到细密。

(3)从语音形式上看,从单音词演化为复音词(主要为双音节词)。

古今词汇在语义上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的词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变化等因素,导致语言中新词产生,旧词死亡,以及词义的变化。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古今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古今词义的异同大约有三种情况:

1.从古至今,意义没有变化的词

在汉语中,有一些词是古今都用的,例如:

自然现象的名称——风、雨、冰、雪、水、火

生物的名称——马、牛、羊、虎、鸡、鸟

亲属的名称——父、母、兄、弟、姊、妹

肢体的名称——心、耳、手、口、腹、肘

以及“大”“小”“多”“少”“哭”“笑”等等,都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对于我们阅读古书不会成为障碍。

但是,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不同的词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但是古义和今义确迥然不同,例如“斋”,本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如“天子乃斋。

”(《吕氏春秋·孟春记》)魏晋时期,“斋”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如《搜神记》卷十二:

“吴郡太守张懋闻斋内床下犬声。

”这个意义现在还用作书房、商店或学校宿舍的名称。

在“书斋”一词中,也作为词素义保留下来。

成语赴汤蹈火、以汤泼雪——“汤”:

热水。

痛苦流涕、感激涕零——“涕”:

眼泪。

金城汤池、殃及池鱼——“池”:

护城河。

走马观花、飞禽走兽——“走”:

跑。

《荀子·劝学》——“劝”:

勉励、鼓励。

再如:

(1)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

“简易”:

怠慢、轻忽的意思,和今天简单、容易的意义不一样。

(2)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汉书·艺文志》)

“行人”:

使节、外交官。

(3)帝乃除超为兰台令使。

(《后汉书·班超传》)

“除”:

任命。

(4)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仅(jìn)”:

几乎。

(5)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岑参》)

“书”:

书信。

“信”:

信使。

“将”:

传送。

(6)因其富贵,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

“交通”:

人的交往、勾结。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不仅古今词义有差异,而且褒贬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

(7)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杨恽《报孙会宗书》)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天则指品德恶劣,带有明显的贬义。

(8)长安中谣言曰:

“见乞儿,和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现在“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9)然谋臣和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上》)

“爪牙”用于人,指得力助手。

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走狗”“帮凶”。

现代汉语“无赖”这个词绝对是贬义的,但是在古汉语中这个词的词义和色彩呈现出很复杂的状况。

“无赖”可以指无能、无才、无用,如《史记·高祖本记》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未央宫大宴群臣向太上皇敬酒时说的一番话: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和仲多?

意为:

“当初,老爷子您常认为我无能,没本事,不能治产业,远不如我二哥的能力强。

可如今我成就的产业和老二相比,究竟谁更强呢?

”文中的“无赖”是无能、没本事的意思。

随带贬义,但程度较轻。

“无赖”还可以表示不识趣、没道理的意思,如:

徐陵《乌栖曲》:

“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

这里的“无赖”是埋怨那些天还没亮就叫个不停的鸡。

另外,“无赖”带有对令人喜爱的对象所用的亲昵的语气,如:

周邦彦《丹凤吟》:

“迤逦春光无赖,翠藻翻池,黄蜂游阁。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前者赞叹春光旖旎撩人;后者喜爱小儿淘气活泼。

这两个“无赖”在抒情上都明显带有褒义色彩。

而现代汉语的“无赖”专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的行径,如“耍无赖”;也指具有这种恶劣作风的人,如“一群无赖”。

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现代人说的“睡觉”,连小孩子都懂,就是进入睡眠状态了。

但在古汉语里,“睡觉”的意思却是睡醒了,跟现代人的用词恰恰相反。

例如:

唐人白居易《长恨歌》: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意为:

杨贵妃刚睡醒,头上云髻偏到一边,花冠还没整理好,就走下堂来。

宋人程颢《偶成》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意为:

整日闲暇,没有不从容为之的事,一觉醒来,已是红日映窗了。

原来,在古汉语里,“睡”和“觉”分别是两个词。

“睡”的原始义是打瞌睡,例如:

将吏被介胄而睡。

意为将官们都穿着铠甲打瞌睡。

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意为:

卫鞅不停地陈说自己的主张,可穆公却常常打瞌睡,根本就没听见。

这里的“睡”都是打瞌睡,决非躺在床上睡觉的意思。

至于“睡”表示睡觉、睡着的意思,是后起的意义。

“觉”有两音,读jué音当省悟、发觉、启发、使觉悟讲;读jiào音当睡醒讲,如:

《诗经·王风·兔爰》: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意为:

自我出生之后,连续遭到各种忧患,最好是沉睡下去不要醒来。

《庄子·齐物论》:

“觉而后知其梦也。

意为:

睡醒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场梦。

“寝室”“卧室”“梦寐”“安眠”这些词语中,各包含着“睡”的一个同义词:

“寝”“卧”“寐”“眠”。

其中“寝”“卧”二词的古今词义,仍有细微的差别——“寝”古汉语指躺在床上休息,不一定睡着;现代汉语则指睡觉;“卧”古汉语指趴在矮桌子上睡觉,现代汉语则指躺下。

“寐”“眠”二词,古今义同,都是入睡、睡眠的意思。

现代汉语“玩弄”这个词,基本属于贬义,如“玩弄女性”,是戏弄的意思;“玩弄词藻”是搬弄的意思;“玩弄伎俩”是施展的意思。

现代汉语“呻吟”这个词,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如“病人在床上呻吟”。

但是在古汉语中,这两个词的词义就和上述解释大不相同。

例如:

王充《论衡·案书》:

“刘子政(向)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

这段文字往往被今人误解,在一份《古代汉语》试卷中就被考生译为:

“刘子政是个大流氓,他玩弄一个姓左的妇女,连他家里的妻妾、孩子、仆人都痛苦地呻吟。

刘子政就是刘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玩弄”是手不释卷,仔细玩味研习的意思。

“左氏”即《春秋左氏传》,就是著名的历史著作《左传》。

“呻吟”就是吟诵、诵读的意思。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刘向认真钻研《左传》,(在他的熏陶下,)家中的书童、仆人、妻子、儿女都一起诵读这部史书。

在现代汉语语汇中,有大量的词语是从古汉语一直沿用至今的,但其中很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种种不同的变化。

例如:

古汉语“玩弄”这个词有两个义项,一是研习,二是戏弄。

发展到现代汉语,“玩弄”的第一个义项(研习)已不复存在,只延续下第二个义项(戏弄)。

古汉语“呻吟”这个词也有两个义项,一是诵读,二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发展到现代汉语,“呻吟”的第一个义项(诵读)已不复存在,只延续下第二个义项(痛苦的声音)。

今人只用现代汉语词义中保持下来的那个义项,去领会和解释古汉语词义的另一个义项,这就是曲解古汉语“玩弄”“呻吟”的词义而闹笑话的根本原因。

许多古文今译中以今律古的笑话都是这样产生的。

下面,谈词义变化的类型

1.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例如:

(1)丈夫——古义:

男子。

→今义:

女子的配偶。

(2)丈人——古义:

老年男子。

→今义:

妻子的父亲。

(3)坟——古义:

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今义:

掩埋尸体的土堆。

(4)臭——古义:

泛指一切气味。

(其臭如兰)→今义:

专指难闻的气味。

(5)宫——古义:

室、房屋。

→今义:

宫殿。

2.词义的扩大

和词义的缩小相反,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1)焚——古义:

火烧山林进行围猎。

→今义:

泛指一切焚烧。

(2)响——古义:

回声。

(空谷传响)→今义:

声音。

(3)色——古义:

脸色。

(色厉内荏)→今义:

颜色、色彩。

(4)河——古义:

黄河。

→今义:

河流。

(5)江——古义:

长江。

→今义:

河流。

“雌”“雄”,本指鸟的性别;“轰”本指群车的声响;“轻”本指轻车;“驰”本指赶马快跑;“惊”本指马惊。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但加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相似或接近等)。

例如:

(1)走——古义:

跑。

(走马观花)→今义:

行走。

(2)狱——古义:

案件,官司。

→今义:

监狱。

(3)诛——古义:

责求,谴责。

(口诛笔伐)→今义:

杀。

(4)货——古义:

财物,财产。

→今义:

商品,货物。

(5)币——古义:

用于馈赠的帛。

→今义:

货币。

(6)兵——古义:

兵器。

(短兵相接)→今义:

士兵。

古今词义差别很大,它们之间虽有某种联系,但不大容易看出来,例如:

狱——原来指诉讼之事,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官司”。

《左传·庄公十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实情去处理)。

《国语·周语中》:

“夫君臣无狱。

因诉讼和坐牢有关系,“狱”后来才产生了监狱的意思。

齿——本义是门牙。

《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凉、冷)。

泛指牙齿。

杜甫《哀江头》: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因年龄的增加和年岁的增长有关系,因此“齿”又指年龄。

《汉书·赵充国传》:

“臣位至上卿……犬马之齿(自己的年龄)七十六。

古书中常用此义,如“晚年”称“暮齿”。

现代汉语保存了“齿”的本义,而排斥了引申义“年龄”。

[辨:

牙,齿。

“牙”的本义指口腔后部的槽牙,“齿”的本义指门牙。

]

信——本义是言语真实,诚实。

《说文》:

“信,诚也。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是古义。

其今义为书信。

乍看起来,这两个意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并非如此。

“信”由“诚实”引申为相信,又引申为信使,因为只有相信的人才能作为信使。

《世说新语·文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又引申为音讯。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欲回。

又由“音讯”引申为书信。

《南齐书·张敬儿传》:

“得家信云,足下有废立之事。

这样看来,“信”的现代义书信是由“信”的本义“诚实”演变来的,只不过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去——古义为“离开”。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去韩而归。

又引申为“距离”。

表示行进趋向的“由此及彼”义是晚近的事。

如果不了解“去”的古今词义的“微殊”,就可能把《晏子春秋》中“既而归,其妻请去”一句理解为“他的妻子请求出去”;把《为学》中“西蜀之去南海,不至几千里也”一句理解为“从西蜀到南海去”。

骤——古代多指“多次、屡次”,很少指“突然”。

《左传·宣公二年》:

“宣子骤谏。

有一些词,其今义只是古义的一部分。

因为它们有这样一个交叉点,所以古今词义常常容易相混。

例如:

爱——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喜欢。

《左传·隐公元年》:

“爱公叔段,欲立之。

这是和现代汉语一样的。

另一是吝啬,舍不得。

《国语·鲁语上》: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也,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注:

“爱,吝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臣不敢爱死。

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义在古书中颇为常见,而且很容易和前一义相混。

如《老子》“甚爱必大费(花费、损耗)”、《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这两例的“爱”讲成“喜欢”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却错了。

勤——古代主要当劳苦讲。

《国语·周语上》: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如果公布法令,发出文告后还有不来供献朝见的,就进一步修德,也不轻易劳民远征。

这样,近处的诸侯没有不听从的,远方的没有不归服的。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上例的“勤”为使动用法,是使劳苦的意思;后两例的“勤”是劳苦的意思。

“勤”还可以当勤奋、不懒惰讲。

《尚书·蔡仲之命》:

“克(能够)勤无怠。

《左传·宣公十二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穷困)。

这个意义不如前一意义用得普遍。

现代汉语只保存了“勤奋”这一意义。

国——古代有国家的意思。

《左传·僖公三十年》: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又有国都的意思。

《左传·隐公元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

三。

参国之一:

国度的三分之一。

《吕氏春秋·上农》:

“是故当时之务(事务、事情),农不见于国。

”注:

“农民不见于国都也。

现代汉语中只保存了国家的意思。

国:

国都、京城。

邑:

国都;人民居住的地方。

封地:

小城市。

都:

大城市,首都(汉以后)。

京:

大。

“京师”:

国都。

城:

内城。

郭: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墙。

城郭:

泛指城。

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不但古今词义发生了差异,而且褒贬意义起了变化。

如:

(1)长安中谣言曰:

“见乞儿,和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

古汉语的“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现代汉语的“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具有贬义。

(2)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杨恽《报孙惠宗书》)

古汉语的“下流”指地位或处境低下;现代汉语的“下流”则指品德恶劣,带有明显的贬义。

(3)冯唐已老听吹嘘。

(杜甫《寄岑嘉州》)

古汉语的“吹嘘”用于人事或言语多指替人宣扬、称扬。

冯唐是西汉人,九十多岁了,武帝举贤良,有人推荐他。

现在的“吹嘘”指说大话,含贬义。

(4)然谋臣和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上》)

古汉语“爪牙”用于人指得力助手,褒义;今则含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了。

(5)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汉书·路温舒传》)

这是说:

审讯的官吏用指供的方法引导犯人招供;案子报上去怕被驳回,就玩弄法律文辞,对案情进行周密的加工补缀。

“锻炼”在这里指玩弄法律陷害人。

现代汉语“锻炼”这个词没有这一意义,且含有褒义。

(二)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节词减少,双音节词增加,这是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古今词汇在结构上的变化,主要就体现在由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节词的过程。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用完全不同的词表示相同的意思。

如:

军——驻扎,师——军队,目——眼睛,

颔——下巴,秫——高粱,冠——帽子

2.在单音词后加词尾。

如:

石——石头,舌——舌头,

扇——扇子,鼻——鼻子

3.在单音词的前或后加限制成分。

如:

发——头发,眉——眼眉,

耳——耳朵,颊——面颊

4.利用两个单音节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

婚+姻——婚姻,边+疆——边疆,衣+裳——衣裳

古汉语复音词可以分为迭音词、联绵词和复合词。

(见《汉语科目测试指南》P210-211)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见《汉语科目测试指南》P210-211)

1.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

A.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在一般情况下,字的本义就是词的本义。

顾——本义为“回头看”。

《孟子·梁惠王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

刃——本义为“刀锋、刀口”。

休——本义为“休息”。

慢——本义为“傲慢”。

快——本义为“高兴、痛快”。

(大快人心)

造——本义为“到、去”。

贾——本义为“买,把财物买来又卖去。

叔——本义为“拾取。

”《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叔苴(ju1,麻籽)。

策——本义为“马鞭。

”《战国策·赵策》: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责——本义为:

“索取,求。

”《左传·桓公十三年》:

“宋(宋国)多责赂于郑。

责,还有“欠别人的钱财”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写成“债”。

《战国策.齐策四》: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乎?

习——本义为“鸟屡次拍着翅膀飞。

”《礼记·月令》:

“鹰乃学习。

理——本义为“加工璞玉。

”《战国策·秦策》:

“郑人谓玉未理者曰璞。

举——本义为“举起,托起。

”《孟子·梁惠王上》:

“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

防——本义为“堤坝。

”《晏子春秋》:

“景公登东门防。

竟——本义为“乐曲终了。

”后引申为“边境”。

术——本义为“邑中道”。

引申为道或法。

题——本义为“额头”。

司马相如《子虚赋》“赤首圜题。

质——本义为“以财物抵押”。

后指人质。

角——本义为“兽角”。

引申为男孩头顶两侧留的头发。

崩——本义为“山塌陷”,引申为帝王死。

解——本义为“双手持牛角分解牛”。

弓——本义为“拉开弓”。

B.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延伸发展出来的意义。

一般说来,本义只能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几个。

引申义和本义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关系。

和本义关系最近的叫近引申义,和本义关系远的叫远引申义。

由本义直接产生出来的叫直接引申义,由引申义产生的叫做间接引申义。

例如:

向——本义为“向北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

“塞向墐(jin4)户。

”(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引申为“朝着、对着”。

道——本义为“路”。

《诗经·秦风·蒹葭》:

“道阻且长”。

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

“富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居其位)也。

”(金钱和地位是人们所想要得到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是不应该要的。

从——本义为“跟随”。

《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

(子路跟随孔子一道走路,落在了后面。

)引申为顺从,《左传·庄公十年》:

“小惠(恩惠)未徧(普遍,到处),民弗从也。

”又引申为由、自,《左传·宣公二年》: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注: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后来“脚”字变为“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

词义的引申义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意,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

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是语言不至于面目全非;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

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

远的引申义就不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

其实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木滋长是越来越长了。

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在引申为首长的“长”。

C.假借义:

用朱骏声的话讲,假借义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

例如:

“解”,同“蟹”,同“獬”,同“廨”,同“邂”,这些都是假借。

“解”字之所以具有这些意义,只是借用,而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2.如何辨析词的“本义”

识别本义的重要方法就是对字形进行分析。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

现在有的甲骨文、金文,在字形的辨认上又有所补充。

在“六书”中,形声最为重要,因为汉字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因此,根据形声字的意符(形符)来辨别本义,是最主要的方法。

许慎的《说文》就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

比如:

理——《说文》:

“理,治玉也。

从玉,里声。

”“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和玉有关。

引——《说文》:

“开弓也,从弓引。

”《孟子.尽心下》:

“君子引而不发。

”开弓像是把弓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

开弓是把剪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道”的意义。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战国策.赵策》:

“秦军引而去。

发——《说文》:

“射发也,从弓,癹(po1)声。

”发射是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解——《说文》:

“判也,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

”这是本义。

《庄子.养生主》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就是用的本义。

分解、溶解等意都从此引申而出。

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分析,引申的线索也是清楚的。

习——《说文》:

“数飞也,从羽,白(自)声。

”“数飞”是屡飞的意思,这是本义。

引申为温习的“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是有反复多次的行为所形成的。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又系统的了。

对本义有了体会,对于某些词义可以推想而知,而且也可以了解得更透彻。

(四)同义词及同义词的辨析

(见《汉语科目测试指南》P210-21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

王力先生指出:

“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个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所以,同义词的辨析,对我们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和用法上,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辨析同义词。

(1)意义上的差别,即同义词在概念上的差别。

主要有三点:

A.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例如:

“锐”和“利”都有“锐利”的意思,但“锐”本指锋芒尖锐,着重在“尖”;“利”本指刀口快,着重在“快”。

“锐”的反面是“挫”,“挫”即折的意思,锋芒折断了就不锐了。

又如,“完”和“备”都有全的意思,但“完”着重在完整无缺,没有损坏。

《荀子·劝学》:

“风至苕(芦苇的穗)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完璧归赵。

”这两例的“完”都指完整而言。

“备”着重在数量上应有尽有,没有缺漏。

《论语·微子》:

“无求备于一人。

”意思是说不能要求一个人各种美德都具备。

《左传·桓公六年》:

“粢(zi1稷类)盛(cheng2稻类,都指祭器中所盛的谷物)丰备。

”这里的“备”指祭品样样齐全。

B.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如:

“听”和“闻”是同义词,但“听”只表示耳朵接受声音这个一般动作,至于听到还是没听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闻”则表示听到了。

《吕氏春秋·大乐》: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壮(雄壮)。

“闻”除了表示听到了以外,有时还包含听后已经领会、掌握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